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探讨

时间:2022-12-15 10:47:37

高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探讨

1引言

高校教育捐赠文化是高校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管理、规范由社会和校友自愿捐赠其财产资助高等教育所形成常态化的文化氛围。在校生未来捐赠亦指校友捐赠,源于对母校的深厚情感,自愿将其所拥有的财产赠予母校来发展教育事业,具有无偿性、非交易性、社会公益性等特点。[1]校友捐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充分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在教育筹资活动中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Johnstone)将校友捐赠影响因素归为四个方面:大量富有的校友和朋友、有利的税收政策、高等教育制度支持和优良的捐赠文化传统。[2]其中,捐赠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校生作为学校未来宣传和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友资源,学校要为其营造良好的教育捐赠文化氛围,有利于在校生毕业后为母校筹集资金,促进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2015年12月30日,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至今,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捐赠总额达171亿,约占中国大学接收社会捐赠总额的31%,全国共有30所高校突破1亿。[3]可见,我国高校校友捐赠总量在不断地增加,校友捐赠是教育捐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校友对母校教育事业的认可、支持和关注。本研究在高校教育捐赠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我国西北工业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际调研,正式调查于2015年8月完成,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放回收问卷138份,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100%。

2在校生对高校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认知情况

2.1在校生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了解情况

调查显示,80.43%的学生对奖助学金情况只是有一些了解。了解途径包括听老师、同学提过(56.53%),学校宣传得知(30.43%),自己主动查找了解(13.04%)。还了解到,59.42%获得过奖助学金的同学也并未有意识去主动了解所获得奖助金的情况。高校教育基金会是各高校接受社会捐赠的载体,主要工作包括向社会筹集捐赠资金、对捐赠资金进行有效地资本运作及发放奖助学金等。而对学校教育基金会的了解情况,不知道学校有基金会的存在(36.96%)、有所耳闻(33.33%)、比较了解(24.64%)。在校生在缺少对学校捐赠文化活动、机构了解的情况下,未来是无法产生捐赠动机的。

2.2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评价

在校生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其教育捐赠观念的偏差。69.64%获得过奖助学金的同学认为奖助学金并未起到很大作用。关于“募捐活动作用大吗”,认为作用一般(61.59%),作用很大(34.78%),作用不大(3.62%)。调查显示,87.68%的在校生认为学校捐赠资金对有困难的学生主要是起辅助作用。可见,学校对筹资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困难学生起的帮助作用较小,未取得教育捐赠文化活动应有的成效,对在校生未来捐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3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和捐赠意愿

关于“学校组织的募捐活动参与情况”,经常或偶尔参加(97.10%)、从不参加(2.90%)。这说明大部分在校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募捐活动,愿意为母校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关于“校友讲座的参与情况”,偶尔参加(77.54%)、经常参加(6.52%),从不参加(15.94%)。这说明学校校友讲座的组织,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校友讲座吸引力不够,使得在校生对其并不是很感兴趣。而在校生作为学校未来的校友,在校期间的这种经历对以后是否会经常回母校看看,是否会为母校捐赠有着重大影响。关于“是否愿意为学校做贡献”,愿意(78.99%)、不愿意(3.62%的)、视情况而定(17.39%)。在校生的教育捐赠意识是其在校期间对高校教育捐赠文化的认同、判断而引起的参与意识。[1]人们的捐赠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捐赠行为。在校生的捐赠意识淡薄是影响高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高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的优化路径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支持高校教育捐赠和校友捐赠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政策平台,如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141号),在民政部登记设立的社会组织,如高校的教育基金会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本研究在实证调研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高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的优化路径。

3.1培育在校生的捐赠意识

(1)加大高校筹资活动宣传力度。高校要充分把握学生在校的时间,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学校网站等信息渠道或者举办校庆、校友讲座等重大活动,介绍学校的奖助学金等教育捐赠情况、学校捐赠机构建设情况、学校发展的最新情况等,宣传学校取得的成就,强化在校生对学校教育捐赠理念的认同,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能够凝聚更多在校生及校友的关注。(2)加强学校人文关怀。学校要充分利用在校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自我展现意识等特点,通过吸引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丰富其在校经历,从而培养学生对母校的感情;还可为学生参与班级、学院及学校的管理提供平台,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理念的了解;对有困难的同学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学院老师及学校领导还要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3.2重视校友工作

(1)增强校友的归属感。校友是高校教育捐赠的主力军,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学生在校期间要建立学生信息库,毕业后要随时更新毕业生信息,保持与毕业生的持久联系。长远而言,学校不应仅是在向校友募捐的时候才与校友联系,要注重平时与校友的联系与交往,增强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2)开展多种捐赠方式。学校在进行筹资活动宣传之前要充分了解在校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对在校生要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根据调查显示,在校生在未来倾向的对学校贡献方式排名由多到少依次是,设置奖助学金,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捐赠教学楼(硬件设备等实物),捐赠金钱(限定用途),直接捐赠金钱(由母校支配),资助举办某项活动。通过开展多种捐赠方式,满足校友捐赠需求,为校友捐赠提供最便捷、最多样化的渠道。

3.3提高教育捐赠资金效率

(1)合理使用捐赠资金。学校应对捐赠校友进行捐赠资金使用情况反馈及表达感谢,同时及时公布捐赠信息,使捐赠资金使用情况透明化。并且应合理分配捐赠资金,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最大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真切关怀,从而提高教育捐赠资金使用效率。(2)加强学校教育捐赠管理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专门的募捐筹资机构,完善规章制度,聘请专业人员运作基金,并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教育捐赠管理的有序化、专业化。同时教育基金会作为学校专门的募捐机构应代表学校加强与在校生、校友的联系,提高社会、校友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的参与度。

作者:解晓乐 包海芹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校社会捐赠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规律[J].现代教育科学,2007(5):66-68.

[3]中国校友会首次公布“中国大学富豪校友捐赠榜”[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