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10篇

时间:2022-12-15 02:40:45

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10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多媒体微课元素应用策略

摘要: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高中地理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同时这也对教师的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很多学生看见高中地理就头痛,更谈不上兴趣,违背了孩子们学习高中地理的天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深受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参差不齐。当前,一些高中老师喜欢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工具中有效的微课元素,因此,本文将探讨高中地理多媒体微课元素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媒体;微课元素;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不恰当应用对生的发展很难产生积极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的多媒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作为教学目的达成的工具,现实中本末倒置的情况屡见不鲜。虽已有很多关于多媒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成果,但大都偏重理论层面,很少通过个案观察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际多媒体微课元素应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多媒体微课元素应用的作用

第一,为地理学科教学发展指引道路。高中地理学作为教学学科的一种,在今后过程中需要汲取微课前沿理论,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展开与时俱进的微课实践教学课程研究,在地理课堂教学发展中适时贯穿微课教学核心理论,是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的体现,既具有适用性,同时具有可行性。第二,为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提供参考。在地理高考制度改革的浪潮下,地理教学的改革是理科课程改革的亮点。地理教学课程教学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学实验提出的要求,同时适用于目前高中教育及高考制度升级需求,是将微课等新鲜元素融入到地理学科中的重大表现,以地理教学作为切入点可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改革持续实施提供了充足依据。对现有实验班应用微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阐述微课的设计、制作和应用的原则,并对微课在普通班级的应用效果进行反馈,旨在帮助广大教师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微课。第三,丰富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理论体系。目前,高中地理学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层次还是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也未形成科学的体系,而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及实施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展开研究可丰富当前相关研究理论体系,推动地理教学与课程改革对地理学科及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相吻合。

二、高中地理多媒体微课元素应用的策略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抓住微课元素,进行学案设计

地理教学中将微课元素巧妙应用,可以增加教学案例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基于构建理论之上,运用微课元素系统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系统化、信息化,进而设计出与微课元素导入有联系的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短时间内进入到有形象的、能够直观感受的地理学习情境中。构建起地理学知识体系,与地理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紧紧相扣。如进行常见天气系统讲解时,可运用微课动画、PPT及其相关视频课件表等对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及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检验,可以确保地理教学的自主性和应用性。

(三)巧妙运用微课视像展开教学

微课元素中涵盖了地理学科的不同教材要点和信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先带领学生一起判断地理图形特点、多媒体信息内容、图形之间的结构差异等,结合教材要点及主要问题,对其进行补充讲解,进一步提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生的地理信息,围绕课程中分散的知识点,深入展开“读微课、析微课、练微课、用微课”课堂教学流程。如在课堂上用微课工具及据其绘制的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等微课元素形象直观展现教学重点,地理教师在微课元素应用过程中可讲述山体各部分名称,如借助于可标注电子画板标出陡崖、山谷、山脊、鞍部、不同名称,一边分析图案一边进行教材讲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微课元素,不仅能够更直接了当突出教学重点,还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运用身边工具解决实际地理难题的能力。从查阅到的文献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研究者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的概念、界定、特征等,今后,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大力探究有关高中地理微课元素运用的探究。

作者:王彬 单位:天祝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绍武.新课标下地理教学浅议[J].新课程(中)2014年06期

