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论文5篇

时间:2022-04-07 09:31:34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论文5篇

第一篇:古诗词与地理教学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诸多文人墨客,游历天下,踏遍神州,留下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有的成为千古绝唱。在这些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大量作品是作者的细致观察而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其中不乏描写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和特征的诗篇。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古诗词,让地理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开发智力,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古诗词引入新课题

古诗词因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意味深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新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讲授中国地理《长江》时,就可以引用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或引用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营造出一种美的意境,拉近学生与长江的距离,给学生无比的亲切感、归属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

2利用古诗词化繁为简

自然地理知识内容广泛、抽象、繁琐,不易理解。而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文辞优美,描述事物和现象用语简单明了、恰如其分。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观察、对照、辨析、总结,教学重点得以强化,难点得以简化,知识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如,在讲月相时,用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学生联系实际,把平常自己亲身看到的月相与诗词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蛾眉月出现的农历时间、方位和形状,以及相应的天气状况等。讲上弦月时,用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当讲到满月时,有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习下弦月时,可用王维《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残月也称蛾眉月,发生在农历的每月下旬,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可借用柳永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创设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赏析古诗文,认识、理解更快,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经久不忘。

3利用古诗词加强学科联系

在平常的学校教学中,学科教学各自为阵,文理分割,相互孤立,老死不相往来,不利于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古诗词内容丰富,或写物叙事,或借景抒情;写国家兴浅议古诗词与地理教学刘胥庭(重庆酉阳渤海中学)衰、百姓悲欢离合……把那些富有情趣的古诗词引入到地理课堂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习地理,更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构建开放的课堂,加强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地理融汇文学,用诗词来点化地理知识,又可用地理知识来对古诗词进行生动形象的解释。既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实现知识的迁移,又提高了其诗歌的欣赏能力与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4结合古诗词强化美育教育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其中有大量描述祖国秀美自然风光、壮丽山河、民俗风情的千古名句。用它们辅助教学,让地理课堂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讲庐山时,可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优美、传神、夸张、简短的诗句勾画出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对人有无穷的吸引力,给人以音乐般的享受。学生从诗中体会到地理事物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的不同美感。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享受美,进而学会创造美。

5结合古诗词进行爱国教育

许多古诗词雄壮、豪迈,正气凛然,令人振奋,撼人心魄,给人无穷无尽的感染力。这些古诗词既可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民教育的最好资源。东岳泰山,五岳独尊,地处平原,断层众多,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代帝王汉武帝也为泰山的高、壮、雄、奇所折服。讲述泰山时,还可借用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从中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讲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时,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学生可从中掌握洞庭湖烟波浩荡、宽广无垠的地理知识,也可像千古名臣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满怀忧国忧民的情怀,心系天下。

总之,在优美的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俯拾皆是,它们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这些古诗词,精心设计,就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新颖、活泼,让地理课堂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精彩纷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平时多学习和收集一些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为地理教学增色添彩。

第二篇: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浅析

摘要:旅游业是一个生机盎然、蒸蒸日上的产业,对于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旅游环境保护

一、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地球自诞生以来,孕育了优美环境与奇异景观,山川河流、花鸟虫鱼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产生后,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臣服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时期。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自然环境为主。开发旅游资源可以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修养身心的好地方,可以为当地带来不菲的旅游收入,并带动餐饮、交通、旅游纪念品、文化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却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的落后观念,从而导致很多旅游资源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旅游景观损毁等严重问题。此外,部分地区却认识不到旅游资源的价值,导致一些旅游资源“闲置”,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旅游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笔者设计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的探究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师生形成共识等环节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旅游资源如果不开发或开发较少就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们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如果过度开发就会使旅游环境“不堪重负”,容易导致旅游环境“寿命”缩短等情况。因此,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旅游环境保护与开发之间实际上构成一对矛盾,二者对立统一,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使我们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合理开发的过程中保护,为保护提供资金、技术等物质上的基础。这样,师生之间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收效较好。

