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探讨3篇

时间:2022-06-07 09:34:50

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探讨3篇

第一篇

一、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校职能发生衍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各高校在对其的培养目标及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来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由于近些年的各大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步的走向大众化,与此同时,高校的职能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以前,学校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制定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履行行政职能,与学生的关系为简单的单向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职能开始逐步发生变化,在大众化的趋势下,高校开始向学生收取一定的教育教学服务费用,这样高校的职能转变为更多的是提供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的职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以往更具相互性,是更为复杂的双向关系,而非从前简单单向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二)高校教育管理的行政化问题严重。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办法依旧是典型的行政化手段。这种管理的方式自身就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教育管理走的是行政化路线,这就达到削弱了教育管理的作用。行政化把教育管理定位在管理的层面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服务。这样以来,高校教育管理就被束缚在行政化的手段之下,这将严重地制约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最终导致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迟迟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三)高校侧重科研,忽视教学。由于国家对高校的评估工作中对高校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要求与审核导致各大高校逐步开始侧重于科研发展,从而忽视了基础教学。这样的环境下,高校都更侧重于搞科研项目,而无暇关注教学的制定与发展。虽然科研成果对高校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过分重视科研,忽视教学,这是违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科研成果的成就建立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上,这将从侧面严重影响了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务必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高校“去行政化”进程已经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提大学去行政化,意味深长,现在教育部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大学去行政化开始扬帆启航。不过,大学去行政化,远不是一个章程就能解决的。有了章程还要严格落实章程,还要将章程的内容细化,付诸实际行动,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还会面临许多复杂棘手的问题。“去行政化”的真正落实,有赖于后续改革的持续推进,有赖于各项制度的综合发力。

(三)高校教育管理要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科研的能力在对高校之间的实力进行比较时占据很大的比重,国家对各级高校进行的评估中,科研已经被作为一个最重要的评估标准。这就导致各级高校领导重科研、轻教学。我国高等学校的最基本任务就是为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这就对高校在把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选择比较合适的度,高校搞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所以高校要积极主动的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稳健发展。

三、结论

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纷繁复杂的,高校的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鉴于高校的自身特征,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更应注重知识的沉淀、潜能的挖掘和创新思想的培育,应该做到努力构建科研转化机制、积极提升理念引领作用、主动把握前瞻社会问题,为提高所在地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层次、经济发展层次、全面提升所在地区和社会的整体素质不懈奋斗。

作者:车亚敏工作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篇

1.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必然性

(1)内在要求:高校教育创新的内在需求迫使高校需要改造教育管理流程,因为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以及管理都存在一些弊端,这是不恰当流程设计与管理导致的,所以高校如果坚持教育革新,就要顺应流程管理再造的内在需求。(2)客观需要:我国高校的数量在日渐增多,所有高校都面临巨大的革新挑战和教育压力,如何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成为高校首要解决的难题,从客观角度分析,也就是高校如何利用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方式对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2.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科学内涵

2.1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含义

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基本含义是以学生为受教育主体,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以此为核心进行教育框架重组的设计流程,其中包括教育体系的主要构建模块:教育管理流程、流程网状组织以及流程信息平台。

2.2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目标

第一,高校进行教育流程再造的目标是希望从本质上革新现有的教育模式,使教师的工作形式创新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希望高校教育管理流程能够有序且高效,为高校教育提供一个信息化、效率化的教育平台。第二,高校进行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是希望能够达到教育工作的理论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第三,高校教育流程管理再造的目标是希望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定向培养能够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2.3影响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因素

(1)高校教育管理流程效率不高高校教育管理流程的工作效率不高,是由三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其一是管理流程重复性强,组织框架中的分层过多,每一个组织结构所承担的责任制度过于细分,导致了结构繁杂的现象,从而致使高校管理流程信息出现滞后现象;其二是管理流程中出现分割管理现象,致使部门之间独立运作,从而导致管理流程整体利益化明显下降;其三是高校教育管理流程中存在无用功能部门,致使审批与协调的工作变得复杂,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不高。(2)高校教育管理流程经验不足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下对管理模式提出的更新要求是能够符合信息化与效率化,但是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完全是垂直式的框架结构,下达命令,执行任务以及实行控制,这样的管理经验不足以应用到现代管理流程模式中。

3.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对策

第一,高校教育流程再造需要有机融合BPR理论,这样才能够给高校教育流程带来激进式的革新。而这种模式的创新正是社会宏观环境下所需要的,所以在革新过程中高校管理者与理论学术人员应该主要现实与理论的有机融合,避免教育流程中出现盲目性以及风险性,以低成本来实现高效率的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