[2]曹永刚.浅析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年17期

[3]李文.让学•建构•高效——一种地理教学主张[J].地理教育2014年12期

[4]姜波.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2015年04期

[5]张彬,平亚敏.浅议利用电影进行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19期

第二篇:高中地理组块化处理探讨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莱经过大量人脑短期记忆的实验研究得出“神秘数值”。即人脑在记忆数字和人名等片段信息时,记忆的容量总在一个较小范围内波动,每次只能记住5~9(7±2)个,因此这个“神秘数值”也被称为极限数值[2]。在人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时,这种短期记忆中的内容经常以组块为单位呈现,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所谓组块是指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的测量单位,是人们过去经验中很熟悉的刺激独立体。在“神秘数值”现象中所呈现的突出特点就是容量的有限性。这就意味着要突破人脑短时记忆信息内容的极限,最佳方法就是把记忆内容整合成有限的组块(chunks),整个过程称为组块化,所谓组块化是指将内容整合成人们在过去经验中的已变为比较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或者是一个成语等。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组块化理论。组块化处理过程是从繁到简,将无限的知识整合成有限的认识,为我所用。整个过程包括:(1)排列要素;(2)整理排列;(3)整合组块化;(4)应用。这里以人文地理部分,近几年来的高考热点和难点之一的工业区位因素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点内容的处理办法应切实顺应“神秘数值”规律,即突破数值的限制性,对这部分知识点内容进行组块化处理。

1三个版本工业区位内容罗列和分析

各版本工业区位因素的特点分析:三个版本的素材是较易获得的,在教科书的编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也是教师们能达到的。整个过程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相对简单,易掌控。课程标准中对工业区位因素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这个过程中如何落实课程标准,教材是教师利用有限时间进行备课并落实该课程标准的最主要的依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工业区位因素的过程中,发现人教版这部分知识存在着偏漏、杂乱等问题,转向与另外两个版本(湘教版、中图版)的对比时,发现三个版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同的情况和各自特点的情况。

2三个版本内容的梳理和整理排列

这里在三本教材的整合基础上,结合高考相关试题的考察思路,对工业区位因素进行逻辑化的总结罗列,由于得出的因素分子比较杂乱,在整合罗列后,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五个方面对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类整合[3]。从这些列举的因素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描述更为系统化、逻辑化,指意更明确,说法也达到一致,比如环境在这里分为环境安全和环境宜居,指意更清晰、明确;动力直接描述为燃料,更为直接具体,个人因素、心理、观念统一表达词语为个人心理,运输、交通统一为交通运输;增加了服务、资金、管理三个因素。这里的分析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组块化处理。

3工业区位因素的整合组块化

整个组块化方式主要是用学生最熟悉的地理一般划分方法,每层次下面的片段词语都不超过九个,顺应了人脑短时记忆中对知识容量的记忆限制。对收集列举的各区位因素进行划分,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划分词语过渡,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五个方面,最后自然过渡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归为人文因素,总体的呈现方式应用了结构图的方式:

3.1自然因素的划分:自然因素的划分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出发,对应的岩石圈为地质地形,生物圈为生态环境,水圈和大气圈合并为水文气候,增加了自然资源这个对工业发展比较特殊的因素。而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生物环境对工业的影响有时候是共通的,生物环境和地质地形都关乎到环境安全问题,而水文气候和生态环境都关乎到环境宜居的问题。除此之外,水文气候中还包括影响工业用水的水源和影响工业运输的水路交通即交通运输。地质地形里面包括工业用地问题。自然资源则包括原料和燃料。

3.2人文因素的划分:人文因素里面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要素隐性过渡到对应的人口聚落、经济市场、政策制度、社会文化。(为了整个结构图的清晰明了,这里结构图中没有列出。)人口聚落重点落在“人”上,包括劳动力、市场、服务。经济市场重点落在市场的整个生产—交换过程,资金、市场、交通运输、集聚都切合这个整合分类。政策制度主要是国家相关政策和企业管理。最后,社会文化落脚点于社会进步,文化历史的积累,包括社会环境的安定、社会保障、科技的进步、人才的培养、信息通达度、个人心理。整合过渡的目的是让工业区位因素的教和学中,更具逻辑和结构性,整合组块化的处理使各个要素更为分明。整个组块化处理有效融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优点,弥补所用单一教材的不足。

