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研究8篇

时间:2022-07-11 11:21:43

初中生物教学研究8篇

第一篇: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运用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

1、耐心培养合作技能。学生在小学阶段缺乏合作学习的基础、独生子女普遍缺乏与人沟通能力等原因决定了合作技能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还不了解合作、缺乏合作技能的情况下让他们去开展合作,而应结合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班主任编排座位时一般会将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穿插安排,因此,前后桌4人组建的合作小组,既符合学生合作初期的实际,又方便教师的课堂组织。以后可以通过对合作情况的观察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及合作内容的特点,适时加以调整。

3、严格要求合作纪律。教学活动本身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初中低年级学生有好动、注意力不持久、自控力差的特点;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等都是影响纪律的因素。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其主动学习的意识,适时调控课堂,做到张驰有度,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4、科学选择合作内容。虽然教师在不同课型的教学中均可能从教材中挖掘出适合合作的内容,但新教材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讨论、阅读、游戏、观察、实验、调查、探究、学习等,教师可根据课标精神优先选择这些活动来组织合作。对于简单的知识或者书本上有现成答案的内容,无须合作学习即可完成,如:认识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血细胞形态特点等。教材中的许多活动从操作上看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复杂性、开放性,是很好的合作素材,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调查食品安全、设计一日食谱、讨论家庭药箱中常用的药品等。

(二)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

1、合作任务的分配。教师确定合作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有些合作需要组间的任务分配,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适当考虑组间的任务分配,如光照、湿度、温度等。实施初期,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教师更应重视任务的落实,可用设计活动提纲等方式提示学生。

2、合作活动的开展。合作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在共同目标下,学生个人独立活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人人参与、智慧共享、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的,可见独立是合作的基础,在活动中应给个人的思考和活动留下足够的时间,才可能给学生提供发挥各自所能的机会、实现有意义的合作。如许多探究实验问题和假设的提出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后提出,许多角色分配的任务也需学生独立完成;协作的形式也是根据内容而各有侧重,如调查活动的资料交流、实验活动的拟订计划和协同操作等。

3、合作过程的调控。首先,组内成员要分工协作。教师每节课发给各组一份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记录单,每个小组分工到位,由负责人把各成员讨论形成的共识、见解记录在案,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当上报讨论结果时,由组内成员轮流发言,代表组里观点,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养成虚心听取他人观点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巡视指导。教师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后,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教师必须亲自参与、巡视、观察,发现有的小组开展得顺利时,及时给予表扬;对小组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遇小组讨论声音过大时,应及时制止;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可开展备用活动。

4、合作成果的交流。组间交流是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合作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可通过它了解到其他组的动态,获取更广泛的信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采用自愿和指定相结合,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引导其他学生耐心、礼貌地倾听,鼓励组间的提问和组内的互助解答。5、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目标和尺度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并且将评价重心由传统的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竞争。因此,评价从内容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从对象上应注重对小组的评价,适当将个人与小组的成绩挂钩,激励学生的责任感,促成合作的进行。教师依据具体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适当结合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师评。

二、实施效果与分析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和合作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主体性实现的两种最基本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他们的独立性来组织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智慧的互补,智慧常常是在相互交流、撞击中产生,在相互启发、补充中完善。

2、有利于构建互助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与关爱,使学生精神振奋地、生气勃勃地、活泼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能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如能及时得到赞扬和鼓励,他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感受到莫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些积极情感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有利于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小组合作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提供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对每个后进生,做到尊重其人格,不挖苦,不嫌弃,热情关怀,主动帮助,耐心体贴,循循善诱,鼓励每个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每节课都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帮助后进生树立学好生物学的心理优势,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学习的成功。小组合作学习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最好方式,对于生物学的后进生,首先要找到他们的困难所在,然后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唯有这样,后进生才会得到他们该得到的东西,并摆脱后进生的帽子。

三、存在问题和对策

1、小组成员个体责任分工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然而,学习好的学生焦虑度过低,而学习困难的学生焦虑度过高,从而影响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

2、社会技能的培养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不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小组成员缺乏有效的沟通表现在学习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办代替,而学习差的学生成了听众,小组讨论成为一言堂。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所需要的合作学习技能: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学会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建立与维持相互信任。

作者:郭安源工作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体会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二、伙伴教学。

