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法与法学教学分析

时间:2022-05-07 03:49:22

图示法与法学教学分析

1图示法及要素组合方式

图示法是一种组织、表征学习知识,融入思维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结果的可视化教学工具与手段。图示法包括连接点、连接线、连接词。连接点即是各个概念或者要素,在法学教学中,通常体现为法律关系三大要素,即是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一般用文字框或者仅用文字表示各个连接点;连接线即是两个概念或者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法学教学中,往往用单向箭头或者是直线表示,表明连接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连接词是对连接点之间的文字,是对连接点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用以说明连接点之间的动态或静态法律关系。图示法是一种运用图形的方式,演绎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升处理问题等能力的有效方法。图形的优点在于从长篇累牍的教材中,整理出简单明了的图形,学生通过图形,理解知识;通过图形,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处理日常法律事务的能力。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曾强调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在课堂讲授上以常规的简洁板书和准确优美的语言,再恰当地配合运用图示就能达到以图激趣、以图增记、以图启智、以图感美的最佳学习效果。本文基于法学内容的抽象性与法学教学的复杂性,运用图示法,结合教材内容的自身特点,对法学教材进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力求让学生通过图示法的学习锻炼自身的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要素组合方式是EEPO有效教育的基本课型之一。要素包含“看、听、讲、想、做”加上“动静”的转换。五要素加上动静在课堂中合理交错运用,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知活动,调节学生与教师的身心,符合人类的生理、心理特征。一方面,学生通过要素组合方式,不仅仅能学会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主动合作。同时,学生还学会交换思想与展现自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文化特点,对七大要素轮换使用。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展示自身知识的储备,更是展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要素组合方式运用得恰如其分,对师生将受益终身。要素组合方式“看、听、讲、想、做”加上“动静”的有效转换,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一定程度防止教师空讲,帮助教师调节课堂氛围;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要素组合方式防止学生不学习、不练习。要素组合方式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规律,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路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图示法及要素组合方式的理论渊源

2.1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60年代瑞士皮亚杰首先提出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理论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分析学习主体特点为前提,针对不同学习主体的特点,教师运用自身的多重专业知识为学习主体创造情景,组织、引导学习主体合作与交流的自主学习,该理论最大的特色在于充分观察学生的特性,分析学生的差异,掌握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征,教师因材施教,引领学生主体的积极探索知识,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本文来自于《钦州学院学报》杂志。《钦州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2双重编码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是佩维奥最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存在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这两种系统可以同时处理传输到大脑的信息。语言系统处理语言信息,并将它以字符为基本单位编码储存在文字记忆区;非语言系统则是处理非语言信息,编码是以心像作为其基本单位存储在图像记忆区,也在对应的语言记忆区留下一个文字对照版本。佩维奥认为,信息的获取、储备、运用的过程中,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同等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刺激与非语言信息的刺激分别刺激不同的人体系统,分别从不同的层面给予大脑刺激,使得接受信息者提高信息的获得率。佩维奥认为长时记忆分为语义系统和表象系统,语义系统主要以语义代码刺激大脑,表象系统主要以表象代码刺激大脑。由于人类的视觉系统特别发达,通过各种元素对语义系统和表象系统进行刺激,从而使学习者获取信息。