4组块化后的具体高考题的应用

组块化后的工业区位因素内容的有限性和更具逻辑性和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的建模做题,所谓的建模做题是指学生分析有关题目的解答时,能迅速从已有构建的模式当中从几个角度出发,考虑题目考察内容,从而实现题目的准确解答。这里具体从2015年山东的文综高考题地理部分37题出发,来具体分析整个组块化的应用。(2015年山东的文综高考题地理部分37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命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2000年,厄勒海峡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下图为厄勒海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图。(1)分析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8分)题目要求对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实则就是对其有利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对医药工业要有个大致的了解,医药行业关系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生产过程最直接相关的就是化学以及生物技术等科学技术,要求干净整洁的环境。接下来看材料,材料中要求找出与这个地方与“医药谷”发展的有利条件,可分为普通适用因素和特殊对应因素。根据前面极限数值组块化的五个方面,对应着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去考虑:材料中自然部分的有利条件,体现地图位置和图标内容上,在水文气候方面,包括良好的环境和交通,通过材料概括得出,即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拥有航空港,区内高速公路贯穿,交通十分便捷。而人文因素方面,材料文字中重点突出了“大学”、“政府”、“产学研”、“产业的集聚”等相关语言描述。主要是从社会文化、政策制度、经济市场出发,涵盖科技、人才,政策,相关产业集聚因素。概括出来就是高校多,具人才和技术优势;政策支持,且医药产业集聚。工业区位因素理论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大多数来自于区域的具体案例,各个教材也是结合学生认知情况和生活素材,将工业区位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一标多本”的新课程高中课堂教学教材。高中地理教师进行多本教材的学习研究和整合,是教师实现高效备课和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方面有着战略意义。对学生而言则是实现工业区位因素这部分知识得心应手的运用,落实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的基本理念。

作者:肖晶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08)

第三篇:高中地理“读图导思”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当前高中地理应用“读图导思”教学模式存在的教师不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图形进行有效的教学等现状,探讨了“读图导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读图导思”教学能力。

关键词:“读图导思”模式;读图习惯;绘图能力;教学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中一种无声的语言。而这种无声的语言却又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其他学科不同,地理学科的一大主要特征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图形来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知识点时,往往需要通过很多直观的图形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季风气候等知识点时,对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讲解,不仅直观清晰,而且简单易懂,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读图导思”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教师不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习惯性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这种背诵,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用不大,因为地理学科的考试中,很多试题都会涉及到“读图”,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图形都看不懂,如何能够有效答题呢?

(二)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图形进行有效的教学

“读图导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地理图形为基础,通过图文结合、讲解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形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直观性理解,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并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图形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时,如果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几个简单的图形,便可以将知识点阐述清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不擅长做图,只是习惯性让学生背诵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囫囵吞枣,不解其中味。即使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分数,但考试过后便会忘得一干二净。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强化“读图导思”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读图能力低下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让学生学会读图,通过读图,强化其对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地理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培养学生读图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地理课本、地图册等相关的地图素材,此外,地理练习册上也有随处可见的图形、图标,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读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根据图形,了解其所表达的意义,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对地理学科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了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根据图形,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即就是学生要能够根据某一个知识点,绘制其反应变化的过程。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我国东部季风区移动的知识点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相应的气候变化过程,绘制出相应的变化图形,提高学生“文图转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文索图、以图索文”,让学生在这种“文图转换”的过程中,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

(三)不断提高教师“读图导思”的教学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文图转换”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理念,充分认识到“读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通过提升自己文图结合、讲解结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实现良好的“读图导思”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地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图形和图标基础上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读图”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结合新课革的思想和理念,重视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作者:林峰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徐枫.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读图导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34):119.

[2]邓带.高中地理读图导学初探[J].地理教育,2012(增刊2):112-113.

第四篇: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占据着一部分不可忽视的比重。它类型多样,既能够实现地理教学的多样化,也能让教学工作在实际进展的过程中增添趣味。同时,也是由于地理比较教学法的存在,使得学生在日常接受地理学习的同时也会逐渐培养出一种惯于思考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不仅能够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课本所讲述的内容也能有一个很好的掌握。

