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化双师型教师分析

时间:2022-04-26 04:16:34

高职专业化双师型教师分析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及内涵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命题的产生

我国有关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有关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虽然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对高职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早已成为共识,因为这既是教师专业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高职教育满足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是我国教师专业化深入发展的结果。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初始阶段,研究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随着对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对象也在不断细化和丰富,出现了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类型教师分别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如“小学教师专业化”、“初中教师专业化”、“大学教师专业化”、“语文教师专业化”、“数学教师专业化”、“英语教师专业化”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教师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教师的显著特点,因此,需要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进行专业化发展,这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细致和丰富的必然结果。同时,高职教师专业化也是高职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已初显规模,而如何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经验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高职教师只有进行专业化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高职教师专业化作为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与教师专业化相仿,主要涉及高职教师职业专业化和高职教师个体专业化两个方面。高职教师职业专业化是从高职教师群体角度出发,追求整个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力以及群体利益等外在层面的提升;高职教师个体专业化则是强调高职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应进行的专业能力方面的内在提升。事实上,高职教师个体专业化是高职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内在条件。高职教师职业若想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则必须使其从业者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彰显其从业者的不可替代性,进而促使高职教师职业地位的提高。国外有关教师专业化的经验表明,以发展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目标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而这一取向又与当前我国开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双师型”教师: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双师型”教师的提出约是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主要是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中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现象而产生的,目的在于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正因如此,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一)“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双师型”教师是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事实上,国内目前对其还未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界定。但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和学术界已有的讨论来看,其内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用来界定整个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一般表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用来界定职业教育队伍中的一部分教师,一般表述为“‘双师型’教师”。前者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言,鼓励具有相关行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中来,以弥补现有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的弊病;后者则是强调职业教育教师个体需要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两方面的素质,以胜任高职教育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双师型”教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和高职教育理性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高职教师专业化始于理论发展,“双师型”教师源于现实需要;高职教师专业化是高职教师发展的长远目标,“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必经阶段。“双师型”教师有利于促进高职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双师型”教师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特点而提出的,强调教师需要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当前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国家政府部门,抑或职教理论界都在大力呼吁发展“双师型”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对高职教师提出了诸如“双证书”、“双职称”、“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旨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发展。可以说,“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初级阶段的有效形式,是当前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必经阶段。

三、高职教师专化:“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延伸

尽管“双师型”教师与高职教师专业化均强调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但两者还是存在本质区别,不能将其混淆。高职教师专业化内涵比“双师型”教师丰富。高职教师专业化包含高职教师职业专业化和高职教师个体专业化两个方面。而从“双师型”教师的涵义可以看出,其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素质而言的,并不涉及高职教师职业地位与权力等社会性层面的发展。严格意义上讲,“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当前阶段的一个主要形式,即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但却不能将其扩大或是等同于高职教师专业化。过度强调“双师型”教师将有碍于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双师型”教师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而言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素质。但是,高职教师专业化追求的是高职教师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这与教育部提出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的思想相一致。如果一味强调“双师型”教师建设,可能会阻碍高职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除此以外,“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企事业单位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高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但是其与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是相悖而行的。高职教师专业化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本专业独特本领,追求其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呼吁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无疑是对高职教师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极大挑战,不利于高职教师专业地位的树立,也不利于一专多能型高职教师的培养与发展。虽然“双师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我国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但是其仅仅是高职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针对当前我国高职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较弱提出的,远非我国高职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我国高职教师若要争取本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力,必须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潮流,进行专业化发展,将“双师型”教师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和延伸。只有厘清高职教师专业化与“双师型”教师的内在联系,树立起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方向,才能促进高职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葛炳伟工作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