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研究

时间:2022-06-28 08:50:03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研究

摘要:发展广东“三农”、推进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存在资金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相对短缺、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调整资金结构,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完善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加强多方监管的建议,以期推进广东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资金管理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工农差异、地区差异的态势,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村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广东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因此,广东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而有效的资金投入及其管理是广东“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现状

(一)政府支农资金投入增加

“十一五”规划以来,广东省社会经济稳健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茅,拥有加强支农力度的财政实力。据广东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全省财政预算支出分别为7267.7亿元、8265.78亿元、9134.33亿元和12801.64亿元,逐年上涨,其中农林水支出也呈增长趋势,分别为540.45亿元、566.6亿元、554.53亿元和804.54亿元,特别是2015年增长了45.1%,大幅度提升;但从2012-2015年间农林水支出占总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来看,总体比例较稳定但不高,分别为7.4%、6.9%、6.1%和6.3%,且2015年比2012年支出比例下滑了1.1%。

(二)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投入稳步增长

广东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普惠金融建设全面推进,支农资金投入逐年上涨。根据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全年累计投放再贴现资金分别为65.6亿元、138.1亿元、147亿元和169亿元,其中投向涉农比例分别为28%、18.9%、38.6%和46.3%,总体呈增长趋势;2012-2015年间全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分别为18.6亿元、36.2亿元、67.6亿元和110亿元,逐年大幅度增长。且2015年的支农再贷款是2012年的5.9倍。

(三)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初显

随着政府、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总量的增加,政策的有效指引,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广东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第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344.82亿元,同比增长3.4%;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693.58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城乡收入比由3.15缩小为2.87;2016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达到14512.2元,城乡收入比持续减少,由2.601缩至2.597。

二、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目前政府、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总量增加,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初显,但与新农村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较,资金仍旧稀缺,资金投入力度仍需加强,且就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状况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相对短缺

首先,政府扶持资金是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也即财政支农是广东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而财政支农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地方支农比重较小,虽2015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大幅上涨,但支出比例较2012年下滑1.1%,财政支农资金相对短缺,可见地方政府支农力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金融信贷总额虽稳步上涨,但由于原先支农基数不大,且目前广东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发挥作用,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因此金融支农资金投入仍需大幅提升。最后,由于农民自筹资金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造成农民自筹资金十分困难。总之,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相对短缺,资金结构也不合理,急需解决。

(二)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较低

首先,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虽大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但资金的管理分配涉及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且部门间的信息往往缺乏有效沟通,而涉及的资金项目繁多,导致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分散,总体缺乏统筹规划,效益较低;其次,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申请拨付方式为层层申请划拨,中间涉及环节较多,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不够,造成资金难以及时到位,影响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削弱了资金的总体使用效果。

(三)基层资金管理不善,监管不到位

首先,基层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够完善,有些村账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未能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组织财务核算;部分项目主体财经法纪观念淡薄,为了谋取小团体利益,铤而走险,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造成一些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不善,出现报账不及时、出入帐凭证不符合规定、重复报账等现象,甚至出现截留挪用资金的严重问题。其次,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监管不到位,未能形成合力,且在资金的监管上通常以事后监管为主,容易造成已发生的重大损失无法挽回。

三、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调整资金结构,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单靠政府、金融机构或农民的力量难以承担资金持续供应的重任。因此,需要政府主导,设法融合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资金供应机制,逐步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求。1.政府统筹规划,调整其内部支农结构,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近年广东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拥有进一步加大支农支出的财政实力。因而,继续发挥省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争取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力度的同时不断增加本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特别是提高省政府支农资金的财政比例,同时调动各市政府、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2.金融机构调整其内部支农结构,加大广东新农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首先政策性银行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健全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加大新农村农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特别是对公益性和资源开发型经营性新农村农业中长期项目的贷款;其次,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大力践行惠普金融,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农信社的支农力度;最后,政府采取贷款利息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三农”放贷,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切实提高“三农”信贷支持力度。3.鼓励企业投资广东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自筹资金。政府制定税收优惠、投资补助等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优化新农村投资环境,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吸引和带动企业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同时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发展,切实推动新农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自筹资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逐步扩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社会来源。

(二)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提高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由政府统筹规划,农业局、林业局等各部门每年按需预算专项资金的投入量,再由财政部统一汇总统管,各部门配合调配、具体管理,但所有资金通过财政集中支付,直达项目实施单位,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同时,严格按照新农村项目实施进程验收和拨付资金,加大项目的监督力度,加强违规处罚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三)完善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加强各方监管

1.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规范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首先,完善基层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对乡、村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组织财务核算;其次,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专账管理制度,要求基层新农村建设项目必须设立资金专户用于核算资金的收付与归集,而核算账目必须做到拨付凭证清晰完整、收支明晰、专款专用,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的核算管理。2.整合各方监管力量,防范违规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行为。整合财政、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力量,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特别是事中监管,防范违规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行为,特别是截留挪用资金行为,一旦发生,严惩不贷。3.加强各方监管,有效监督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效果。首先,实行财政与银行联合监管,由财政部指定各项目的负责银行,开立新农村建设项目专用账户;财政部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划拨指定项目资金,各开户行根据项目实施进程和项目资金用途监督支付。其次,实行社会公开监督,项目审批前政府公开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资金使用预算等内容;项目审批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向社会公示即将审批的结果;项目审批后向社会公开审批的最终结果,并定期公开项目的实施进程和项目财务报表,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举报,做到财务公开透明。最后,发挥农民自身监督作用,保证农民的知情权、选举与被选举权,保证农民代表的参与权,使农民正在的参与到新农村项目的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监督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设立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第2期.

[2]蒋威.关于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渠道及机制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方升栋.从审计视角看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和效益[J].中国外贸,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