关键词:地理比较法;高中教学;知识应用

地理学习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到出门远行,大到漂洋过海,都需要依靠地理知识来支撑,最常见的就属在野外迷路时的方向定位了,除了拥有处变不惊的能力之外,还需要依赖于罗盘针等仪器设备。当然,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发展,对于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也上升到了一定高度,可以这样说,地理已经成为应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的一个学科,而地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日益普及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地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统计分析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大约有上百个知识点都运用到了地理比较法,其中包括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等,这些知识点相较于以往的内容更显得易于理解,少了一些像地标经纬度那样需要通过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记忆理解的东西,而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地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作用。同时,地理教学通过地理比较法的罗列,会使学生对于接下来要进行的授课内容产生一定的头脑风暴,他们会了解到本章知识点的大体框架,也会对课本的脉络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思考,其实比较法在标题上就已经透露了本章要学习的重点,也囊括了主要的知识点名称。

2.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类型多样化。地理比较法只是该方法的一个统称,其实地理比较法通过更为细致的划分,还可以分为借比法、纵比法以及中心内容比较法,这些比较法为地理教学作出了突出贡献。除去以上所说的这几种方法,占据总数最多的一个比较法为类比法,类比法不仅包括相同物种的比较,还包括不同物种的比较,同时,通过类比法所产生出来的数据也更显得有说服力和表现力,呈现出来的数据也比较科学。

3.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应用于理性方面。虽说地理属于文科的范畴,但其中也不乏具有理科性质的知识点,而这些理科性质的知识点有时在理解的程度上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区和困惑。而地理比较法一般在理性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地理特征、地理概况和地理成因。这些知识点在干巴巴的叙述过程中更显无味,但通过一定的比较产生中和作用,把比较乏味的部分去除,剩下的有意思的部分就能够通过地理比较法表现出来。如在讲述地貌的过程中,学生大多都对地表形态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可以通过对比我国地貌和他国地貌,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找出不同点,这样的教学手段既应用到了地理比较法,也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地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1.地理比较法需与其他教学手法相结合。地理比较法之所以在其他教学方法上独树一帜,是因为它特有的不落俗套,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好刀用多了也会起刃。因此,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常性地注入地理比较教学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将地理比较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否则教学就难免陷入枯燥无味的雷区。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地理归纳法以及地理综合分析法等,这样一来,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能够接触到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法,尝试更多新颖有趣的方式能够让他们的兴趣随着这些不同的教学手法而逐渐提升,这也是我们强调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法的初衷所在。同时,为了使学生适应课堂,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他们尽可能少地产生抵触心理,实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

2.地理比较法不仅需要教师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教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通过教和学才能把最本质的问题处理好,因此,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除了让地理比较法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地理比较法的精髓。而现如今,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课堂上存在一些不积极的现象,就是因为地理比较法被老师运用到只是单纯的授课的手段和方式,而老师没有意识到让学生同样也参与进地理比较法的自我学习之中,长此以往,学生难免被动。教师讲述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和理解能力,不能只是为了单纯的授课,而要将目光放到学生的反馈结果中去。综上所述,地理比较法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标志着地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更新,而地理比较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改进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解决了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作用,同时,地理比较法也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要求,除了熟练理解和掌握地理比较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将它和其他学习方式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王世玲 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庞海珠.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24):37-37

[2]杨玉章.探析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149

第五篇:高中地理课堂中地图教学方式分析

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地图的学习非常的重要,同时也是学习好地理重要的一部分。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教学工具,并且也是地理知识的一种体现方式,地图具有固定的形象,以及比较直观的知识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并且在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地位。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借助地图来体现的。

1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价值

1.1具有比较鲜明的地理特点:地理教学中不仅需要掌握书面上的知识,对教材具有一定比较明确的认识,还需要对地图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掌握、因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将地理知识直观的全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中还具有很多的地理元素在其中,覆盖了大量的地理知识,简单明了,是文字讲述不能展现的。同时地图还具有比较强大的逻辑性以及系统性,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还符合地理学的教育理念。

1.2地图展现了地理基本知识:地图传递的知识点是地理学习中的基础知识,所以的地理学习都需要在这基础上进行掌握,地图是地理知识的源头,也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种标示。在地理学习中地图是一种集多种教学元素在其中的教育手段,地图可以通过对文字的调整以及图像的显示进行相互结合,从而在进行地理教育期间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轻松的掌握地理学习的思路,更好的进行地理学习。