早在17世纪,约翰•夸美纽斯(Comenius.J.A)就曾提出“:意欲在某一学科中有长进的学生,应定期安排给其他学生上课。”近几年来在Internet上国外有关伙伴教学最新研究报道较多,而我国有关生物学科的伙伴教学研究尤为少见。当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结构高速改革的阶段,中等教育中小班教学及个性教学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因此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现状,探索生物课堂中实施伙伴教学的训练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伙伴教学的目的与组织形式伙伴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培养相互合作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并使其学业成绩逐渐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等特征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然后根据课程目标将知识点分解,确定必要的精讲内容和伙伴教学内容,设计伙伴教学的操作步骤、引导方法、目标检测及偶发事件处理等实施计划。教师可以引导各组内伙伴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内容,让伙伴之间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由于伙伴教学建立在学生以性格、爱好和兴趣自愿组合的基础上,使伙伴之间处于耐心、宽容及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这种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与合作精神。

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不仅可以解释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或盲目记忆,而是要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如,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补充了世界及我国的人口状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内容。特别增加了人们认识较晚的噪声和电磁波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污染的认识更为全面。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尚未引起人们足够认识的错误作法,如讲述森林的作用后,引导学生认识烧树叶的危害,以唤起学生的生态责任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辅助工具教学。

当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它自身的特殊功能和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正在教学领域中越来越普遍地得到应用。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途径,同时也迅猛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化教学常用的手段有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以及多媒体电脑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科技产物等。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中实物、标本、模型可以展示事物的现象或外表,具有立体感、真实感。学生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实物的形状、大小、颜色、位置,通过触觉而感知实物的软硬、冷暖、轻重。而通过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鲜明、再现迅速、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能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所需要演示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事实证明,如果教师结合观察、实验使用幻灯、录像、摄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解演示,突出重点、难点,通过放大、放慢,或定格、重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操作,使他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是研究生命的一门自然科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的研究对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活记忆,而且能够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翠凤工作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七中学

第三篇:初中生物农村资源教学运用

一、农村生活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帮助

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理念“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而不是孤立于世界的抽象存在”的表现之一,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基础。学生们生活在农村,与之相关的信息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如在学习“植物呼吸会产生水”之前,学生已知放在密封塑料袋的植物会在塑料袋上形成一层水雾;在学习两栖动物、环节动物之前,很多学生已抓过蟾蜍、青蛙、蚯蚓,有些学生甚至已解剖过蟾蜍、蚯蚓等;在学习哺乳动物前,有些学生养过兔子,知道兔子的一些生活习性,如喜欢吃什么。这些直接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些,会使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不是空洞无味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主动地去观察、探究周围的生物现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农村便利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优势

农村学生在动植物资源的拥有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试验中,除了用课本中提到的种子,还可以引导、鼓励、表扬那些用其他种子做实验的学生。结果,学生利用了家中的各种种子,多种简易的器材,完成了多组实验。又如在实验《观察蚯蚓的结构》中,学生们自己去挖蚯蚓,知道了蚯蚓喜欢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并仔细观察解剖了自带的蚯蚓,再经分析比较综合得出结论。实验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蚯蚓吃泥土使得蚯蚓的毛细血管不易观察清楚,怎样才能让蚯蚓的毛细血管清楚地呈现出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对蚯蚓做了处理,让蚯蚓啃食草纸让其泥土排除,结果能清楚地看到蚯蚓的毛细血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提高学生农业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根本

农村的生物学教学价值应体现在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大农业科技队伍奠定基础,服务于大农业的发展观。

1.校内实践

在教学中除完成课本规定的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结构特点适当增加一些地方性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有关家蚕的内容时,补充一些家蚕饲养的知识,并将有兴趣的学生分为几组,自己动手饲养家蚕。学生们从家中带来必要的材料用具,在饲养过程中不断向课本、向蚕农请教且同学相互间的讨论、竞争、合作,他们的知识、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探究精神随着蚕的蜕变、成蛹,羽化和产卵而不断提高,为将来大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2.农田实践

农村有广阔的农田,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带着一颗学习的心到田间地头去劳作,并写农田实践报告,汇报实践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生动形象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例如,在农忙季节到田间帮忙干活,播撒花生、蚕豆种子,搬稻谷插秧等,不仅能学到操作技能,还会学到有关株距、行距,合理密植的知识;很多农家都有塑料大棚,学生在帮忙时就会知道水、温度、空气、肥料、阳光等因素是植物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等有了初步认识;还知道了杂草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还有如玉米人工辅助授粉提高产量,棉花打顶摘心去除顶端优势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使学生知道种田不易,种田需要科学知识,将来要科学种田。

