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

时间:2022-12-16 09:52:04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

第一篇

1规划背景

自2006年2月21日中央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2012年年底“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四年来,太原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日渐完善。全市212个新农村中先后有1/5的村庄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东山地区作为太原市新农村分布的一个集中区域,主要分布有杏花岭和迎泽两个区内的多个村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区域的村庄尽管拥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和机遇,但因东山地区为黄土丘陵地形,又承担着城市的防洪、交通等众多功能,在发展上面临着一定的劣势和挑战。做好东山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无疑将推动整个东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导东山地区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转移,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城乡一体化,也为以后类似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2现状存在问题

根据东山地区已编制完成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总结出东山地区的新农村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限制因素:1)地形复杂多变,地质条件不佳。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东部的山地通称为东山。由于该区域常年经雨洪冲刷,现状沟壑纵横,高差可达上百米。现状许多村庄就坐落于条条冲沟之中,如枣沟村、长沟村、后沟村、东沟村、小枣沟村等村庄就因此得名。复杂的地形不但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同时汛期对村民的安全也造成隐患。东山地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高低起伏、沟壑纵横,适合开发和建设的土地并不多。土质大部分为三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给规划建设和施工带来一定难度。加之东山煤矿、长沟煤矿等多家煤矿的开采,在区域内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域,进一步减少了可供利用的土地存量。2)市政设施缺乏,基础设施限制。东山地区特别是高速环路以外地区,仅有几条公路可供通行,道路密度远低于城市水平,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制约本区的发展。大部分村庄水源为自备水源井,既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又不利于涵养水源。雨水及邻近地区的污水利用自然地形高差直接排入现状沟渠,渠内水质较差,急需雨污分流,清淤治理,使其达到防洪标准。城市集中供热还未覆盖,现状供热采用燃煤小锅炉,容量小,能耗高,脱硫除尘不达标,对大气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燃气主要以液化石油气及蜂窝煤为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横跨东山整个区域,由北向南分布有小返河、尹家沟排洪渠、枣沟排洪渠、柏杨树排洪渠、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马庄沟等多条缓洪渠道,另外还存在尹家沟水库、枣沟缓洪池、柏杨树水库、南沙河水库、马庄水库等蓄洪池,整个区域地形切割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108国道、石太货运铁路选线均位于东山地区高速环路以东,同时,丈子头村南侧的天然气门站以及省、市天然气管线、成品油管线、现状高压线等多条市政设施主线均南北贯通该区域,众多基础设施及其防护绿地对用地的划分,给整个区域统一发展带来困难。3)缺少上位规划,基础资料缺失。由于东山地区大部分用地均在《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控制范围之外,该区的大部分新农村建设没有上位规划的指导,现状用地杂乱,建设项目分散。规划必需的地形图等基础资料也存在数量不够、比例偏大、内容陈旧的问题。4)产业结构单一,村庄规模不均。东山地区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非农产业发展迟缓,多种经营,特别是特色种植、养殖比重偏小,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东山地区村庄规模差异较大,如丈子头村、长沟村等村庄人口均超过1000人,属于特大型村;而水泉沟村、瓦窑头村等村庄人口均不足200人,属于小型村。规模不同导致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也各不相同,应逐个区别对待。