2地图教育方式在地理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2.1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在进行地图教学的同时需要熟练的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进行地图教学,同时这也是地图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一定要明确的掌握关于地图中基本知识的熟悉,例如关于地图的图例、标注以及符号颜色等所体现的意义,还需要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图体现的性质是不相同的。比如在学习挂着的地图中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域图以及气候分类图以及气温变化分布图、我国气候变化图、人口分布与交通分布等地图。不同的地图使用的途径也具有很多的不同,例如其中的地形图是专门用于地形或是交通等,而其中的行政分布图主要是为了了解到我国各个行政地区,方便人们在生活中快速的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

2.2把握好地理教育中地图教学的时机:在进行地图教学期间需要掌握好教学的时机,因为在进行地理的学习期间由于课堂教育的时间比较有限,所以教师需要抓住教学实际进行地图教学。尽量在教学中使用地图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地理知识,很多时候他们直观的感知可以很好的促进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提升地理的教育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地理知识实际的掌握程度进行地图教学的选择,尽可能的避免在使用地图教学期间出现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在进行地图的绘制期间一定要将地图的结构、版图等进行清晰的绘制,不要占用不必要的教学时间绘制地图。例如我们在讲到地质结构课程中,根据某地区的地质结构进行讲解,全面的介绍该地区地质结构的复杂性,然后在距离进行对比,说明强烈的地震引起的海啸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还原当时的灾难现场,在采用地图中的地理位置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集中学生学习地理期间的注意力,还可以提升地理教育的教学质量。

2.3合理的运用地图的多样性:地理知识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并且将很多的知识进行联系才能更好的记性学习。地理知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为了更好的展现地理知识,在进行地图的制定期间丰富地图的形式。在地理学习期间将各种有效的信息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充分的利用地图的多样性,提升地理知识的教育。

2.4将地图与教材相结合进行教育:在进行地图教学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教育,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减轻教师在进行地理教育期间的压力,可以很好的缓解教学中枯燥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3结束语

地理知识的学习高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应试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地理知识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种,地图教育可以很好的提升地理教育的质量,丰富地理教育方式,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体发展。对于高中教育来讲,提升教育方式可以很好的促进教育的提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教育。

作者:李琴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孟兆伦.如何有效运用中国地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J].学周刊,2014,06:179.

[2]李树军.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才智,2014,23:62.

[3]张路军.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5,05:189.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教学的目标有了明确的改变,即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文科教学中,地理课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但要想学好地理,地图是必须克服的难点,因为地理知识大部分是建立在地图之上的,要想掌握地理知识,必须要先学会读图。

一、高中地理读图能力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不足

首先,我国自古便有人对山川河流地势等进行研究,著作有《水经注》等,通过文字描述与插图补述来描述地形。到了近代,因为资源需求量增大,对于山川地理的研究就更多了,这时,地图已成为地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为地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资料。学生要想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必须对地图有读取和识别能力,只有从地图中读取知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习。地理教材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地图,介绍我国和世界的地形特点、地理位置等,并对热量带、季风带等有所表现,而地理考试题目大部分也是以地图信息为主,学生要想获得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读图能力。虽然应试教育存在诸多缺点,新课改也针对应试教育的手段进行了改革,但就地理来说,成绩还是能够说明学生的读图能力的。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拿到比较好的成绩,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甚至使学生讨厌地理。另一方面,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培养。在考试压力下,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能力,能对地图做出简单的判断即可,对于剩下的知识便通过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对于类似题目的答题惯性,从长远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图识别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必须先让学生巩固读图的基本知识,做到对地图元素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读图时事半功倍。如地图的三要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读图知识,其他诸如如等高线、地图颜色、一些常用标注等知识,学生也都应该熟悉,务必保证在看到地图时对相关元素不陌生。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图知识后,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要由浅及深,不断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地图,从而加深他们对地图的理解。而地理终归还要与现实结合,在读图中,教师也要将地图与实际地势相联系,采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现实际的地形地貌状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地理这门课程不只是地势地形分析,它对气候分析、水文分析、地质分析等都有巨大的作用,这就是地理课程的实践应用所在。高中生虽还掌握不了过于复杂的地理的分析,但应熟记一些简单的寒热带、气旋和冷暖锋等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用图片和视频来为学生展示。