二、开展“我为旅游资源保护献一策”活动

1.政府层面。全国人大要建立健全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并认真督促政府贯彻执行;国务院要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做好全国性旅游资源统计、综合整治和重点流域、地区、景点的重点防护工作,确保旅游资源质量提升;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肃处理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破坏景区自然环境的行为以及误导游客、坑蒙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并将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考评指标体系;各地方政府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各党政宣传部门和新闻舆论机构要通过公益广告、纪录片、新闻稿、实地采访、树正面典型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使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凝聚为全社会的共识。2.旅游企事业单位层面。各旅游企事业单位是旅游资源的直接管理与保护单位,要切实担负起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之责。比如,敦煌莫高窟研究院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推出“数字敦煌”,将大量精美的莫高窟洞窟图片、文字介绍等放到网络上呈现,既最大限度地克服时空局限,扩大了莫高窟文化的影响,使全球各地的旅游爱好者足不出户便可欣赏莫高窟的美景;同时又减轻了因现场游客过多而造成的巨大保护压力,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对于游客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要通过耐心劝导、播放文明宣传片、开展文明竞赛活动、奖励文明言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长期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较好成效。3.公民层面。先举两例:据新华网消息,2015年6月18日,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亵渎红军战士雕像的行为受到全社会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另据环球网消息:2016年11月1日,浙江温州一旅行团2位游客在澳大利亚悉尼被警方逮捕,起因居然是随地大小便!这两则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公民的言行不仅仅关系到自身形象,也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首先,公民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对旅游资源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其次,是依靠群体约束。所谓群体约束,就是借助人民大众的力量,对保护旅游资源的人和事大力表扬,给予正面典型人物和单位以物质鼓励和精神奖励;对于消极保护甚至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勇于去揭露、批评、鞭挞,使得负面现象制造者无处藏身。综上,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笔者表达了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期望大家共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晓燕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材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旅游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第三篇: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

摘要:高中地理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理清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从而引导自身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渗透进去,让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增强。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理念;视频教学;课堂交流;结合生活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不断改善

高中地理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其中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是促进地理教学情况改善的原因之一。同时,对现代各种优势条件的利用,如多媒体与网络的利用,也是高中地理教学得到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视频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改善了地理教学的氛围,而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积极思考问题。这些都是高中地理教学情况得到改善的体现。

(二)逐渐渗透环保理念

地理是一门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学科,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地理情况有一个更加细致的了解。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生接受地理教学,需要将自己纳入到环境保护之中。现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已经变得非常普遍。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的环境发展状况,列举由于人类不良的活动而带来的环境恶化的例子,对学生起到了警醒作用,更好地渗透与传达了环境保护的理念。

(三)环保教育存在不足

高中地理教学是学生深入学习人与自然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地理,学生能够了解到丰富的与自然相关的知识,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影响到自己今后的行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是现今教育的普遍现象,虽然教师采取了许多途径,但是许多学生仍然缺乏环境保护理念,自身的行为不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要求。这说明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理念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渗透。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有环境保护的义务。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能使学生更加清楚我国的环境状况,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可环境保护,从而引导自身的行为,从生活的点点滴滴践行环境保护的理念。这些都是学生理应做到的事情,环境保护也与他们息息相关,需要学生也参与其中,才能够发挥足够的作用。

(二)有助于环境保护

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才能够遏制不良趋势,促进环境状况的好转。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能够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让他们在思想的引领下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的工作落实。这是我国环境保护需要做好的工作,这也关系着我国的环境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教育问题的需要

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忽略了如何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践行环境保护的理念。这是教育不足的体现,也是今后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就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体现,通过改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的途径

(一)视频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大多涉及到的是理论知识,因此死记硬背成为一些学生首选的学习方法。而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就需要采取更加科学的途径,如视频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通过视频教学,学生能够更加认可环境保护。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学生带来视觉震撼,然后通过分析人类的不合理行为,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进行课堂交流

高中地理与环境密切相关,教师只有时刻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对策,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在学习长江、黄河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分析长江洪涝、污染问题的原因以及黄河断流的原因,来寻找解决策略。这些都是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的方法,长期坚持,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合生活

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行为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得到纠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结合生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行为的合理化,使他们践行环境保护的理念。教师要在教学中穿插生活中的例子,以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如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二次水的利用,不做有害环境的事情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通过教师平常的教导,有助于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

作者:于洪雷 单位:山东省寿光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德英.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6):33.

