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怎样向智慧型发展

时间:2022-05-05 10:48:47

高职教师怎样向智慧型发展

1领悟智慧内涵

1.1何为教育智慧

根据有关文献注释:“智”,强调的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分析判断、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对其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智慧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因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靠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来完成。在这四要素中智慧属核心要素。知识可以从书本、网络上得来;技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的;经验是建立在技能基础上通过实践的反复积累的;而智慧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客体和主体的批判觉悟到的,当今强调的“课后反思”一词,就是强调自我提升“批判觉悟”。上述教育教学的四要素分别代表四种境界:光有知识,不算合格教师;有知识且有技能者,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有经验者,才能称得上优秀教师,且经验越丰富,教师的优秀程度就越高。所谓“智慧型”教师,通常指的是经验极其丰富、工作十分优秀、表现卓尔不群的教师。由此可见,经验的价值远高于知识和技能,而且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勤于“反思”的教师内心,经验就会产生一个裂变。经过裂变的经验便得到升华,从而达到通常所说的教育智慧的境界。这种智慧境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倡导“智慧型”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智慧,让智慧回归教育、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教师会巧妙地将课堂阵地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为一种有利于教学契机,从而使课堂变得精彩,把教学引向深入。

1.2教育智慧构成

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是多类型、多层面的。概括起来,可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知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整体感知、直观把握而形成的。它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如课前组织教学、调控课堂秩序、新颖导入新课,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集中精神、参与学习上来,应是知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二是理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规律认识而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长期体验而升华的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是自己施教方法”;“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等,应为理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三是情感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爱而形成的。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热爱,是形成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它对教育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智慧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人对于智慧的追求,并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整体把握。例如,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于2012年5月8日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危急时刻为抢救学生被轧断双腿。这是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情感智慧的高度表现,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美的教师,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四是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关键在于实践。如果离开实践探索,离开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就很难提高。一个教师最值得珍惜、能反映自己教育生涯的价值及教学宝贵财富的就是他的教学经验。一些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即在实践智慧的提升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全面总结了30多年的教育智慧而形成情境教育理论,反映出情境教育的非凡影响力,并在教育界掀起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热潮。天津张菁老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提炼出富有智慧和灵动的数学感悟———“形变质通”,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为灵动,即在表现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在基本思想上却相互通达并存在着的必然和普遍联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创新意识,可以成为学生一种学习与人生的智慧。这些都是高水平实践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前强调和倡导教师实践经验积累和实践智慧提升的意义所在。不难看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和水平,进而深刻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1.3教育智慧体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有如下多种体现:体现之一:在于知识启迪。即教师增强问题意识,用问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亮学生寻求知识的道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体现之二:在于“授人以渔”。面对知识更新快速换代的今天,如果说传统教育的重点是知识,那么未来教育的视野应该是智慧。因此,“智慧型”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交代所以,更要讲清所以然,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在进行习题课、讲授例题、解答应考试题时,要注重解题思路,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在讲授此类问题时,就题讲题,方法僵化,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长智慧。这种缺乏智慧的教学,像固守程序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是对学生思路的堵塞,又何谈让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体现之三:在于智慧施教。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师德。高尚师德的核心是师魂,而师魂的时代内涵为爱心、德行、责任和智慧。其中爱心是师魂的内核,德行是师魂的精髓,责任是师魂的品格,智慧是师魂的真谛。教师是智慧的行动者。面对今天教育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多样、教育理念多元,要做好今天的教师,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更需要行动的智慧。智慧施教,就是用智慧统领教学、调控教学。如对学生严格要求,要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不严而训斥;当课堂出现失序时,批评要讲技巧,不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失序为有序。因为有了智慧施教,所有类型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因为有了智慧施教,就能更加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爱护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遵循规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一样的发展,都能有最大程度的进步。这就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智慧施教的行动展现。故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智慧”。这表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教师的期求,值得我们用心思考,探索实践。

2增长智慧途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长智慧有下列途径:

2.1强调知识转化

众所周知,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多,是渊博,未必就是智慧。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积累。知识多寡,可以通过学科、学历来衡量。而智慧源于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转化而形成智慧。教学中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教有新意、有所作为就是一例。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告知你事物是什么,而智慧则是对知识的超越,指导你应当如何去做。例如,按儒家伦理要求“男女授受不亲”。但当“嫂溺”时,则要根据这种特殊情景施之于权(意即采取临时变通的权宜之计)而“援之以手”,这种“礼”与“权”的统一就是一种智慧。如果在这一具体场合,还一味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置“嫂溺”于不顾,那不仅不是智慧,而且是人性的缺失,故在各种情况下能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动决断才是智慧。那种一味唯“礼”、唯书,只会按条框办事的人不是智慧之人,而只是十足的书呆子。这一例证说明,知识只能告诉我们真假,只有智慧才能告诉我们善恶对错。智慧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能力与德行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因此,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正确地运用知识;不仅要加强知识学习,而且要加强道德修养和人生感悟。