(二)掌握良好的读图技巧和习惯

地图的元素只有有限的几种,却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地理形态,需要读图者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分析表述。因此,学生要想学好地理,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技巧,这些技巧既可以是教师传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从学习经验中获取,如学生可以根据地图上的颜色分类和密集程度来读取信息,颜色深的地方地势高,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形陡峭;对于某一特定区域的图例也可以分类进行读取,如学生可以先从地势高低分析,再依次从山脉、河流、海拔、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期间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也可以是简单的分析。上述只是一种读图示例,学生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读图方法和习惯。若是学生没有合适的读图技巧或习惯,可以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习惯进行读图。同时,“实践出真知”,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有单独读图并分析的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读图方式。

(三)课外巩固

要想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除了课堂上的引导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在课外巩固读图能力。最直接也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将地理图册上的图留给学生当课后作业,让他们在课后进行练习。而要想获得较好的课外巩固效果,就要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在网上找到自己家乡的地图进行读图练习,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从古自今,地图都是地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将地图读熟了,学生才算步入地理世界的大门。本文对提升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地理教学有所助益。

作者:赵慧 单位: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61.

[2]赵金秀.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175.

第七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全球意识教育探讨

当前世界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等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孤立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而地理本身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在研究地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将与其相关的因素加以考虑。因此,就需要将全球意识渗透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全球意识的指导下进行高中地理学习,综合考虑地理现象和问题,形成全球生态、人类整体的意识,形成更开阔的视野。

一、深挖教材,开展全球教育

高中地理在进行教材编排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分析地理问题的时候也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思考,在对一些海洋、气候以及资源等问题进行考虑的时候,都需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来尽心思考,这样才能够了解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进行挖掘,基于全球角度将内容以清晰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但是在开展全球教育的时候,切勿牵强附会,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材中在对地理环境的规律进行讲解的时候比较抽象,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的“温室效应”来理解,“人类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的时候,就会在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全球温度升高,就会造成冰川融化,造成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这样就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这样就形成一个整体循环,学生就会了解全球人类之间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人类应该怎样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哪些行为?”“如果地球上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是不是应该合作面对?”这些问题都能够引发学生对全球化、整体性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会增强自身自律性,约束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进行。

二、优化方法,培养全球意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进而有根据地对学生进行全球意识的渗透。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所学知识和全球之间的关系,也就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专题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探索分析,课外的资料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同学之间的思维差异,学会求同存异,对问题有更全面的思考。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人口与地理环境”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主题,从能源、水、植物等多方面查阅资料,了解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威胁和挑战,学生通过有冲击类的问题和图片就会了解当前人类活动对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如许多学生认为现在生活好了,生活中无忧无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是让学生对许多非洲地区、中东地区的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学生就会了解在那些地方生存都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战乱、饥饿、贫穷依旧存在,而造成这些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的活动,人类怀着愚昧的思想破坏环境,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就造成许多人遭受这些环境破坏的后果。学生在查阅、分析和思考以后,就会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全球各个地区都一样,要怀着开拓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如目前中东地区的战乱造成大量的难民,这对周边国家的安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对战乱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避免动荡范围的扩大。

三、拓展活动,增强全球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的全球教育还需要逐渐向课外活动进行渗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对全球化的理解。将地理教学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利用好地理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够将全球意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行为中。比如,在暑期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以自己生活城市的商场、超市等地点为调查对象,对这些地方商品中的“进口商品比例”、“自己所使用进口商品比例”进行调查分析,分析使用这些进口产品的意义,了解进口商品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这样,学生就会了解人们当前的生活已经处于全球化的氛围中,如电子商品、数码产品的购买和使用,全球化的贸易来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又如,在学习“生物灾害”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需要让学生了解每个地区都有其生物稳定性,一旦有外来生物侵入的时候,就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生物入侵”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如多肉植物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但是许多人通过网络直接购买的植物,店家往往没有进口检验检疫证明,这就可能将多肉植物上一些病菌带入我国,也就可能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样学生就会了解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站在全球化、整体性的角度上进行,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地区的稳定性。

