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2 04:45:23

初中生物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适当联系与生物科学研究相关的成果,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要给予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传粉与受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关资料,重点为学生介绍他如何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最终培育出优质并且高产的杂交水稻,通过相关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本章知识,这样课堂气氛会相对轻松、愉悦。又如:学习“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现代遗传之父”孟德尔的相关故事,让学生知道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克服,并且坚持8年时间种植和研究豌豆,最终得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教师讲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时涉及生物科学研究范畴,敢于创新发现的学生,在听完这些故事之后必然有所启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思维是从疑问与惊奇开始的,并且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具有价值,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学生保持质疑的态度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新知。直观地讲,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前提。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释疑过程中不能盲目相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要善于用多种方式灵活分析相关问题。例如:学习“萌芽”相关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种子萌芽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让学生对怎么制作豆芽进行了解与分析。学生回答:要有水并且适宜的温度。教师紧接着可以问:这样的条件就足够了吗?随后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拿出烧杯并且盛满水与大豆,烧杯口还附有保鲜膜,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看看,将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已经注满足够的水,这样能不能发出豆芽呢?”针对这个问题上,学生各有说辞。随后教师及时启发学生:“其实种子萌发过程也是属于生命活动,而这类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同学们能不能以细胞供能的角度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学生意识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些能量,但是通常情况下此时学生还不会联系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教师需要做一定的引导与解释:“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而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因此,氧气是基础条件,从而得知,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会提供一定程度的空气。”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也明白了种子萌发是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的。然后,教师可以拿出几个完整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并在学生面前用刀进行将种子的胚芽与子叶切出,并解释说:“这里有部分种子其实不算完整的,完整的种子有些是新收获的,有一些是年前收获的,那他们是否能成功长成幼苗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解决,可以布置给学生当做课外作业像老师这样对一些种子进行处理。”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被激发出来,教师再布置相应的作业,学生非常踊跃,很愿意自主探索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与办法。

3.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发挥与个性培养,更加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师要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能帮助人跳出一定的知识理解框架,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并有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不要一成不变。例如:学习“植物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也可以让学生相信芦苇为何可以长期生活在沼泽之中,它的特殊结构起了什么作用;又如:学习原生动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想象一下草履虫形态与运动的样子。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想象力得到增强,而且思想有了一定的发展,提高了创新能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教育的本质体现。初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只要教师不断探索初中生物教学将更具活力。

作者:马光梅单位:新沂市瓦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