3规划指引

太原市山水形态独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为了保护该市“绿色肺叶”,以创建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需大力推进东山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打造城市优质环境。要在生态修复保护的同时,规划布局都市型生态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等低碳绿色产业,增强发展活力,打造活力东山。为了加强城乡统筹,根据太原市规委主任会精神,东山地区需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大力发展好兼具生态、观光、旅游、休闲的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传承农耕文明,留住更多的“乡愁”。1)建设与产业规划指引。村庄环境与风貌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美丽乡村、保护并延续农耕文明的重要方面。本着适度集中、节约集约用地、集聚发展的原则,新规划建设的村庄应尽可能超过1000人(特大型村庄),对200人(小型村庄)以下的行政村和自然村要积极引导搬迁和撤并。由于东山地区属于山区、丘陵地貌,规划更应充分体现“组团布局,聚散相宜”的空间布局特色,同时将村庄的居住与产业用地充分融合,利用依山的独有条件,形成院落—山体—自然的格局。规划产业方面,建议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在用地条件较好的地区着力打造物流仓储基地、花卉交易市场、农家度假村等项目,实现“产—旅—居”三利合一的空间布局模式,为东山农村增添腾飞的翅膀。2)公益性设施建设指引。纵观我国城乡格局,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是山地农村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规划更应本着城乡一体化的原则,按照太原市的标准和建设要求,对东山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3)编制与实施指引。为避免村庄规划与村民的实施意愿脱节,因此在项目编制时,既要做好前期研究,又要做好实施前的调研。首先按照《城乡规划法》,村庄规划需尊重村民意愿,因此通过民意调查后,将村民在产业选择、住房标准、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需求,逐一落实到规划当中,以便实现规划的可操作性;其次以规划理念为指引,以投资主体意愿为基础,把握市场需求,使现状、诉求及规划得以顺利对接,让规划真正接地气。4)保护与发展指引。在城乡建设中,尤其是山地区域,急需转变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获得发展的传统模式,规划应通过有节制的开发,确定禁建、限建、适建区,保障村庄以及东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创建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需大力推进东山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改善东山地区村庄的生态和生产环境,打造城市绿肺,提高东山地区的综合效益和发展水平。

4结语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点,继续壮大农村产业,分类指导、顺乎民意、责任到人,把这项惠及农民群众的好事做得更好、更扎实。

作者:胡洁 单位: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

第二篇

一、发展农产品物流对推进花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加强花都农产品物流业的建设,带动该区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物流是农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服务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增值的必然选择,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能够使花都区现有农产品物流设施得到充分利用。该举措不仅能为广州市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做出示范作用,而且能促进花都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花都区农业生产的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物流政策的大好形势下,花都区建立农产品物流能依托广州市相应政策的倾斜,以及依托建设重点农业区来提高花都区农产品物流的经济效益,开辟花都区农业发展新道路。

(二)发挥花都农产品物流的辐射作用,带动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

花都拥有许多著名的古村落,且大多古村落拥有很出名的特产,如:炭步的芋头,花东镇京塘村的莲藕,李溪的龙眼等。现如今,花都在建设古村落生态旅游业时,对本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力度不强,导致有名的古村落特产只在本地区有名,没有真正实现“走出去”。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能够带动花都这些名优特产的外销,使得外界得以了解这些古村落,从而吸引外资,促进这些古村落旅游业、餐饮业等的发展。这些古村落除了拥有名优特产外,其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因此,花都可以相应地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不仅可以让游客享受古村落的名优特产,也能欣赏到古村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需注意的是对古村落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意协调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这三者之间的平衡。

(三)注重农产品物流开发前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发展农产品物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的发展差距。随着人们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方式的出现,农产品物流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更大的拉动作用。农产品物流业是一项污染少、绿色节能型产业,发展农产品物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向绿色集约型转变。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农业、建筑、餐饮、交通等产业的发展,有效增加农民的就业率,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从而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发展农产品物流有利于花都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对外的吸引力,能够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花都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活力。

二、花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花都农产品物流起步晚,但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迅速,已初步建成农产品物流体系。花都农产品物流主体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组织着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活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产品流通量大,种类多,但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中间环节多

2014年,花都区政府网数据显示,花都区农产品生产的基本情况为:粮食,73075吨;蔬菜,335377吨;水果,21325吨;水产,66303吨。这些农产品的外销、流通,都需要物流来支持。目前花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一般是:农户、合作社、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农贸市场、超市等———居民。这样的流通模式中间环节多,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耗时长,效率低下。流通环节的增多使得物流费用大幅度增加,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虚高,使得消费者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距离拉长,市场供求信息失衡。由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高,最终造成“菜农贱卖,市民贵买”现象的发生。

(二)物流主体多,经营方式多样化,但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增值量小

花都农产品物流以分散经营的个体户为主,也有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合作社,和少数大型的生产基地。此外,还有一些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购销商群体。花都农产品物流主体多样,经营方式也各不同。目前,花都农产品物流主体多。物流主体中既有实力较强的农村合作社、大型生产基地,也有规模小,实力差的个体商家,其物流的组织能力也良莠不齐,难以形成较强的物流运输配送网络,不能提供完整的物流服务,物流效率低下。