作者:周娣 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 

第八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学难度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重视。本文就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的意义和相关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在中学教学的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性;策略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侧重于发展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被迫接受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随着教学事业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见解,从课本知识和常规方法中走出去,去了解到更多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主动地位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旁观者和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这种方式将带动地理教学的气氛,提高教学课程的效率。例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让学生自由回答各自的见解,再给予适当的指导,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可以让学生体会自己探究中不足,加深对未知困惑的印象,解决思考思路上的困难。以此类似的地理系统还有很多,教师都可以让学生们先行研究,然后最指导和归纳总结,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时代在不断变化,高中地理的内容也进行着调整。从宏观上看,整个地理学科被分为自然、人文、区域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内容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指导自己生活,看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体性思想和活学活用的思想将地理教学带入新的发展层次,使得探索、动手、动脑、实践等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推广,对学生长远发展和人生选择的指导意义更加明确。例如在学习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对地理环境对所处区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1、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教师能及时意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师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促进共同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探讨保护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适当给予鼓励,对于不当之处当委婉的指出并纠正。这样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率。

2、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

课堂是师生开展教育活动,共同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传授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一般来讲,教师采用课堂漫灌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接受地理知识。高中阶段的学生会考虑到自身的面子和教师教学的进展而不会轻易打断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此一来,师生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使得课堂气氛沉重,学生缺乏应有的活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引进新技术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例如:课堂上5分钟的简短视频,通过震撼性的画面和音效,将学生带入到现实地理问题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出现的成因,并制定管理对策。如此一来,学生和教师成为地理知识和问题的研究者,共同决定教学的内容。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现,需要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教师要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3、优化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参加合适的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习的知识学生可能会产生疑惑不解。而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将课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验证,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地理博物馆进行参观,在农业展厅仔细观察并记录每种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域,并分析此地域的环境以及地质特点,以验证课本知识的合理性。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检验了课本理论,并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符合教学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合理的教学规划、轻松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从自身改变观念和思想,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取得学习结果。教师只需要补充、纠正以及系统性总结,让地理知识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

作者:曾萍 单位:江西省上犹中学

第九篇:高中地理教学材料生活化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要:新课标第六条要求“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因此要立足文本,用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思想激活文本。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材料与资料,促使高中地理教学由传统模式变成生活化模式。本文将从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出发,分析高中地理教学材料生活化现状及改进,以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材料;生活化;改进

适量、合适而有效的教学材料资源拓展,能让平凡的、有限的教材变得鲜活而生动,能使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技能储备和更厚实的人文素养,进而让地理课堂熠熠生辉,让地理学科的各种功能全部开放。

一、高中地理教学材料生活化现状

(一)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不足

根据调查可得,大多数教师认为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存在较大难度,显而易见,高中地理教学步骤及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墨守成规,与一般教学步骤不同,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有秩序和操作性要求,不能采用通常高中生引导及生活化课堂铺设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也显然不足。

(二)对教学生活化资源挖掘不够

从不少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了“以学生中心”,但是所有的活动都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缺乏必要的生活化教学手段予以指导和提示。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类似教师做法的课中,学生完成各个教材板块的任务效率不高,高中地理教师在教材内容生活化资源的利用程度上偏低。

二、高中地理教学材料生活化的改进措施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化资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高中地理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对高中地理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所以教师要去挖掘教材的生活化资源。例如,《地球的运动》教学,让两个学生来演示地球的公转,一位同学扮演太阳,另一位同学扮演地球,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演示做出评价。教师进行课堂教材创新与设计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高中地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放开自己、大胆表达,并主动配合老师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二)明确地理教学生活化目标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生活化的每一个教学目标,并且确保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将学生生活中的事、物等元素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保证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此外,每一个单元、每一课的教学主题都不同,所以要围绕不同主题挖掘教材的生活化资源,展开细致教学生活化目标任务设计。例如,在学习“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夏季相反”时,笔者结合学生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重温生活中的感受。