[2]杨勇.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6(56):152.

[3]孟俊梅.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理念分析[J].学周刊,2016(6):92.

[4]杨宇华.刍议如何培养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J].文理导航,2016(7):72.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运用

摘要: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必要而紧迫。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而地理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途径进行环保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教育;地理教学

一、面对当前环境问题现状,结合我国国情,对学生渗透

环境教育十分必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一个个危机接踵而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已严重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选择生产和生活方式时更加慎重地考虑其对当地、国家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今天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环境问题已经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还在加剧,因此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改变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环保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环保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的意识,对中国人均资源短缺现状、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不容小觑的危机感。所以,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十分必要。

二、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新课程标准

赋予了地理教育重大使命,渗透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开放的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特征,而且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不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涉及环保知识,而且选修VI—环境保护也是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之一。通过学习地理,学生可以了解当今中国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区域性和全球性问题,树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全球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现念。《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课程理念中,地理课程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虽然环保意识教育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但是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尤其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高中地理教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应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通过多种途径渗透环境教育,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中,实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资源比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时,播放以下画面:高大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造成的大气污染、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引起的水污染,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导致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这些视频音像资料直观生动,给学生带来了各种感官的冲击,同时使学生认清了形势严峻的一面,进而正视现实,保护和改善环境。(二)结合时事地理,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比如“雾霾”入选2013年十大关注,“PM2.5”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名词,“机动车尾号限行”也是大家讨论的话题等。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听听专家的解读,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从雾霾的成因、危害、治理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实践证明,新闻地理的时效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环境公德行为习惯。(三)利用第二课堂,在环保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比如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举办环保知识演讲、办专题板报、制作宣传标语等活动,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环境科学知识,强化学生环保理念的目的。(四)结合乡土地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在感知中得到理性的提高。比如2016年7月19日的洪灾,给我县西部山区的章么和侯家庄乡的一些村庄造成了巨大损失。教师可让学生走进灾区,并查阅气象资料,了解当时的强降雨量,并结合1963年、1996年的洪水,思考洪灾发生的机制和特点,了解洪灾冲垮的电力设施、道路、农田、房屋等灾害,了解山区综合治理所采取的生态减灾、工程减灾、管理减灾以及科技减灾等措施,重温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坚强的村民所采取的自救措施,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等。学生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了“洪灾无情,人间有爱”,体会到了灾区人们那种满怀感激之情,众志成城,依靠科技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带学生走进在李保国教授的指导下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岗底村,查看这里的道路、果园、经济林、排灌设施、农田和护村大坝布局等,并听取有关专家的讲解,思考为什么“7.19”这里过洪不灾?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深深明白:科技耕山护林田,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保住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护环境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我经常给学生灌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与地理有联系”的思想。我个人认为地理教学是渗透环保教育的最合适课程,并在环境保护方面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保护环境任重而道远,只有尽快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环境保护,全民都来参与环境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才会不断改善,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景象才能永驻中华大地。

作者:闫文东 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张金宝.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读写算(教师版),2013(35):131.

[2]陈秀美.试论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J].福建地理,2001(2):61-62.

第五篇:生活化地理教学论文

摘要:地理教学就应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地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自身的感受中去发现、探究、认识地理规律,获得地理知识,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地理对生活有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意义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以帮助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也就是说,地理课程的学习,要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学习地理要对生活有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觉地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在生活中大有用处,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把地理的教学进行生活化。

