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效率提升思考

时间:2022-11-08 10:45:57

地理教学效率提升思考

初中地理教学,不仅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的体会有以下四点。

一、关注时政要闻,活化相关地理知识

把新闻时事带进课堂,学生通过了解新闻学习地理,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所学知识“活”起来。如,在学习《中国在世界中》一课时,相关图片有一张为“海地救援”,学生对海地的位置比较生疏,笔者适时引入当时新闻:国家主席于2013年5月31日访问美洲之行第一站是加勒比地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海地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都在加勒比地区,那里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沥青湖,我国许多大城市路面和街道的沥青均进口于此。笔者提示加勒比海的位置,鼓励学生查找海地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位置,分析沥青湖的形成过程。这样,通过“访美洲的第一站”———“加勒比地区”———“沥青”———“海地”的线索,不仅使学生弄清了海地的位置及资源,也记住了加勒比海,进而导入对海地地震原因的分析及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举措中所彰显出的大国襟怀的感悟。一张图片和一条新闻,立体呈现了很多地理信息,训练了学生思维,养成了学生识图查图的能力,易于学生记忆相关的地理知识。

二、追溯热点新闻,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追溯新闻热点,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还可引发其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借助互联网获取课堂之外的信息。如,2016年8月5日至8月21日在巴西举行的夏奥会,学生对此热点兴趣盎然。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在引导学生了解巴西的位置、气候、首都和城市分布特点后,激发学生延伸触角,学习课本之外的东西:假如你去夏奥会现场观看比赛,还应了解巴西的哪些情况?学生会提到政治状况、安保工作、经济状况、民族构成、风俗习惯、奥运会吉祥物等他们感兴趣的信息,笔者鼓励他们课后查找资料搜集整理,课内展示交流。这种探究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习氛围。

三、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体

如,在教学地球公转形成四季一节内容过程中,学生对“直射”一词及“北半球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你的影子最长,哪个季节你的影子最短”这样的问题难以理解和判断,受所学范围及理解能力的局限,理解“太阳高度”一词时更加困难。笔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其展开联想并演示,设问:夜晚,你站在发光的白炽灯正下方(灯泡正好位于你的头顶上方),你能看到你的影子吗?太阳照见你没有影子,就是“直射”。漆黑的夜晚,有人用手电筒照你,距你越远,你的影子拉得越长,距你渐进,你的影子渐短。把手电筒比做太阳,你能回答什么季节你的影子最长,什么季节你的影子最短吗?这种比方,将抽象的太阳高度与影子长短的关系转化为一年中太阳在哪个季节距北半球最近和最远的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易于联想。

四、整合知识,梳理网络,强化记忆

如,在学习《中国的河流湖泊》一节内容时,学生易于将洞庭湖与其他湖泊的位置弄混,对相关知识记忆不清,笔者即兴联想,鼓励学生回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关于洞庭湖的描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解释吞长江的含义,使学生弄清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由此名作中的描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阐释洞庭湖的相对位置及所在省区。这种整合使学生明确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也领略了古人眼中洞庭湖的宏伟气势。之后,再引入洞庭湖的现状及退耕还湖措施的重要性,引发环境保护的思考,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得益彰。这种学科知识的渗透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地理课中深化对很多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诸如对成语“沧海桑田”一词的理解,在“海陆的变迁”一课中得到阐释;比如“涵养”一词本意指土壤的蓄水性,是地理学术语,日常却多用于心理学术语或用于语文学科;而古诗文中的地理知识更是比比皆是,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文就解释了海拔与气温之间的变化关系。

总之,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重视时事新闻信息的渗透和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举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毛巧秀 单位:泾川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