(三)指导教学生活化预习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师应采用有效方式加强教学生活化教材预习指导,从教材知识点入手安排学生主动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堂问题,从而展开分析和思考,使学生自己在分析和思考中发现问题,并根据教师引导探索教材难点、重点。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之后正式启动教学生活化模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更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学生之所以不能够完全融入课堂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开发出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地理教师如能结合地理本身的特点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教学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比如模拟生活情景教学、竞赛制地理演讲、小组式自然话题讨论,等等,都可以改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不断处于新鲜感当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凭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高效、成功的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教学必须要明确“教学核心”,围绕该“教学核心”拓展生活化教学内容。把握生活化教学主线的有效性其本质是教师立足课堂整体,深入发掘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就实际生活问题确定课堂教学内容。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中笔者将学生感兴趣的索契冬奥会的有关新闻引入课堂:展示冬奥会会旗,“奥运五环当中黑色代表哪个大洲?为什么用黑色代表非洲”,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自然地导入该课的内容。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推出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有力举措。本文基于教学生活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开展地理教学而后巩固地理教学两方面提出了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作者:徐海辉 单位:江西省新建二中

参考文献:

[1]吴世友.浅析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2]刘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11).

[3]吴世友.浅析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4]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陈慈颖.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J].才智,2011(25).

第十篇:“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问题到学法的概念

“问题导学法”也叫作“设问教学法”,或者叫做“问题情景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活动都沉浸在对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导”与“学”二者的关系

2.1“学”占主体地位。现代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就是要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占学习的主体地位。那么“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导”要为“学”做好服务工作,“导”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来进行。脱了了“学”的“导”是无根之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2“导”占从属地位。“导”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进行指导、引导、辅导和督导。学生的学习是最主要的,但是学生的学习也要通过教师来“导”,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无序、混乱,没有明确的目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法突破。所以说“导”对学生的“学”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2.3“导”和“学”的联接纽带。在问题导学法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学生自身情况进行问题的创设。教师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任务的探讨和解决,最终把教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学生则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与同学合作探讨,得到问题解决途径,从而获取新知识。所以说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通过问题这个媒体来联接的。综上所述,在“问题导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

3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3.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说明,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单纯靠老师用嘴传授,更有效的手段是通过亲手实验,亲身体验得到知识的精髓,从而内化为自身能力。而教师的主要作用也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这种教学理论也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3.2布鲁纳教学理论。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法”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好奇、好学、好问的心理特点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下,朝着知识的发现方向进行学习,就如同地理学家最初发现地理知识一样。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我国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强调了要培养学生“问题能力”,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把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和问题探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中,注重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通过与他人合作得到问题解决策略。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地理审美能力。

4高中地理“问题到学法”的实施方略

4.1利用社会媒体引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也越来越及时。那么单纯的课本理论知识已经跟不上学生的获取欲望了。那么如何通过社会媒体引出地理问题,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当前热播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里面呈现出了许多不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如陕北榆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楼、福建南靖的土楼。那么我们在学习地理环境对生活的影响的时候,我就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把这些建筑展示出来,提出问题“在这个地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形状的房屋?”“这种房屋跟当地的气候有关系吗?”“同学们还见过什么特色的建筑物?符合当地的什么自然特点?”这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引出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索,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极大的欲望。

4.2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出地位问题,引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情感共鸣。著名的教学学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叶圣陶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交通运输方式”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说一说自己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你认为最快捷、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如果你的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你为他设计一份什么样的乘车路线?采用什么交通工具更加方便游览我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沉浸到对我国交通情况、地理特点的学习当中。

4.3充分利用地图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图是我们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的一个有力帮手,通过地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地理现象产生原因、地质特点、地理气候等。通过学生直观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如在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上的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地形分布图和亚洲人口分布图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稻的种植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呢?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得到气候和地形对降雨的影响,找到水稻种植的条件成因。培养了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得到地理信息获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新课改精神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能够有力提起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的“教”成功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来。

作者:孙聪聪 单位:江西省乐平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