1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探究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既然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遵循这一指导思想,联系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把它融入到平常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地理就在身边,生活处处有地理,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1借助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生活经验地理知识,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有亲身体验的生活经历等引入教学中,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时候学生还有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各自介绍本周到校时的方式,为什么选择这种交通工具?你选择的这种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乡镇四面八方,各自距校远近不同,选择到校的方式不一,当谈到与自己生活有关的话题,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兴致很高,较快的把教学切入了正题,学生也很快被教学内容所吸引,较好的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从身边事例讲授新知识,从实际生活中求得实感,学会思考,易于接受,既让学生觉得增长了知识,亲切实用,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2捕捉生活素材,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果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接纳地理知识的程度往往就越高。地理是一门同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教学中往往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能够依托生活经验,用好身边的地理,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去,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加强思考,就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地球的公转”与季节变化的教学,对于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1)一天中,你感到什么时候最热?什么时候太阳高?什么时候太阳低?太阳高度的高低跟地面有冷热关系吗?(2)一年中,太阳照射进教室的距离会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3)一年中,白昼时间长短会一样吗?夏天的傍晚6点你在干什么?冬天傍晚的6点你又在干什么?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老师的分析基础上,抽象的内容简单化了,学习的内容化难为易了,学生更易理解,课堂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2.3贴近生活实际,获取地理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熟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学生对新知识获取有促进作用的原有生活经验,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讲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时,其中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气温分布不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夏季在水中和陆地的感觉有何不同?讲到对气候特点的描述时,让学生指出冬季和夏季的区别,晴天和雨天的区别,学生容易得出,夏季天热,冬季天冷。讲到海拔时,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课桌凳,如果桌子、凳子与地面的高度是海拔,那么桌子高出凳子的高度就是相对高度了。利用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外界的感性认识,并把它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实际中,更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丰富知识网络。2.4联系日常生活,阐述地理背景。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其地理背景分析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理解生活现象,进而为学生更好地欣赏生活、适应生活、规划生活奠定基础。如:学习《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差异时,人类生活与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关。气候与服饰有关:西亚阿拉伯的贝都因人穿宽松长袍,戴头巾,极地周围亚库特人穿皮制衣服。地理背景:阿拉伯居民的服饰特点与那里炎热干燥的气候、太阳辐射、日照强烈有关,极地周围亚库特人穿兽皮缝制衣服与他们生活的高纬度严寒气候和冰天雪地环境有关。地理环境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在南亚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长屋(高脚屋),有的长达200米。地理背景:南亚恒河三角洲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多河湖。东南亚加里曼岛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高脚屋是为了便于排水,为抵御毒虫、猛兽,人们过着聚居生活。2.5联系现实生活,学好用好地理。学生能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是成功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如,学完《交通运输》,根据学生实际:农村中学有很多学生家长或者亲戚朋友在外地务工,假期一到很多学生会选择到父母身边团聚或借口到亲戚朋友处玩来见识外面的世界,还有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假期往往有一些休闲旅游活动项目。利用学过的知识布置任务:设计出行计划,前提是节约经费,节约路途时间,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和出行路线,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需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来完成出行。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会地理在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身边”。2.6借助生活体验,进行空间定位。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读图、识图,但也涉及图的记忆。生活体验:小学生的认字、练字是从描红开始的,字描多了,再通过临摹,字的结构清楚了,笔画、笔顺也写得得体,写的字自然就优美了。地理课程中有很多地图要定位它的空间位置,光看图、读图是记不住的。如七大洲、国家的疆域、省区轮廓、温度带、干湿地区、主要走向的山脉、铁路干线等。教学中让学生先描图,后临摹,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图的记忆。2.7关注生活热点,深化地理知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收集地理信息和地理新闻,针对国际、国内的一些热点问题,从地理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地理问题,引发讨论,深化地理知识。如: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地震已经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又遇上了连续的强降雨。设计问题:地震属于什么自然灾害?地震的原因和减灾措施?地震发生后往往伴随有哪些次生灾害?在山谷地带遭遇泥石流,如何逃生?在教学中适时引用新闻素材紧扣教学内容,用真实、形象、生动的地理语言,深化学生所学。“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之,地理教学就应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地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自身的感受中去发现、探究、认识地理规律,获得地理知识,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地理对生活有用。

作者:王恒辉 单位:福建省宁化县安远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