(三)农产品物流业的现代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但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旧滞后

花都区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为主,为了满足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花都区积极响应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推进冷库建设工程,通过对现有仓库的改造、扩建和新建,增加冷库库容;并且鼓励区域的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运输车辆,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冷链运输能力。近几年来,花都区的道路基础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14年花都区完成新赤公路、迎宾大道东延线、芙蓉大道扩建等5条共三十多公里道路的建设,地铁9号线、红棉大道跨风神大道立交桥等15项路桥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但是,花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旧滞后

众所周知,农产品含水量高,保鲜度差,保质期短,容易腐烂变质。因此,对其的运输和配送技术水平要求高。但因为农村地区存在着地处偏远,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的冷链运输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2.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作业水平低

在物流设施作业方面,花都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现阶段,花都区农产品物流作业主要靠人工装卸,使用的是简单的手推车,老虎车等工具,起重机,叉车等现代化物流作业设施基本没有配备。在仓储方面,农产品被随意地堆放,没有注意分类和保鲜。

3.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花都公路建设以及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交通得到很大的改善,但许多道路没有很好地和农村相衔接,构不成畅通的交通网络,导致新鲜的农产品在途时间长,保质期缩短,鲜度下降。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的增值。

(四)初步建成区域物流信息网,但其覆盖范围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花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初步建成区域物流信息网络,但大多数物流信息网都是为政府服务,没有为普通大众开放,信息的覆盖面小,农产品经营者取得信息的渠道窄。此外,农业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相关网站也比较少,农产品信息量少,传达速度低下。

(五)大力推进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但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依然缺乏

目前,花都区的大部分高校都有开设的物流专业课程,但大部分物流课程是针对工业物流的,极少涉及农业物流。且许多高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工业物流,极少从事与农业物流相关的岗位。在职农产品物流的专业人才少。目前,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人员大多是从农业生产分离出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物流专业知识,其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不能进行独立地物流设施的操作以及进行农产品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以及分析。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运输,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农业产品物流更是如此,不同的农产品对物流技术的要求不一样,没有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参与,农产品物流很难实现现代化。

(六)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但涉及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相对较少

近年来,许多著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花都,但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为工业生产服务,基本没有和农产品经营者开展物流合作业务。花都农产品生产量大,种类多,对运输流通的要求高,而能够提供针对农产品保鲜度差、易腐烂等特点而开展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较少,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发展的要求。物流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物流运输、配送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不健全的农产品物流网使得农产品的流通成本高,损耗率大。

三、推进花都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思路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物流能够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三农放在首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实实在在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升级,农民增收,花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产品物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农产品物流建设的政策支持

花都区政府要给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物流的适当政策倾斜,不仅可以促进其快速发展,还能为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农产品的弹性差,且容易受自然灾害、市场情况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政府应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农产品收购政策,拓宽农产品的收购渠道,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政府要建立农产品物流投资的激励机制。目前,花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发展农产品物流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的投入,光靠花都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明显不够的。因此,花都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企业优惠和激励机制。通过优惠贷款等措施,扶持潜力大,经营效果好的物流企业,带动物流企业追加投资,滚动式发展。此外,精简政府的办事流程,使得政府与企业的通道得以保持畅通。

(二)加快花都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产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品牌效应,还在于其在物流中的增值量。而花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恰是其实现增值的障碍。花都区的一些农村的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存在着道路交通网络不畅通、现代化的物流操作设施配备不全、冷链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花都政府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加快农村道路公路网的建设,扩大交通网络的覆盖面等;引进先进的物流操作设备,培训专业的物流操作员;推进区域的冷链工程建设等。

(三)探索并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基于现阶段花都区的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可以采用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在城市近郊交接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即在花都一些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农村地区设立中转站,对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检验、杀菌消毒等工作,然后运输到城市近郊的物流中心,再进行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等作业,再由物流中心分送到城市的各个农贸市场,打造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农产品物流运作体系,以此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

(四)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网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网,以此来传递农产品的物流信息、电子交易信息等,使得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得以快速,准确地传达,避免农民盲目生产,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随着信息服务网的逐步完善,大数据的发展,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准确的监测与预警信息,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五)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农产品物流人才