2.2实践增长智慧

智慧的增长离不开实践。尤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不论个体还是群体,没有足够的智慧,就无法推进教育的发展。面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应有所见解、有所尝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一要活教活用。知识是人类智力劳动的结晶,是培养、增长智慧途径之一。每一个人的发现创新活动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进行新的发现创造,必须先学习已有的知识成果,并对这些既有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激发出新的创新成果。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使知识充满活力,不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教学中要力戒向学生灌输死知识,而要力求把知识教活,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即增强学生的智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创造性,必须具有长盛不衰的创新追求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目标坚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才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二要培养全人。人的智慧是其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结合。培养全人,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成为全面成长的职业之人、有责任的社会之人、有智慧之人。长期的教育失误,原因在于只重视知识教育、“成才”教育,而放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成人”教育,使一些学生在道德品质上令人堪忧。人才是“人”与“才”的统一,离开了“人”,“才”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人的发展和智慧的增长,如果离开了道德的指引和道德能力的支撑,其人格就不会健全,甚至还会迷失方向。故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这是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栝。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牢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这一理念,而且要切切实实地践行这一理念。即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全面发展和富有智慧的人才,并从育人实践中体验和增长智慧,这应是教育的追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三要提炼经验。在前述“教育智慧构成”中,已提及个体经验,可形成实践智慧。当今,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这已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在此形势下,我们在教书育人、创新教学、课程改革与教材使用中出现的感悟和灵感的点滴经验要及时积累、长期坚持、梳理提炼、以形成实践智慧。这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把这样的要求凝聚在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方面,无疑将从新的角度推动这两方面的快速发展。

2.3教研生成智慧

教师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与教研来获得。可以说,学习与教研是生成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将外来知识与自身经验相融合,才能被内化,并经过独立思考与实践形成个人风格,生成新的智慧。而教研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成功之路,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就要通过教育科研,训练自身的教研素养,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研究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发展潜能,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供有效指导。这对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裨益。

3重塑师道尊严

教育需要智慧,这种智慧是源于可教的信念。其表现则主要靠教师自身的品质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只有让学生具有炽热的求知欲和持续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才能取得成功。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需要规范教学行为,放下架子,改变权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塑。

3.1尊师贵在重道

“师道尊严”,对为师之道的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根椐这一传统,要成为有道之师获得尊严,不仅要求教师“学高”,而且要求其“身正”。教师需先善其德,才能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应该看到,对“师道尊严”的倡导,其初衷只是把尊师作为重道的手段,重道才是目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随着市场经济功利化对学校的冲击,导致“师德”一定程度上的缺损。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应付了事,作风不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么冷漠处之,要么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方式对待学生。如学生回答不上问题、上课迟到或课堂失序,令其站立直至赶出教室等体罚就是一例。如此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必然会失去智慧教学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必须进行重塑,建立一种新的“师道尊严”观,以适应智慧教学的需要。

3.2重塑师道尊严

重塑师道尊严,就是教师要正确处理师德、师职与师尊的关系,为施展教育智慧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出色履行自己的“师职”,才能在尊重学生中赢得“师尊”。一是注重改变自己。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立足自我解决矛盾,先改变自己,再教育引导学生。著名教师魏书生以理解和宽容对待学生,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良方。针对一些教师埋怨学生学习不佳、课堂失序的情况,魏书生却认为:“学生坐在咱教室里,是咱的学生,你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应该是自己施教方法。一个人不可能工作在一个处处都如意的环境中,如果天天为环境忧心,用七分力气去埋怨、指责环境,不仅于工作无助,甚至还会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魏书生老师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理解环境、宽容一切,多改变自己、不埋怨环境的治学良言,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体现,值得我们教师学习与借鉴。二是营造和谐环境。新的“师道尊严”,意味着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过去的学生服从教师改变为师生间互相尊重。教师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不存在人格上的尊卑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尽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尽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和谐环境,还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会促使师生之间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赏识,从而使得教师价值得以体现,学生得以成长。三是构建情感智慧。“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是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对教师“敬业爱生”的要求。充分尊重、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以博大的爱,年复一年地润物无声、感化学生,给学生以关怀,这是构建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有了情感智慧,教师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书育人上不辞辛苦、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对学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而学生则以持续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勤奋钻研,探求新知,健康成长。

4转变教学方式

要做“智慧型”教师,实行智慧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因传统教学一直认为教学方式就是传授知识。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原有教学方式在发生着带根本性的转变,即由知识储备式的教学转变为智力开发式的教学。人才培养不再是以知识储备为追求目标,而以提高智能水平,培养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就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如何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如何由单纯储备知识转变成智力高、能力强的智慧开发者?

4.1指导学生“会学”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当今社会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人类社会记忆力出现了革命,大量的资料可以储存于知识库,需要时能够迅速提取,并可按照指令进行筛选与综合;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手段已从手工检索进入网络检索时代,因而现代教学不能不把保存知识和培养记忆力放在次要地位,而把培养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放在主要地位。面对这种教学形势,从事现代教学的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学科知识、条件知识、人文知识,还必须掌握网络应用与文献检索的信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智慧水平。

4.2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实行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发散型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落实到各个环节。辅导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答疑时在思路上进行启发,考试评定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常用的“一题多解”、“一词多用”的教学方法,都不失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4.3激励创新精神

在创造力结构中,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智力是创造的前提,个性是创造的动力。可见,没有鲜明的个性,仅凭知识是难以使人达到成功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统摄了知识和智力,个性的品质决定着知识和智力的发挥程度。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学生知识、智力、个性等方面和谐发展,用整体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真正的人性的完善。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或课外作业中,对学生有创新之举应给予表扬,以资激励。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以上所述,是就高职教师如何向智慧型发展问题,围绕领悟智慧内涵、增长智慧途径、重塑师道尊严、转变教学方式四个方面所作的研讨。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智慧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与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富有分析判断、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智慧”,是一个令人向往乃至敬畏的词语。事实上,教育智慧并非孤立之物,神秘莫测,遥不可及。它与知识、技能、经验有着层层递进的密切关系。只要我们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神圣职责,敬业爱生,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虚心向学生学习,尊重与信任学生,细心体会、感悟教育现象,就能增长情感智慧;只要我们严谨治学,改革创新,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注重总结、积累和吸取有益的东西,就可形成实践智慧。智慧型教师是时代呼唤、教育发展形势要求,让我们为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而奋发努力、不懈追求!

本文作者:魏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