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时间:2022-03-28 09:25:59

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1企业信息化管理框架

依据顶层设计原则,为确保制度的体系化、结构化、模块化,为确保符合客观需要,首先确定了信息化管理框架,明确了相互关系,将信息化管理概括为战略管理、组织与人员管理、规划管理、需求管理、技术管理、建设管理、功能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运维管理、服务外包管理等10个要素。战略管理是决定信息化发展的第一要素,为信息化指明方向与目标,因此,企业要将业务战略通过规划、需求定义等及时转化信息化战略,以便及时跟随并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需与其它要素融合发展,才能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否则,将导致战略偏离实际,导致目标实现困难。组织与人员管理是信息化的根本保障,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建立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实体,根据架构定义组织形态、角色与职责、运转机制,确定人员配置,提出对组织能力与人员能力的要求,形成与战略目标配套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信息化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战略目标确定、组织与人员配套的前提下,企业应通过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将战略转换为可执行的信息化计划,通过计划实施全面达成战略目标。需求是信息化的驱动力,也是信息化的制约条件,是开展信息化规划和制定信息化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建设、应用的检验标准。在信息化周期中将对需求进行进一步校核与完善,确保信息化始终符合战略的需要,符合应用需要。信息化技术是战略落地与需求实现的保障,选择先进而实用的信息化技术是信息化实践活动的助推器,新技术应用将触发新的需求,进而影响企业信息化战略。建设管理确保信息化需求按照既定的目标转化为信息化应用,确保信息化应用能完成既定的管理和业务目标。功能管理是确保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通过信息化应用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来支撑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激发新需求,形成需求、规划、计划、应用的闭环管理,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与升级。运维管理包含技术运维和应用运维两个方面。技术方面是确保信息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应用方面是对应用缺陷、功能偏差等进行及时处理与修正,确保系统功能与业务实际保持一致,避免功能偏差导致的业务结果偏差。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贯穿信息化的全过程,是企业信息化资产和业务活动的保障与基础,没有安全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服务外包管理是确保将优质的社会化的信息化技术资源为企业所用,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保障水平,降低信息化运营成本,确保企业人员能将有限的精力投入战略思考、业务与技术研究等核心工作中,为企业提供更高的价值。信息化管理框架的10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用流程串联成完整的信息化生态,促使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与战略目标。2信息化需求的主要特点在长期的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需要的重要组成,因此须充分认识其特点,才能准确定位需求的地位与作用,其特点如下:1)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是由社会的发展条件决定的,是和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高度契合的;2)离散度高、可变性强、弹性限度很大,不容易被人察觉,不易被准确表述与记录;3)与企业的氛围、目标相关联,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动力、意愿等关联;4)具有连续性,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3需求在信息化中的定位

人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人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化需求是人类需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驱动器。在信息化过程中,完整的、准确的、及时的需求是信息化效率与质量的保证,这是国内外几十年信息化实践得出的基本经验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需求,信息化不可能得以持续发展,因此做好需求管理工作是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建立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与机制,必须培育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才能确保信息化的有序发展。

4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

在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阶段,“业务驱动”是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是根本方法,为突出需求管理的核心地位,全方位落实全员信息化职责,集控中心将需求管理划分为储备期、立项期、建设期、运行期四个渐进式阶段,确保信息化建设始终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跟随战略发展,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确保制度建设能推进大信息化与“两化融合”战略,全面提升信息化价值创造力,须创建业务与技术合作的制度建设机制,执行层、管理层共同参与制度的建设工作,有利于将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应用于制度体系中,应用于信息化实践中。通过构建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国家、行业和上级单位的管理制度融入管理体系,不仅切合了集控中心的实际需要,又能使集控中心的信息化工作完全合规。

5制度建设方法与过程

参照信息系统的结构化方法,按现状调查与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制度编写、运行检验五个阶段开展制度建设。在现状调查与分析阶段,提出了需求管理中心论,明确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制度建设确立了总基调。在概要设计阶段,明确了集控中心未来5年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与目标,理清了信息化管理架构与要素组成,明确了各要素的关系以及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定位与作用。在详细设计阶段,收集了国家、行业、上级单位的相关制度与规范,细化了管理框架,明确了管理范围、深度与边界;划分了管理模块,设计了纵横关联和层次分明的制度目录树,确保各要素的正确关联与灵活互动,确保制度设计与信息化活动的一致性与相关性。在制度编写阶段,按照制度可执行的要求,以需求为主线条进行各管理要素的连接,将经验与基础理论融入其中。在运行检验阶段,信息管理部门定期收集、分析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每年进行制度修编。

6制度特点

6.1全员信息化。建立全员信息化机制,将信息化角色的职责与岗位职责一一对应,实现职责的灵活配置,避免了岗位职责变化导致的信息化职责不清的问题。6.2层次化。集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分为四级:第一级为国家、行业、上级单位的制度与规范,第二级为中心信息化管理制度,第三级为管理流程与指标,第四级为系统应用管理细则、标准化作业指导书。6.3模块化、结构化。集控中心制度共包含30个二级管理模块、73个三级管理模块,参照“SOA”理念将模块按层次、逻辑关系有机融入到管理架构中,实现各管理要素的联动。6.4流程化。集控中心的二级管理模块设置了15个流程,三级模块设置了21个流程,实现了全流程贯通。6.5指标化应用管理设置了23个指标,设备管理设置了31个指标,外包管理设置了10个指标,便于信息化绩效改进。