第二,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完善与建立高校教育管理流程的网状型管理体系。其中宏观视角下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就是要求高校教育管理流程革新工作中要有机融合BPR理论,以此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中总结出适合搞笑未来发展的再造理念;中观视角下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是要要求地区高校能够按照宏观的高校教育管理流程思想来计划工作,在区域内高校落实BPR理论的有机融合,与自身寻找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以此为再造工作的核心目标提出相应的再造措施;微观视角下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是指能够结合宏观环境与中观视角,以二者结合为基础理论的导向下展开教育管理流程的再造,同时需要与BPR理论相结合,全面反思与审视高校教育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符合高校自身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

第三,网络信息化的社会对成员间的发展要求就是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现状,与社会科技发展能够有效衔接,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建设自身的信息系统,高校教育流程的再造完全可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持,结合流程再造技术革新高校现有的传统教育管理流程,使高校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以信息体系作为主要的支撑,同时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能力相符合,使高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第四,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应实现规范化,信息化以及效率化,在教育管理流程中高校教育管理主体要符合以教育流程为核心的工作模式,工作团队认真落实这一流程目标,从而开展各项教学任务,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效率。

第五,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需要学校领导提供基本的支持,只有领导部门认识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必要性,才能够将其提上日常从而开展活动,利用管理者的权威来减少构建与再造过程中的不和谐声音,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工作。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必要性以及实施中的问题因素逐一剖析,最终提出有效再造高校教育管理流程的策略。从中我们能够看出高校的流程再造与企业的流程再造是几乎相同的,可以被看作是激进的组织变革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弥补原有流程中的缺陷与漏洞,而是全方位的对高校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革新与再造。在得到领导支持的基础上,能够实现革新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任务等整体目标,同时也能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在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状态下,高校能够与之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高等学校日渐增多的驱使下,经过教育流程管理再造的学校能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更高。

作者:廖嵘工作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教育管理的现状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高等院校把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独立的人,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表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今的高校教育管理中,仍然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表现如下:

1.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能分清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学校过多地关注了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甚至有人认为老师的教学就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部。这样容易导致教育和学生相分离,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就会被磨灭。

2.教育管理方式比较单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合并、扩招,这使得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面临巨大的压力,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不足。第一,教学方式仍然以单向的灌输为主,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有的高校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将学生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长期单向的灌输方式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和压抑,学生不敢、甚至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此以往而导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维,对于外部环境和信息缺乏判断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最终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另外,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无法感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关怀。第二,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以课堂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活动较为缺乏。我们普遍认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当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个人能力方面的问题则展露无遗。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将注意力放在扩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方面,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却疏于培养,这种模式下的学生虽然在理论课程方面有着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却明显薄弱,甚至有的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无法适应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应当关注学生行为、品德、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局限于校园和课堂,而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利用第二课堂锻炼学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这也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最为有效的锻炼机会。

3.教育管理缺乏科学性

很多高等院校存在着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相分离的情况,导致老师对教育管理的认识不深刻,缺乏教育管理的概念。甚至部分高校老师会认为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教学工作做好,做好了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教育管理工作。这种教育思想,致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获得完整的教育。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学习,教书育人都是老师应该履行的义务。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学生眼中的老师,其言行举止、仪容仪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老师如果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导,就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方面,西方教育显然比我国要做得好。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服务是最重要的,它主要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包含了心理指导和行为指导两种。这样,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没有合理的意见、建议而走错路。

二、教育管理中的人本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追求民主与自由,个性和独立。开始把对人性的尊重程度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现代的、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把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注入到传统的办学理念当中,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这顺应了教育革新的趋势,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容。”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要求越来越体现人的平等性。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仅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给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顺应社会潮流,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充分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使高校教育管理更趋合理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人才是管理的根本,最大限度地突出人的个性特征,尽量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求。以人的思想、行为规律为依据,采取有效手段,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那种传统的发号施令的办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代之而行的是通过共同的工作目标,认真细致的思想动员,并且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最终让被管理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创建美好的校园文化,激励高校的教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来。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1.尊重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充分尊重学生,不要只是把学生当成接纳自己思想的容器,在教育实践中,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老师再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的上下级关系转变成为平等相待的朋友关系。

2.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大学生在入学之前,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以前所处的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不同特点,他们本身的素质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一样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也许某种教育方法对一个或几个学生管用,但是用到其他同学身上,可能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与学生之间足够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据此不断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大学生也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而产生如自闭、叛逆等不良情绪,这也需要教师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4.以激励为主,促进高校人本管理的实践

在管理学界有句名言: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的人本管理之中,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这种工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精神因素,更适合用激励的方式进行人本管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费隆的研究,人都有获得成就的期望心理,作为高校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期望拥有一种成就感。因此,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精神,满足学生们的成就需要,建立一套比较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邓爱华工作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