3.森林实践

我县地形以丘林为主,学校周边都有大小森林,利用双休日带学生到森林去调查,结合教学内容,如调查森林的植物分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森林的动物数量和分布,如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等;和平原对比一下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学生可能更深刻理解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的生物知识。

四、增强农村的环保意识是学习生物学的首要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以前的春水澄碧、游鱼嬉戏、蛙鸣声声、流萤点点都将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一条条被污染的小河,被填堵的小溪了。位于我省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白鹭是鄱阳湖最主要的候鸟之一,也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由于大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捕杀白鹭,致使白鹭的数量急剧减少,以前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象现在难以见到。所以在2010年,全省展开了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活动,呼吁全省人民,尤其是农村朋友增强环保意识,学生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宣传环保,做个小小公益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作者:吕夫林工作单位:江西省广丰县桐畈中学

第四篇:初中生物探究活动研究

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说探究活动课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是关键,也是进行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才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欲望,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学习情景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问题情景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二是要将探究活动课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三是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过程中来,所以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问题太容易了学生会失去探究的欲望;问题也不能太复杂,太复杂了,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例如:在探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时,例举了下面三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1)干黄豆与用水浸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同(?2)吃西红柿沙拉时,吃完后盘子里的水为什么多了?(3)在腌制黄瓜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让学生联系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并通过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结合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做出假设

探究活动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做出假设,假设不仅对科学探究起着引领作用,还是对提出问题做出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出假设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假设的提出不仅要有科学依据,还要结合观察和生活经验及有关生物学知识为依据,而不是无端地猜测;二是做出的假设应规范、合理;三是做出的假设应该是能通过科学的探究来进行检验的。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假设。例:(1)在吃镘头时,为什么在口腔内会感觉越嚼越甜?(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播种及萌发过程的观察,对种子的萌发你能做出那些假设?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生物学科知识,积极开动脑筋,科学合理的做出假设。这样即突破了假设这一难关,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3要加强教师在指导探究方案上的设计

为了使探究活动课探究过程能更加顺利地进行,所设计的探究方案应易于操作,易于实施。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时要结合以下原则:一是探究方案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实际条件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二是探究的结果与结论必须要经得起反复实验;三是探究需用的材料容易获得,操作流程简便,费时少。

4要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

教师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实践。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才真正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活动课的乐趣和真谛。指导学生按照自己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让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联系起来,并结合所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构建新知识,得出结论。通过探究活动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5要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的汇报、交流、讨论的能力

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对探究成果的汇报、交流、讨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结果出来后,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多想多问、多实践,鼓励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想法。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探究的成果及过程以科普论文的形式写出来,以指导人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初中生物探究活动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科知识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在探究活动中交流、锻炼成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进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精心组织好每一个探究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我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初中生物探究活动课的探究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作者:于书波工作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中学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构建

一、基本要求———激发学习动机和端正学习态度

本文探讨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如兴趣、性格、态度、意志力等。通过苏教版初中生物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培养是教学之前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和构建,离开这个基础将是“空中楼阁”。比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生物生存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你知道的生物是什么,它的家在哪里?如,小草的家在大地;鱼儿的家在海底;荷花的家在池塘;仙人掌的家在沙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可以用表格板书每种生物生存的环境,并且加以归类,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大自然是相互制约的生物圈,哪种生物的生存都有一定的环境和家园,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和整理,和学生进行亲切的交流,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家园的欲望。

二、主要内容———培养学习兴趣和增进师生情感

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学生学好生物课程的前提。没有兴趣,再好的教学条件也起不到作用,只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具备探索科学的品质,也才让老师喜爱,学生尊重。例如,笔者讲授苏科版八年级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内容,课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有关“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的问题,这个课前实践性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和重温前人的实验研究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样的科学事实:生物学家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然而他在实验中还发现决定遗传物质DNA中,依然存在蛋白质。新的疑问发生了,到底是哪个起遗传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再次证明: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通过课堂探究,最终找到了决定遗传物质的是DNA的科学依据。这个教学过程,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是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循循善诱之下逐渐步入生物知识学习的殿堂。例如,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中的《关注自己的健康》,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危害人体健康的的图片:可卡因、冰毒、大麻、鸦片、海洛因、摇头丸等,让学生通过这些为人类带来的危害,谈谈如何看待健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对如何危害人类健康的事实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共享,学生就能懂得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竞赛,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扮演答疑解惑者、鼓励者、表扬者的角色,耐心指导、细心劝诱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索,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

