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09-03 10:01:59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及建议

摘要: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运用,对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低下,导学案编制质量不高,引导时机把握难度加大,小组合作运用不够恰当等问题。先学后教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建议:防止模式应用的僵化,防止教科书使用的弱化,防止“学”与“教”的割裂。

关键词:“先学后教”模式;高中地理教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理念,有效落实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搭建了新理念和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应用。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范畴和优缺点,当“先学后教”模式大面积推行时,也发现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对该模式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先学后教”模式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低下。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高中生难免有“应试教育”的痕迹,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的问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生自学效率低下问题严重。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如“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洋流”“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等知识点教学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困难,无法正确理解这些概念,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呈现出了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情况,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取得实际效果。这就告诉教师在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运用有情境化和问题化的恰当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增加自主学习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源于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要求。”地理学科与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只要教师善于将教材内容灵活地转化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学习内容,就会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比如,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面对当地多年来冬季雾霾问题,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观察雾霾发生的区域(位置与空间分布)、解释雾霾产生原因(地理过程)、分析雾霾的特征(地理特征)、概括防止或减少雾霾的举措(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还要认真分析教材,从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出发,对一些不易理解掌握的概念要有适当的知识铺垫,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就会更有效率。(二)导学案编制质量不高。“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离不开导学案的支撑,可以说,高质量的导学案是这一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然而,导学案编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创造性工作,需要教师精心编制。目前,在地理学科“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因导学案出现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课本内容的简单改编,编写前没有精准理解课程标准,对于知识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对零散的地理信息归纳整理不够,不能很好地体现导学目标。二是教师“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的作用,使教师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相结合,导致导学案适用性不足,难以满足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三是预习量设置不当,知识点过多过细,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从目前一些好的导学案来看,首先,问题的设计质量是导学案的关键,好的问题往往能“因问造势、以问拓思”,让学生从理论阐述中掌握知识的关键。其次,知识整理也是导学案要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对学科教学的知识点,包括重点难点进行综合分析、系统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分层结构导学体系。再次,可读性是导学案的特色,在编制导学案时,教师要本着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精选一些可读性强的背景材料和地理图表,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读文识图能力。第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精备训练题,巧设作业题,编制一些针对性强,并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巩固练习,及时验证学生学习效果,为教师的教提供问题反馈。(三)引导时机把握难度加大。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回答问题情况,及时对授课进度和讲授方式进行调整,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是,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自学准备,从“向师学”变成了“带问题学”。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可以做到精讲少讲,节省出部分课堂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练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精讲少练往往容易造成对学生答案的简单评判,或者对一些倾向性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而无法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尝试根据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分析,那么,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只会简单地说出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当然,有的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尽管也会采用一问多答的形式加以引导,但也仅是停留在追问答案和结论的层面。这种单纯的对正确结果的追求,难以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得教学走向浅层化。为此,教师要把握启发引导的实质,提高教学技能,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后教”,运用合理的方式适时点拨,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用地理的视角观察与欣赏这个世界,充分体验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认识不同的气候类型、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理解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等。(四)小组合作运用不够恰当。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成为一个重要环节被广泛运用。在小组合作时,学生可以运用自主学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理解。但在实践中,小组合作在操作层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形式化问题,一些教师“为合作而合作”,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手段。二是随意化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情和教学内容需要,一些问题设置或是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或是问题太难,范围太大,讨论不着边,使学生失去了讨论兴趣。三是时间控制问题,对于一些有讨论价值、难度较大的问题匆匆而过,使得讨论时间不够,讨论不够深刻。四是不平衡问题,小组内的职责不明确,小组成员工作任务不平等,能力强的学生成了主角,包办各项任务;有的学生成为了小组配角和陪衬,逐步失去自己的主见。此外,小组合作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只有在众人意见不统一、学生个体难以完成时,小组交流合作才显得弥足珍贵,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成效的。

二、“先学后教”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一)防止模式应用的僵化。“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固然有其适用的教学情境和课型内容。但并不具有普适性,又适合在所有的内容和课型中使用。比如,在高一“地球运动”的学习中,因为知识点较为抽象,此时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如果使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生在“先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地理教学时,使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要建立在教师对校情、班情、学情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得与失,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和教法学法,通过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后确定。(二)防止教科书使用的弱化。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一些教师将“导学案”作为教师教学的唯一工具,整个课堂教学时间都围绕导学案进行,忽视了教材的作用和功能。但事实上,教材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更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材的科学性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资料,它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教育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是教学和学习的主要载体。目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出现使用教材不当的现象,弱化甚至忽视了教材的核心和主体作用,本末倒置。因此,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要在保证导学案质量的前提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将其作为“追本溯源”根据,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挖掘教材内涵。如在“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中,在利用导学案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教材中洋流的分布模式图,事先让学生动手画画并标注洋流流向,深入领悟及内化教材中蕴含的智慧,防止和克服教材边缘化等问题的发生。(三)防止“学”与“教”的割裂。“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是学生的“先学”,之后是教师的“后教”。流程上的顺序往往容易造成教师操作过程中对“学”与“教”的错判,导致二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人为的割裂。事实上,教与学也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学”与“教”是分不开的,假如“教”不以“学”为基础,没有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的意义将荡然无存。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比如,在“热力环流”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成因后,那么,在解释“山谷风的形成”时就有了教学的起点,会使学生与已有概念联系,进一步深化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会更加高效。

作者:郑霞霞 单位: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