高职教师职业价值研究3篇

时间:2022-05-24 09:22:39

高职教师职业价值研究3篇

第一篇

一、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将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进行系统考察的不多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了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揭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和管理水平提高提供现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九江职业大学教师进行调查,共90人。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选取了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作为研究工具。1.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Maslash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有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共22个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计分方式1-5分。对于倦怠程度的判断,以5点计分法之中位数3分为标准,3分以下者表示职业倦怠较低,34分者表示职业倦怠比较严重,4分以上者表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研究中,我们对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经检验,该量表一致性系数为01914,分半信度为01784。内容效度的分析表明,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1415-01704(P<0101),三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为01892,01790,01760(P<0101)。这些结果说明数据支持问卷的维度建构,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2.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一Beingschedule,GWB)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共有33个项目,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1996)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通过研究发现该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148和01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156一01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0191,在女性为0195。3个月后重新测查,重测一致性为0185,聚敛效度为0127-0147之间。本研究中统计分主要是对前面18个项目记总分。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

(三)正式施测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以书面统一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0份。

(四)数据处理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910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教师在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上的总体状况

从表2展示结果可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感总体较低,主观幸福感较高。

(二)高职教师在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上的比较

1.不同性别教师的差异比较由表3可见,男、女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2.不同年龄教师的差异比较由表4可知,不同年龄教师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40岁及以下教师和51岁以上教师在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30岁以下教师和40岁以上教师在情绪衰竭上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教龄教师的差异比较由表5来看,不同教龄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上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4.不同职称教师的差异比较由表6可见,不同职称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上差异极其显著,而在去人性化上达到边缘显著。

(三)高职教师在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上的相关分析

从表7可知,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四、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和结论

1.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本次调查的教师职业倦怠总均分为210161,尚未达到3分,可见,九江职业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明显,这与周素华(2006)、陆晓燕(2007)、余娟(2009)等研究结果一致。从总体上讲,高职教师所体验到的低成就感相对较高,其次是情绪衰竭,而去个性化的程度最轻。成就感是教师对工作成绩的一种自我评定,低成就感得分高则显示教师对自身工作成绩评价较低,较少体验到成功和满足。此外,调查中显示高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倒闭、裁员、降薪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等现象,会提升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

2.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教龄高职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我们从教龄划分的四个阶段上仍可以看出,职业倦怠、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得分的发展趋势是一直上升的,这说明教龄越长,职业倦怠感越多,主观幸福感则越低。调查还发现不同年龄教师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40岁以下教师和51岁以上教师在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30岁以下教师和40岁以上教师在情绪衰竭上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不同职称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上差异极其显著。这其中讲师职称的高职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倦怠感最低,主观幸福感最高,副高及以上职称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感最强,主观幸福感最低。职称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40岁以上的教师职称为副高及以上,而其职业发展往往已进入费斯勒所划分的生涯挫折阶段或是稳定和停滞阶段。费斯勒指出,在这两个阶段中,教师的职业满足感、成就感逐渐下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职业选择的正确性,在教学上易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并且倦怠表现非常明显。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教师特别需要组织提供的帮助,如果能顺利渡过,则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否则容易一蹶不振、走向颓废。本研究发现,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这也就意味着职业倦怠感越强,主观幸福感越低,情绪衰竭程度高、低成就感强、去个性化水平高。反过来,主观幸福感也在影响着职业倦怠的强弱程度。这表明,要想提升主观幸福感,需要努力降低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去个性化。(本文来自于《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周伟珍刘莉工作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第二篇

1现阶段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1.1部分高职教师价值取向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下,部分高职教师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缺乏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工作懈怠,不思进取。少数高职教师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高收人,甚至做起了“第二职业”。这些举动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声誉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2学术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在社会急功近利不良风气的带动下,受金钱观的驱使,一些高职教师治学态度极其不严谨,不能踏踏实实埋头写作,心态浮躁,导致学术腐败现象比较严重。部分高职教师弄虚作假,抄袭、剿窃他人的研究成果。还有一些教师为评职称需要,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论文写作粗制滥造,不顾质量,学术泡沫化现象比较严重。

1.3只重教书而不重育人

一些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教书而不重育人,对自身应当承担的教师职责缺乏正确理解,没有认识至」教师应当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还有部分高职教师错误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书,而育人是班主任、辅导员的责任,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接触非常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了解和信任感。

2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2.1客观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资本主义国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我国的社会道德规范受到严重冲击,社会风气被严重站污,人们的心灵受到不断侵蚀,教师群体也深受其害。部分高职教师受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心态严重失衡,导致其职业道德观念淡化,出现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现象。此外,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还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现今的高职教师待遇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学校将教师的学术、科研成果量化赋分,按照分数进行排名,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提升福利待遇的重要指标,使得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甚至出现学术腐败现象。

