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本科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1-10 10:37:08

微课在本科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我国大规模的法科学生培养的确为解决法治发展人才缺失的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校方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职业需求之间脱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方式相对单一,某些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陈旧并且考核方式单一等方面。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有独特的优势。结合法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将微课适当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法律本科教学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微课;法本教学;应用研究

在多媒体技术初步应用于教育教学之后,授课方式的多样化给师生带来了不同的体验。近年来,随着投影技术和软件支持上的不断完善深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在此大背景下,各种新型的教学视频、教学网站、学习工具、网络平台都涌入了教学领域,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资源选择和利用的问题。目前,在多种新型化教学手段中,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1]为了推进微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有关比赛,涌现出一批较为优秀的微课作品,这些作品的知识涵盖了经、管、法、文、理、工六大学科领域。许多学生开始对中规中矩的日常教学活动产生厌烦情绪,喜好通过手机或平板端观看相对短小简洁的教学资源。这种新颖的方式固然能够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各学科之间的特点不同,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如果仅仅为了体验媒体带来的教学方便和乐趣,可能最终会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如前所述,每个学科领域都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讲授方式,针对法学而言,它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贯穿大量的司法案例,在学科内部根据调整法律关系的不同,又被细分为宪法学和各部门法学,因此,作为教师而言,不仅应当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保障。然而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许多案例和法律规定都非常容易收集,如何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就是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

一、本科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教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本科院校中开设法学专业的共有628所,[2]主要以培养法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大规模的法科学生培养的确为解决我国法治发展人才缺失的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然而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曾有国外学者发表过有关于研究法科学生对于行政法的态度,[3]其中提到的许多学科特点也正是法学本身所具有的。首先,法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即便以最简洁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主干课程也多达14门,每一个部门法中又自成体系,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具体内容,往往在教学课时内很难透彻地讲授所有内容,因此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印象;其次,部门法中既有实体法又有程序法,无论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学生有时在同一学期内较难适应两种学习思路;再次,法学本身的现实性与复杂性。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法学调整的是纷繁复杂的各类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有些关系是能够为法律所调整的,有些则是需要用其他方式加以规范的。掌握调整对象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已经具有一定难度,在分清调整对象后分析法律关系、适用法律规则更为不易;最后,法学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法律规范固然重要,但学习法学的目的除了研究法学基本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果脱离了实践和对社会的认识,掌握的知识就是肤浅、空洞的,很难有真正的实用价值。目前各高校为了完成学科建设和教学计划,都按照传统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但由于法学学科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首先,人才培养计划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我国各高校法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基本都是按照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专业模拟课程等几类进行教学安排,以满足法科生的基本学习任务。但在大多数学校的培养计划中并不十分强调法律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即便在培养计划中有课时安排也没有真正地落实。然而,社会中各类与法学有关的工作岗位,都要求工作者不仅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相应的规范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这是因为相关的工作事务都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根本保障。反观如今大多数走出校门的法科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对法学知识的理解显得十分浅薄,大多数同学对各部门法的知识结构体系较为陌生,法条内容不熟悉,自然也无法有效地运用,最终在就业时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其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授课老师最常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讲授的过程中会穿插问答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学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在相对紧张的教学时间内,很难开展有效的互动环节,但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显然比授课式更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知识运用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反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显得索然无味,相对枯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学理念相对陈旧。在法本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持有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认为只需要将法律概念陈述清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不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接受度。近年来,对于法学教育究竟应当实现何种教育目标的研究较多,是精英教育还是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理论传授还是技能实践等类似问题一直成为争议的焦点。[4]各种教育类型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有所不同,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法本教育而言,基本上属于以职业化为目的的理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和发展,只需要按照传统学科体讲解相应知识点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固守陈旧的教学理念显然与当下“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不符,同时也对法学人才的培养有不利的影响。最后,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僵化。目前本科阶段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在传统教育中,考试不仅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且也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5]考试本应是使学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形成的重要手段,但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考试变成了晋升机制的工具。为了能够通过考试达到分级筛选的目的,题型安排和内容分布需要遵循既定的标准,形式也相对单一。由于这种简化的考核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会把法学学习误解为只需要背诵的学科,在考前突击式复习,应付考题。对于发散性的试题并不重视,甚至抱有这种题目是少数,不会对分数产生太大影响的思想。综上,目前我国的法本教育在设计、方式、理念、考核四个环节上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树立新型教育理念,结合网络时代提供的新工具新手段,能够用更灵活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法科生培养的真正目标。