3图示法与要素组合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图示可以通过图形、文字等双重编码刺激大脑,符合理解、记忆规律。图示法的有效运用,笔者认为至少蕴含以下核心要点。其一,教师应当熟悉教学内容以及每一法律制度的来龙去脉,立足教学对象的差异,分析、处理教材。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处理,直接体现教师的专业功底与驾驭教学的程度。教师必须以教材为立足点,展开对相关法条的解读,为应用图示法打下根基;其二,编撰符合专业特性的练习,练习的侧重点不同,做到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充分展现建构主义理论的优势特点,同时也体现教师边缘化教学能力与水平,利于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其三,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构思、呈现图示,由于纯文字的教材很容易令学生望而生畏,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有一定程度的消折。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发挥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转化器作用,将教材中重点与难点通过图示呈现出来。该要点充分体现双重编码理论的精髓,也是EEPO有效教育中相应图示的有效延伸与灵魂之处。为应对学生疲乏的课程现象,依循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双重编码理论,除了运用图示、文字等双重编码刺激学生的大脑外,在图示法中融入“看、听、讲、想、做、动、静”七大要素,以“看、听、讲、想、做”五种核心要素,以“动静”二要素为标准,每隔十分钟左右对五大要素进行变换运用。在法学教育课堂中高度融合“看、听、讲、想、做、动、静”七大要素,整改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转换教学与学习的心态。基于要约重要性及生效、失效等问题的抽象性,下文以合同法中要约为例,对七大要素的混换使用举例说明。(1)“听”。即是学生“听”教师“讲”。“听”所用到的器官是耳朵。“听”是通过声觉刺激学生。“听”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桥梁之一,绝大时候,学生通过“听”,吸收教师“讲”的内容。但是“听”仅仅是被动地索取与接纳,要学生对“听”到的内容作出反馈,必须使学生善于“听”,从简短的“听”过渡到学习的重心。这样的教学课堂才能引发学生思维的萌动。教师结合《合同法》中有关要约的规定、要约生效时间以及对合同订立程序的内容做概述性讲解,引出要约的概念。多数课堂利用3至5分钟对教学内容做概貌性导入学习,“听”、“讲”相互促进,有效提高课堂的效果。(2)“看”。即是学生主体看教师主体准备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板书、案例等练习题。“看”所用到的器官是眼睛。教学中运用“看”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视觉,继而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学科思维的必备途径。在“听”了要约的概念、法条中对要约的规定以及要约生效时间的内容后,要求学生看教师准备的习题(见案例)。要求学生“看”教师设计的案例,既是检验学生对案例材料的分析能力的手段,也是检测学生在“听”中所达效果的路径之一。“看”衔接了“听”到的结果,同时“看、听”是向“想、做”的有效过度环节,体现双重编码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提到的核心灵魂。[案例]甲公司于4月1日向乙公司发出一份要约信件,4月3日信件寄到乙公司,恰逢其经理外出,4月4日经理回来后看到了信件,于4月5日电传告知甲公司收到要约。该要约的生效日期是A.4月1日B.4月3日C.4月4日D.4月5日“听”、“看”两要素使用后,即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上述案例做答,笔者验收学生练习发现,只有不到30%的学生能对案例练习做出正确答案,并且,学生对要约生效的时间争议较大。究其原因,仅仅利用“听”的手段,收到的学习效果不佳,因为EEPO有效教育的创始人孟照斌研究发现,“听”只是对约20%的学生有成效。“听”的效果直接制约“看”案例的效果从而影响练习的准确度。此时,必须注入其他方式对内容进行讲解。因为交叉运用双重编码的语义系统和表象系统,混换多种方法,对提升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掌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有很大的裨益。(3)“想”。“想”是利用大脑思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最能锻炼学生自身思辨能力。同时,“想”也是最具启发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所以,法学教学中必须充分放大“想”的作用,教师更应该让学生敢“想”进而让学生敢做。应对大部分学生对要约的内容掌握不透彻,影响练习的正确率,教师提示学生利用要约自身具有时间一维性对要约的生效时间进行掌握,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案例中出现的相应时间,同时要求学生准确领会“到达”的时间,找准“到达”的时间,划出相应的图示。教师引导学生融入“想”的要素,唤醒学生疲劳的细胞,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学生自觉主动跟进,防止花架子的产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领悟能力。(4)“做”。“做”是利用双手刺激大脑对知识的掌握。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歌这样唱道:“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可知,手是促进大脑发达的必要肢体。在学习认知的过程中,双手对大脑的刺激以及对大脑传递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强调学生在“听、看、想”的基础上,对上文提及“操作例证要约”的案例,画出图形,运用图例分析,对教师准备好的案例或者练习做答。“做”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真正的提高。兼之,“做”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教师运用“做”这一手段,吸引更多学生与之进行互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动手的过程中,会遇到无从下手的学生,或者虽然划出图示,但关键内容没有很好表达在图示中的学生。教师利用巡查收集学生“做”的情况,为讲解案例做准备。“做”有效提升分析问题和笔头表达能力,也是“教”与“学”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佳交汇点,体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互动共赢。(5)“说”。“说”是利用嘴巴的器官对大脑进行刺激。“说”包括感知、理解、整理、表达等四阶段的层级递升。对不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同时,“说”也是对“听、看、想、做”四个要素的高层次阶段,也是对“听、看、想、做”的高度总结与柔和的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说”不仅是教师检查学生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完成“听、看、想、做”几个环节后,要求学生在“案例”分析基础上,运用语言表达解题的思维,将处理案例的方法,解决案例的结果说出来。该环节非常需要教师细心聆听学生“说”的内容,细心分辨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路。发现学生“说”的不规范,思路有偏差甚至混乱的情况,及时给予纠正。因为法律是一门非常注重范式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细节中应该体现出学科的特色,使得学生更容易领会法学课程的灵魂。部分学校教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以“说”为抽查方式,抽查学生“做”的练习,“说”与“做”的抽查,最能检验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准确程度,并且,“说”与“做”能代替各种板卡的使用,从而节约教学经费。图1(教师出示图示)据笔者的观察,第一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划出图示解答下文案例,52%的同学能正确分析练习案例,较之“听”、“看”环节之后,比未运用图示法的正确率高出十多个百分比。通过教师提问,总结错误原因,教师示范图示法的正确勾画,运用图示法讲解案例后,所有同学都能理解解题的正确思路。要约授课完毕的同时,要求学生自学承诺的内容,并且提示学生按照上述的图示方法,完成承诺的相应练习。此时,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都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承诺的内容基本可以自学完成。鉴于学生长时间用一种方法学习,身心容易疲倦;学生以端坐学习为主,身体容易疲劳。长久以往,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文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展示“看、听、讲、想、做”五种核心要素的学习方式在法学教学当中的运用规程。据EEPO有效教育的创始人孟照斌的研究,“看、听、讲、想、做”五要素加上“动静”两种要素适时转换,70%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要求。经过笔者的实验,如果“看、听、讲、想、做、动、静”七大要素能够巧妙运用,尽量在每个班级每节课堂中都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自身状况以及教学内容出发,不断创新“看、听、讲、想、做、动、静”七大要素的具体操作方法,90%的学生达到教学目的。因为,教材内容通过语言和视觉两种途径输入大脑,学生将会更容易理解进而更容易记忆。图示法与要素组合方法有助于克服单纯讲解案例教学的弊端,克服对法律课程以及长篇大论的教材产生的恐惧,易于理解,更加方便记忆。运用图示法与要素组合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认识,更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巧创新地运用“看、听、讲、想、做、动、静”七大要素。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法学教学的改革。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内容都运用图示法与要素组合方式进行教学。所以,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综上所述,运用图示法可以生动、直观地表达学习内容重要性。文章根据罗杰•斯佩里揭示大脑秘密:左脑主要通过语言、数学、运动分析及理性逻辑进行思考;右脑主要运用图形、音乐、空间、感性和情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人类大脑的特征,巧妙运用图示法与要素组合方式,基于培养特色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性的现实需要;从图示法与“看、听、讲、想、做、动、静”七大要素的有效结合的角度,立足中国人才培养,展现图示法与要素组合方式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希冀对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作者:周丽工作单位:钦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