2.2高职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职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生代青年教师,一些高职院校还会外聘部分康职教师;此外,为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新设置了一些专业课程,有经验的相关专业教师资源严重缺乏。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只能无奈选择与之对应专业的高校大学毕业生来充实本校的教师队伍。这些新生代年轻教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就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没有经过系统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也缺少现实的教学实践、实习的历练,导致一些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缺失,在价值调整过程中容易出现错位。

2.3缺乏统一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统一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导致高职教师一味地照抄照搬《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自身的职业道德标准极易产生认识误区,这也是导致当前高职教师出现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3加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3.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不仅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备条件。当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已经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净化社会的不良风气,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此外,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校环境,也有助于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氛围浓厚、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严厉惩处学术腐败行为,使高职教师能够踏踏实实埋头做学问,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和科研观,最终提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多方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吸取他人学习、工作经验,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够撰写出高水准、有价值的教学、科研论文和著作。

3.2提高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

第一,高职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职教师通过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最终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第二,高职教师要刻苦专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素养。高职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业务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储备,掌握精湛广博的知识,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素养,这是高职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第三,高职教师要严于律己,善于反思。高职教师要不断加深对师德建设的认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省察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方向、改正错误,从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3.3出台统一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为积极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出台一部统一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当包含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如严谨治学、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对高职教师应当如何做、不应当做哪些都做出明确规定。只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使高职教师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有针对、有目的地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养。总之,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需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来保障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实施。只有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符合新时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作者:王碧斓工作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第三篇

一、理性审视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隶属价值哲学的范畴,是基于高职教师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新时期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1.新技术革命、信息网络化对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信息网络化助推提升教育地位的同时,引起了教师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一方面,科技提高了教师的社会责任,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对科技做出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同时,还要承担起信息网络教育的任务;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还跟不上时展步伐,缺乏创新精神和本领,不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更新知识服务教学,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也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过分依赖,成为多媒体工具的“奴隶”,影响了教学自由自主发挥。甚至还有些人不能坚守学术道德,通过网上剽窃他人的论文著作,形成新型学术腐败。这些变化都给高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带来新的挑战。

2.拜金主义等庸俗社会思想对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思潮汹涌而来,在多元道德观的相互冲撞、相互交融的过程之中,我们发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同时,人们的道德水准似乎却在下降。经济转轨时期,要求我们教师既要有相应的市场经济素质,又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高职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当前,高职院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与市场接轨,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外界的社会关联日益紧密。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不良之风也随之进入校园。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沉渣泛起,在腐败滋生、浮躁不安的环境下,教师队伍难免鱼龙混杂,个别意志薄弱的人背离了教师道德的底线,在与学生、学生家长交往之际图谋私利,甚或利用工作之便假公济私,陷入商业贿赂泥潭,严重损坏了教师和学校的尊严与声誉[1]。因此,新时期加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23%,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也开始了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由于教师队伍扩展急剧,因而教师队伍出现了参差不齐、水平偏低的现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校理应具备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服务社会等三大功能,这些是通过每一位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卓有成效的教书育人活动来实现的。现在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些教师只是满足于完成授课任务,无力或无心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科研。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精力投入不足,备课不充分,讲课不认真,照本宣科,敷衍塞责,无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新的教育环境对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给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带来新的挑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的类型,高职教育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开始了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型”。高职教育必须有特色,没有可取代性才能生存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益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挑战与机遇并存,繁荣背后隐藏着忧患。有人认为,“如果普通本科学校增加一点就业、职业内涵的话,目前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一论断绝非危言耸听。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精神,才能使其教学工作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才能保证高职教育无以取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无论是从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教育行为方式转变,多元思潮对传统价值标准的边缘化、模糊化甚至是扭曲化,还是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以及高职教育的生存诉求来看,重新审视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迫在眉睫。

二、解析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评判维度

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高职教师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将帮助自身获取这种强大的教育力量。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是多维度的,主要表现在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群体以及教师与其他社会人员的关系上。这些关系构成了教师职业行为整体,也是评判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对待职业的忠诚度,对待学生的热情度,对待同行的坦诚度和对待社会人员的真诚度,是评判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3]。

1.对待教育事业的忠诚度

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反映了教师处理个人与国家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原则。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英国著名教育家艾弗•古德森提出,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职业,而不只是把物质条件和单纯的技能作为标准。高职教师应该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行家里手,成为“双师型”教师,具备双重的实践特征:既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又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顺应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要求,使自己努力达到高职教育对教师的全部要求。不能把教师只当作谋生的手段,当作无奈的职业,而必须把教育当作安身立命的事业,把教育作为人生的全部寄托和生活方式,以身相许,从一而终。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血去工作,要对高等职业教育充满信心,充满热爱,充满忠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份执着和忠诚。