二、本科法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可行性

就本科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式,之前已经有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做出研究。有的学者从法学教学方法的完善角度论证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6]有的学者以高校法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论证教学改革的必要性;[5]有的学者以部门法为切入点,结合各法自身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7]在法本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传统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寻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学者将微课总结为:是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教学内容或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这一界定是首次将微课定义为新型教学资源,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资源整合。[8]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短小精炼、重点突出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微课的推广主要是通过比赛形式,各高校组织教师自愿参加,由参赛教师自己选择授课主题,完成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截至2014年,据统计参加微课大赛的作品总数接近10000节。[1]尽管微课这种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教育教学者们的认可,但却尚未走进日常的教学课堂中。现有的对于微课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基础课上,而微课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法本教学中面临的难题。其适用的可行性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论证:首先,微课的独特属性可以弥补传统法本教学中固有的缺陷。其一,微课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课堂教学资源,而课堂资源往往难以保存且不可复制。与此相比,将一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之后,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能够让学生及时得到学习资料。其二,微课是一种相对便捷的教学资源,可以灵活地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上下课时间限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学习效率方面只能是兼顾,整体课堂的教学频率趋于一致,很容易让听课者和授课者产生疲惫的感觉。特别是在高校本科教学中,部分授课者需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多次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听课者在一天之内也要接受不同部门法的知识,加之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差异,会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传统法本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会让双方都感觉枯燥乏味,只有更加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微课作品一般时长在8-15分钟内,综合运用了多媒体影音等多种呈现方式,从感官上能够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相对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目前,随着微课的不断推广,法学类微课作品数量已有近千余件,涵盖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作品穿插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增添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微课对知识点的分割能够更好地突出重点。许多学习法学的同学认为部门法知识点繁杂,重点难以把握,背诵记忆量庞大。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与授课的方式和内容有直接关系。传统法学教学中,课堂知识往往是依照大纲的要求完成相应授课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兼顾到重点、难点、考点的讲解,因此课上内容知识点繁杂且笼统,为了全面就无法做到精致,为了精细就会影响授课进度。这样的局面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最终会导致授课内容过于分散和稀疏,破坏了知识结构的体系性。恰恰法学是一门较为抽象、极其强调逻辑体系的学科。而微课则是以每个具体知识点作为内容的分割,它可以在整个知识体系内,按照一定的逻辑对知识点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呈现。每个微课作品一般都只讲解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其中包含案例引出、问题介绍、问题讲解、案例回评几个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完整地学习一个知识点,同时还能够加以反复思考练习。加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点的精髓。最后,结合微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力。在高校法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多以教师主导的方式把握整节课的进程。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学概念内容本身较为复杂晦涩,既要熟悉理论还要结合实践。因此,教师为了能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只能采用强度较大的讲授式。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而在微课作品中,即便教师是视频的制作者,但采用微课手段后,教师不单是课程内容的讲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兴趣,能够在师生间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讨论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法本教学中微课的具体运用

将微课运用在本科法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还能帮助教学目的的实现。在运用中包括以下具体环节:

(一)树立正确的法学课程微课设计理念

首先,在设计时要注重法学学科的特点。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其一,理论性较强。本科教学中的14门法学主干课程都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每套理论都有自身的方法论和逻辑。其二,注重实践。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司法实践中的判例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法学课程微课设计的时候,应当把握住法学的学科特点,即便采用新型的方式展现知识内容和结构,但仍然要注重用学科知识支撑体系和观点,并且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在设计时应当注重微课本身的特点。有学者将微课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和共享性。[9]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为载体,包含与教学有关的其他资源的整体。一方面微课具有微小便捷的特性,另一方面微课必须具有完整性。换言之,在设计微课时,不仅要做到“微”,还应当尽可能完整呈现一个知识点,不破坏知识的内部结构。例如:在制作物权法上“拾得遗失物”这一内容的时候,不仅要对遗失人、拾得人的权利义务进行讲解,还要对拾得人将拾得物处分后,受让人的权利义务进行讲解。最后,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不断突破和创新,利用多媒体手段,尽可能从新的视角来展现创造性。例如:在介绍民法发展历史的时候,由于知识点相对枯燥,学生对国外法典名称和颁布时间总是记忆不精准,可以结合高中历史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运用适当的法学课程微课设计方法

根据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微课的研究,一节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指导、教学反思、问题解答等多个环节。胡铁生将微课按教学方式分为讲授类、演示类、实验类、练习类、表演类、讨论类、班级活动类、合作学习类以及探究学习类等。[10]目前,法学类微课一般都是讲授类,以教师的讲解为一节微课的主要内容。但实际上,法学课程也有不同类型的知识,如果都采用讲授式,那么微课难免会成为传统课堂的微缩版,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法学课程本身的特点,设计微课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具体而言,基本概念类的微课资源应当以讲授式为主,案例分析类的微课则可以采用讨论类、表演类等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体系结构类的微课则可以采用讲授结合探究的方式呈现;而涉及考点类的微课可用讨论加练习的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对学科知识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方式,不仅能够起到丰富教学形式的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微课中呈现的相关内容。

(三)采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微课设计流程

微课设计流程主要包括选题、教学设计、视频制作、辅助材料、上传、点评反馈与评价修改。设计流程应当有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加以指导,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微课作品。有学者研究过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设计,[11]有学者研究过基于现代教学理论设计法学教学模式。[12]在微课设计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学设计,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讲授者的设计,能够让学习者通过介入实际问题,激发对知识的渴求,尝试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微课无论用何种形式展现,其最终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遵从科学的教学原理,尝试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收集相关材料,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科学展示安排,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还应当特别重视反馈和评价环节,在设计相关联系和测验题时,保证题目与所学知识的紧密相关性,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难易有别的练习题,全面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微课在教育领域应用不断扩大,是一种促进教师思考教学方式和资源创新的有效途径。与其他教学媒体相比,微课具有图文并茂、短小精悍、传播方便等多方面优势。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微课将会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目前,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可以通过引入微课这种新型模式,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将案例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动画、表演等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但能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还符合教学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作者:张珵 曾凡证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2]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统计[EB/OL].

[4]汪莉.经济法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学报,2014(4).

[5]宋艳.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0(4).

[6]刘燕.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余完善途径———以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7]高秦伟.行政法学教学的现状与课题[J].行政法学研究,2008(4).

[8]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

[9]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10]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11]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

[12]蒋梅.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法学实践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