三、重要依归———锻炼学习意志和塑造高尚品格

初中生物的教学和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教授与吸收的过程,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这时候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构建应当把立足点放在学生学习意志的锻炼和学生品格的养成上,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尤其是对于初学者,锻炼他们亲自动手、独立思考去验证实验结果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笔者经常向学生讲述生物学家不畏困难、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生物知识的故事,比如,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经历写就《本草纲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畏艰辛、常年工作在农田地头才取得杂交水稻试验成功;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品格对生物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小树立为生物学发展进步做贡献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喜爱生物科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帮助初中生轻松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手段之一。生物教师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内在情感,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在生物学科中,教师一味强调智力因素的作用,不但增强不了积极的效果,反而使学生感觉教学内容非常枯燥、难懂。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诸如兴趣、意志力、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能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教学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利用丰富的教学实例和教学实验,还应当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特点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周红如工作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第六篇:初中生物自制教具研究

1自制教具的具体特点

自制教具以教材为主题,在不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基础之上,要大胆展开想象,勇于探索、探究新事物。经济性自制教具,材料一般都来源于生活,如生活用品、废弃物等,因其成本较低,易于收集,适合学生群体,10.3969/j.issn.1671-489X.2014.11.057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自制教具◆韩丽英所以能拿到课堂让学生开发自制教具。实用性教具,顾名思义,以传授学生知识为目的而制作的器具。创新性每一件自制教具都凝聚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底蕴,自制教具一定要发挥想象、勇于探索,在课本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不断寻求升华。

2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顺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一堂激不起学习兴趣的课注定是失败的。在教学中适时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去创设情境,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课程的导入部分,学习兴趣的激起决定着整堂课的成败。如在讲“鸟类飞行的特点”时,笔者用了两张纸来完成自制教具:1)团一个纸团;2)折一个纸飞机,看谁飞得更远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很快知道了答案,因为纸飞机能“飞”行一段时间,由纸飞机学生马上想到了鸟。因此,课题非常自然顺畅地提出。所以一件优秀的自制教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自制教具在攻破教学重点、难点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讲授听诊器的作用时,笔者让学生两人一组自己制作听诊器。首先选取两只塑料杯,然后底部钻两个孔(用棉线穿过),把线的两头打好结,最后再把塑料杯底部不严密的地方用胶带等粘好,这样一个自制听诊器就完成了,学生在制作完成之后相互听了对方的心跳。虽然自制教具不能达到真实听诊器的效果,听诊器的原理已经烙印到了学生心中,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牢固掌握了新知、同时也自然攻破了重难点,还引起学生如何改进的欲望。促使学生顺利掌握新授知识教材是教师讲课之根本,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必须按照教材把知识点逐一传授给学生。在传授过程当中,教师不断地变换教学形式,力求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自制教具在新知掌握中又一次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自制教具在课本新知的基础之上更贴切、更直观地又一次把新知体现出来;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课余时间又一次巩固了新知。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与巩固之后,相信自制教具能够完美地展现它的价值。

3自制教具能够促进师生能力的共同提高

自制教具能够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自制教具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激发学生兴趣、掌握各知识点的有效支撑。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好观察、爱动手,而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又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收集,待教师课上使用完自制教具之后又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欲望,激励学生发明创新,想方设法使教具变得更加完美、适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的观点重新认识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等,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设计出新教具,师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极大的发展。自制教具能够培养师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教具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工具、材料的不足,制作方法的不妥等,那么既然遇到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坚定信念,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退让,要义无反顾地挑战困难,达到最终目的。自制教具能够培养师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自制教具的活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发挥各自特长,尽其所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自制教具的使用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制教具的取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现实生活,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师生深入生活实际,进行细致的观察,收集相关材料。学生根据不同的自制教具选择不同的素材,能够把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变为自身使用的道具。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勤劳简朴的作风,实现道德的升华。

4结语

总之,新时代的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应该打破陈规,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素质,体现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自制教具的研发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创新和各种能力培养的过程,过程虽然简单,但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引领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作者:韩丽英工作单位:秦皇岛市第七中学

第七篇:初中生物教学与环保意识教育

一、展开实践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好实验教学活动,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边授课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在讲到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时,教师可以事先带领学生在学校周围寻找鼠妇的生存地点,并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详细的贯彻与讨论,在具体的时间环境下分析总结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在观察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将抓到的鼠妇放归自然,并告诉学生不能肆意的去伤害自然界的动物,如果过度的猎杀动物,地球的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许多物种将要灭绝。动物的灭绝必然将引起生态环境的巨变。又比如,在进行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勤往鱼身上撒上适量的水,防止鱼因缺氧而出现死亡。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防止学生因好奇对鱼造成伤害。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二、在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