2.关爱学生的热诚度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这是全国师德标兵林崇德教授的感言。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彰显出他自身的职业修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最重要的关系。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为社会服务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把学生培养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教育完善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因而高职教师要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心灵,热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地无条件地关爱学生,要精心施教,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实现教育的目标。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是对教师最高的奖赏,有时,面对高职学生的现实状况,高职教师甚至要“认真研究如何用一个柔和的眼神、一句温和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抚慰让学生感受师爱的温暖,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用爱的情感谅解他们,包容他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更是倍加呵护,让学生从教师爱的情感中获取战胜困难的力量”。

3.融入教师团队的坦诚度

团结协作是调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等教育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需要教师团队的通力合作,靠教师单打独斗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教师需要被爱、被他人接纳,需要有安全感和自信。教师的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在人际交往中就会缺乏自信,很容易体验到压力。教师必须融入到教师群体中,在交流互动的活动中可以产生一种归属感,也会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教师要以坦诚的态度融入团队,在合作氛围中与同事协作,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4.善待家长与社会成员的真诚度

影响学生发展的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的因素。高职学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了,但仍然是一个依赖家庭的消费者,与家长的必要联系和沟通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许多实际问题。高职教育必须开放办学,服务社会,密切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学校、家长、社会三者整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综合力量。高职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高职教师必须要和相关行业企业及城市社区建立密切联系,有使用一切可资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与社会成员真诚相待,精诚合作,取得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效果。

三、评判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核心标准

教育专家朱小蔓指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是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师通过长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要力争成为人师、人友、人范、人梯,达到教师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新时期,高职教师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和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六点:

1.高尚的品德

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求私利。美国著名投资专家沃伦•巴菲特被看作“比上帝还富有的人”。据《环球时报》报道,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学生问沃伦•巴菲特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巴菲特提出这样一个建议:“选择一个你最钦佩的人,把你钦佩他的原因写下来。再把你最讨厌的那个人身上使你拒之于千里之外的那些品质写下来。我建议你观察一下你所钦佩的人的行为,使这种行为成为你的习惯。反之亦然。如果你们做到了这一点,你们将会发现,你们已经开足了所有的马力了。”道德榜样的无穷力量从中可略窥一斑。

2.高度的热情

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工作的高度热情可以催生教育的生命和活力,高职教师只有保持高度的热情,才能使教育活动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不断激发自己从事教育活动的灵感,才能捕捉到教育中细小的变化,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真正的有价值的教育对于学生生命成长和个性完善所带来的积极的深刻的影响,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乐此不疲,津津有味。记得美国人际交流教授理查德•伍德认为,激情成就一个教师。激情是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富有激情的教师会由衷地热爱学生,深信自己的知识能造就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品质,希望有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希望自己教好就可能教得相当好,能有效地运用例证,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3.高深的学问

高职教育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高超的实践技能和高深的学问。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人们关于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广大高职教育面对高职学生的现实状况,必须深入思考,必须以高深的学问、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教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整合力度,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探讨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特点,把握要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抓住重点,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高职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优化自我的知识结构,拓宽自身的教育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以高深的学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高超的技能

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的活动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高职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的核心技能是整个能力体系的支柱。德国人认为技能工作者的关键能力是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要培养学生高超的技能,高职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这些能力和技能。高超的技能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还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优秀的高职教师必须是积极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能够对身边的社会和市场做出迅速且有效的反应,善于对教育教学进行解剖和反思,主动从事行动研究,要有良好读写计算、外语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应用开发能力,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具有自主探索精神的终身学习者,是学生尊崇的榜样和良师益友。

5.高明的教法

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师资力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一定数量的一流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就不能对学生产生引领终身的影响。发达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所以强于我国的大学生,主要归功于那些创新素质优秀的大学教师。教师不仅要有精深广博的知识结构,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需要有创新素质生成的教学能力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做到教之以情,授之以趣,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厚积薄发,深入浅出。

6.高雅的气质

马卡连柯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皱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具有稳重端庄的举止,大方得体的仪表,亲切和蔼的态度,严谨持重的行为,文明通俗的语言。教师播种一种行为,学生收获一种习惯,教师播种一种习惯,学生收获一种品格;教师播种一种品格,学生收获一种命运。教师的高雅气质,是人的高洁人格的精彩体现,他像一支高举的火炬,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点亮并燃烧得光明灿烂,代代相传。总之,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时期,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关乎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关系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师只有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练就高超的职业技能,充满对高职教育无限的忠诚与热爱,才能在高职教育中展示自我,成就人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师。(本文来自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李红阮浩工作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