根据花都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与花都的各大高校合作,建立起有效的培训制度,建立农产品物流人才库。加强农业物流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此外,花都区各大高校应积极配合政府,开设相应的农产品物流课程,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物流人才。

(六)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

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重点扶持那些发展潜力大、经营效果好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使之与花都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发展高端的农产品物流。鼓励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加强对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拓展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延伸产业链,提高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此外,积极引进外资的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本土的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的水平提高。

作者:郑晓强 张群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第三篇

1发展措施

1.1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科学规划,从资源禀赋高、开发效益好的地区优先开发,重点抓好“沿河沿路开发”,即沿清水河、沿福银高速、101省道,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连点成线、成带、纵深推进,提升内涵”的开发格局。

1.2突出规模开发正确引导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乡村推进土地流转,对万亩以上连片流转的耕地优先纳入农业开发项目区统一规划,加大农业开发资金扶持,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1.3突出节地增地措施在工程规划设计时注重节约土地和充分利用土地,在项目实施建设中,采取土渠变砼渠、大沟变小沟、荒地变耕地等措施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缓解用地指标紧张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发挥积极作用。

1.4突出服务现代高效农业按照大农业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从当地的温、光、水和土等自然资源优势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优质稻麦、林木花卉、特色蔬菜和经济林果等主导产业采取重点开发,连续扶持,促进地方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2建设要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2.2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工作效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2.3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2.4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2.5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3主要任务

3.1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各乡镇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其主导产业。重点在头营镇马园村建设66.67hm2的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园,在彭堡镇闫村建设133.33hm2的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园,主要生产绿色有机瓜果类蔬菜;在张易镇、开城镇建设40个马铃薯整村推进种薯繁育村,在中河乡、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和黄铎堡镇建设马铃薯抗旱节水及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在官厅镇、河川乡、寨科乡和炭山乡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在三营镇建设666.67hm2马铃薯产业科技园,进行马铃薯种植及加工;在头营镇建设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园,带动全镇及附近区域的蔬菜种植。

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造卫星集镇;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创建“宜居宜商宜业宜乐”的集镇。立足发展,按照各乡镇规划,严格红线内各种建设审批和违章执法;以种植本地植物为主,采取街道居民自筹和政府补助形式,全面绿化各乡镇;规范各乡镇门牌、店面招牌,打造商业大街。其次,要加强交通建设。积极探索管护新机制,加强乡村公路的维修管理,提升通行能力,有效改善交通条件。第三,要加强学校建设。第四,要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第五,要积极争取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

3.3加快工业发展,增强经济总量一要立足资源优势,采取优质服务,大力招商引资,打造产业园区,迅速扩张企业总量;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要加大技改投入,推进科技兴企,提高产品档次,扩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

3.4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大力培植财源,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完善税收征管工作机制,确保财政目标的实现。按照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的原则,响应“十八大”精神,压缩各种不必要开支,搞好财政工作,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逐步消化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3.5幸福村庄建设为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抓住扩大内需有利机遇,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加快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在农村当前现状基础上,合理选择试点村庄,将他们建设成为以餐饮业、服务业、个体经济为主,农贸经济为支柱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新型文化教育旅游村庄。幸福村庄建设是移民安置新的亮点工程,到2020年,在原州区清水河产业走廊6镇1乡共选建50个行政村作为中心示范村,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作者:杨志有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农业服务中心

第四篇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土地闲置

随着云南城镇化的深入,许多中青年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在城镇定居,将土地留给年老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造成农村耕地闲置荒废,降低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有些村镇,利用国家政策引入一些项目,把农民的土地集中承包出去,近期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几年后要么项目搁浅,土地闲置;要么土地未得到保护,种不出优良农产品来。

1.2劳动力缺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新农村建设主体弱化,劳动力结构恶化,劳动力素质偏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基础设施较差

云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许多村小组与村委会之间至今仍然没有像样的公路通行,并且缺乏厕所、灌溉渠和垃圾箱等必要的基础设施。

1.4生态环境恶化

村镇的市场化和快速城市化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使污染环境的速度大大提高;乡镇企业在农业用地周边排污,导致土地污染严重;没有独立的厕所以及垃圾池,造成垃圾成堆,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5资金短缺