7乌江集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集控中心现有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包含信息化组织管理、技术支持系统应用管理、设备(系统)管理、技术支持系统服务外包管理等四个管理制度。7.1组织管理。集控中心设置了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次,覆盖了所有人员和管理内容,建立了全员信息化、需求常态化、创新持久化等工作机制,旨在落实“大信息化”战略,促进“两化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效能。在决策层面,业务和技术领域均设置了主辅两个决策角色,按管理内容、影响范围、重要程度等分级设置权限,使得信息化能紧跟集控中心的战略目标,确保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层面,各部门均设置了业务管理负责人,赋予了从需求发现到功能应用、从功能应用到新需求实现全过程的管理职责,确保业务的持续改进;确立了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的工作机制,设置了技术管理负责人,主要承担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与执行任务,确保信息化管理能适应业务运营和技术发展。在执行层面,建立了定期业务分析机制,各部门设置了业务分析员,赋予了需求收集与分析、系统功能与业务适应性分析等职责,从微观层面确保了信息化的时效性和精准度;设置了技术主管,主要承担技术研究与引进、技术指导等工作,确保新技术能及时服务于中心工作,确保了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设置了系统工程师,负责技术引进、立项、运维、安全的具体工作,实施了全过程的技术管理。7.2应用管理。集控中心的应用管理分为规划、建设、运用与维护等三个层次,建立了需求驱动、需求前置、需求管理例行化工作机制,实现了需求、规划、建设、应用四要素之间的协同,确保了需求与功能的质量;建立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等工作机制,强化了顶层设计的方向引领和实施指导作用,降低了规划的门槛与难度。7.2.1规划管理。信息化规划处于整个信息化内容的顶端,是确保周期性、循环性、不间断性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手段,是制定年度信息化计划、逐年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总依据。集控中心将信息化规划分为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大类,专项规划又分为业务管理规划、数据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信息安全规划四个子类。7.2.2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需求的完整性、合理性、准确性,集控中心创建了信息化需求“四期”管理法,实施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了需求及时转换为信息化功能。在需求储备期,各部门进行系统功能的业务适应性比对分析,根据工作需要提出业务目标和具体需求等,技术部门采取变更功能、新增功能、新项目立项等方式进行处理。在立项期,各部门对年度提出的信息化需求进行总体分析和综合论证,技术部门编制新项目立项方案,经集控中心审查后确定次年信息化内容和项目。在系统建设期,按照需求调研、需求分析与设计、功能测试、验收四阶段对立项期的需求进行跟踪、控制与完善,确保信息化需求转化为满足业务需要的系统功能。系统运行期分为试运行期、质保期两个子阶段。试运行期间,各部门对责任范围内的功能进行验证,提出与需求设计的差异部分和新增需求,经集控中心审查后由技术部门依据合同规定进行处理;在质保期内,各部门定期对系统功能与工作需要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质保期结束进入新一轮的需求储备期,渐进式提升信息系统功能。7.2.3功能管理。从系统上线运行起至进入功能管理阶段,主要任务是确保系统功能有效使用,为业务创造最大的价值。在本管理模块中强调了系统功能的符合性检查与及时修正,并对系统使用、错误修正、系统整体和局部功能上下线进行了规定,确保使用效果和跟随业务需要。7.3设备(系统)管理。本管理模块依据组织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对技术部门的设备管理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了系统维护的内容、方式、周期,同时要求技术部门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强调了运行分析的作用,强化了知识与经验的传承,确保系统的及时改进;实施用户的分级管理,确保应用安全、可控。7.4服务外包管理。在乌江公司7年网络及自动化系统核心设备外委服务实践基础上,集控中心构建了硬件服务外包和软件服务外包机制,建立了服务与评价流程,确保服务的持续改进。在硬件服务外包方面,固化了集中巡检、故障处理、备品备件储备、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等流程,有力保障了乌江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升了自动化信息化人员的技能。在软件服务外包方面,建立了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与流程,并将软件维护流程与需求管理、应用管理进行关联,确保软件维护及时满足需求变化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8结语

乌江集控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创新成果融合了上级管理要求,充分遵循了信息化规律,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但乌江集控中心在信息化的规律探索方面还存在局限性,还没有在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进行检验,同时内外环境改变会产生新变化、提出新要求,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的时候,传统的业务驱动观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需求管理的核心地位也将接受挑战,因此信息化管理的创新还将持续进行,以适应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毋国庆.软件需求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103.

[2]钱乐秋,赵文耘,牛军钰.软件工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3-45.

[3]黄武,洪玫,杨秋辉,等.软件测试与维护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8-13.

[4]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5-81.

[5]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3-16.

[6]刘彬.广西电网地区级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OS2)建设的探讨[J].红水河,2015,34(6):35-38.

作者:宋尔进 单位: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