1.扩展课外知识

初中生物课本上的内容多数为一些相对专业的知识,尽管涉及了许多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但是大多数的内容仍然不够详细,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中,这些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需要。鉴于书本中的内容相对狭隘的情况,教师应该对环境保护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扩展,根据课本中的内容例举一些与之相关的环保内容,进而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讲到水域环境保护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一节知识点较多,文字性的内容也比较多,很多同学见到这样大篇幅的课程很快就会失去耐心,对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也会渐渐丧失。在这一节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专业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老师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要忘记对学生讲述对水域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扩展,例如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我国水资源面临的紧缺局势。例举我国人均水占有量以及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二者进行对比可以更加直观的反应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局势。

2.展开丰富多彩的讨论活动

在生物课堂上,设计符合书本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小组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讲到大自然的动物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在学生讨论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贩卖、屠杀野生动物的照片或者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物面临的危险,引起学生对这些动物的同情心,学生便这些残忍的捕猎行为产生愤怒感,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的为学生讲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大自然和其中的生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达到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

三、鼓励并且带领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

单纯的书本内容是无法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教育效果,教师还要不时的带领学生融入社会,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向现实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课本中无法传达的心灵感受,也是对课堂内容的有效补充。学生环保实践活动的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中的环保公益活动,例如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对垃圾进行分类、宣传少用塑料袋、监督人们节约用水等。还要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也不要使用难以降解的一次性饭盒。教师还要对学生讲解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要教育学生环境保护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还可以在班级内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和环保小技能的展示,让学生在社会环保活动中学习到的环保知识通过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二,还可以在重要的环保纪念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例如在3月22日的植树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也可以在课堂中讲解树木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等等。最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分类垃圾桶,让同学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将可回收的垃圾进行集中的储存,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将其卖掉,所得的费用充当班费。

四、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环境保护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营造绿色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也是为了给我们的下一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必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当中,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是加强环人们境保护意识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中的所有人士必须共同努力才可以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

作者:谭玉玲工作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第八篇:初中生物教学改革

首先,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老师的架子,放弃老旧过气的“满堂灌”,“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很多抽象的理论和晦涩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既难于理解,又枯燥无味,这样的知识很难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八年级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就是这样的内容。那么,这样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让学生参与小制作“肘关节模型”的比赛,再通过比赛评比让学生对于关节部位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也不急于讲解知识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展示各自的上臂肌肉,完成一些举重和弯曲的动作,结合幻灯片了解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经过观察知道各结构的作用。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伸肘和屈肘”是怎样完成的。采用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学习热情,教学的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

其次,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生物,必须把生活和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让学生通过春游或者秋游的机会去接触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很有必要。生物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大自然,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自己学会观察自然界的生物,对生物进行分类,制作简单的动植物标本,把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发现的生物规律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和讨论,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我们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多举办一些诸如“生物标本制作大赛”“我身边的生物趣事”作文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和认真思考,进一步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实例看规律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学习其它自然科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素质教育的宗旨。

第三,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我们有条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具进行教学了,我们教师应多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制作一些精彩的课件来辅助我们的教学。每一节课其实都是展示我们教师聪明才智的舞台,一堂设计精巧的生物课,可以变成让学生深深震撼的一部电影或者感人至深的舞台剧。比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教学以前,可以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看纪录片《自然界大事件之太平洋鲑鱼回游》,通过纪录片中所展示气势恢宏场景,看到围绕鲑鱼回游过程中北美棕熊的一年守候到太平洋很多动物因为鲑鱼而进行的万里奔波以及鲑鱼历经艰难险阻回游到产卵地完成使命以后悲壮的集体死去……看完纪录片以后,老师马上提出一个问题:“太平洋鲑鱼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候,课堂上一定是鸦雀无声,因为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那么在学生期待的下一节生物课上你将感受到学生的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通过这部纪录片已经让学生提前学会了思考,了解了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的作用以及保护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你将感到无比的轻松。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正确的价值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教师应大胆创新,采用独特而生动的教学方式来优化教学的效果,老师的创新行为对学生而言同样也有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用眼观察自然、用手改造世界,用脑思考未来这样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逐步提高他们动手动脑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程君年工作单位:安庆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