新农村建设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有村容村貌、民主管理等方面,而要抓好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调查发现,一些交通不便的农村,经济落后,集体收入有限,甚至还有沉重的历史债务,因缺少资金无力开展各项建设,让农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也逐渐离开农村,大量资产、资金流失,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

1.6教育问题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农村教育问题也日愈突出。一是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监管保障;二是留守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实际操作性不强。

1.7特色农业和乡村农业问题

云南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特殊,但在发展农村经济时不考虑地域差异性,没有形成当地特色,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大片种植,大力投入,造成土地大片的荒废、大量的浪费,延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2发展思路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农村城市化的思路,主张转型为城市,或者离土又离乡,让农民进城打工,实现经济增长;另一种是农村建设模式,以村庄自身建设为核心,整合内部资源,互助合作,重视文化娱乐、情感价值等非经济收益,实现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第一种模式适用于个别地理位置好、靠近城边的村镇,而后一种模式是大部分农村必须要走的路,云南大部分农村均在此范围。

2.1充分发挥村干部的领导才能

村干部是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领导者和带路人。村中大部分问题都要先经过村干部的研究、讨论后才能解决,包括家庭破裂、财产纠纷、土地承包、劳力安排、项目开展和资金的使用等要依赖于村干部,因此一个好的村干部才能带领大家建设好新农村。禄劝县茂山镇丽山村环境优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限。但现任村支书有知识、有头脑,肯吃苦、肯奉献、肯钻研,在他的带领下,先后进行了修路搭桥,挖渠建坝,引资入股,规范种植,发展林果生产和创办合作社等新农村建设;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不定期走进村民家中,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纠纷。在他的带领下,工作统筹管理,合理分工,政务公开,资金透明和无私奉献,终于改变了当地的村容、村貌,探索出一条适合丽山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让“生态丽山”建设稳步实施与推进,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发挥了一个村干部的重要作用。

2.2加强知识分子对农村建设的指导作用

知识分子对外界新知识有很高的敏感度,在乡土道德和乡村社会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应该依靠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云南大学生回乡创业,吸引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指导农村工作,推动决策科学化,实现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引进,为新农村发展积蓄力量。

2.3留住农村资金,加大云南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动力。目前资金获得主要通过农民自己集资、企业合资和政府支持。1)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云南农村发展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短期效益,让农民真正看到实惠,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保障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和企业投资的信心和热情,发展互助合作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留住农村资金,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完善信贷管理制度,降低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风险。吸引信贷资金,提高农村投资效益;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投资机制,降低农村信贷成本和风险,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行农村税收减免政策。利用国家现有政策优势,完善财政投资,增大支农资金总量,大力发展云南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逐渐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减少土地和劳动力的流失,以推动云南新农村建设。

2.4保护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云南不同地区资源不同,不可能均衡发展,因此,在建设中,要对不同地区进行特色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民分工、就业和创业。1)加大特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云南特色资源丰富,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的开发利用。扩大特色农业的种植规模,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特色农业现代化规划,要把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与农村房屋建设、公路建设、水电气供应、污水处理等基本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加强当地资源的保护。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方面以规模化特色农业的生态产品为基础,大力发展相关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将大部分农业附加值留在农村。另一方面将特色农业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山水资源、传统文化等相结合,发展农村休闲和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

2.5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1)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和污染防治的监管体制。农村的优美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发展的资源和优势,要加以保护和利用。对不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生产、销售对土地有害的化学制剂的企业,导致土地污染的要承担责任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的个人,导致土地污染,要承担责任;土地质量环境主管部门对土地污染事件缺乏管理,也应承担相应责任。2)完善云南土地利用的政策和法规。企业租用土地,必须以政策引导为主,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合理开发,科学种植,保持土壤的长久肥力,用政策和法规保障企业的生产,让土地带给农民短期的效益,长期的利益。

2.6提高农民的意识和思想水平

1)丰富农村文化,提倡交流和合作。村委会及各个村民小组间要利用农闲时节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或沟通,减少矛盾的产生。2)加强知识讲座和专项技能培训。可采取鼓励和激励机制让农民听一些讲座,学习知识,培训技能,接受新东西,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3结语

云南农民的城乡流动问题、空巢问题、农村社会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等实际上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只要农民的家园建设好了,环境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有保障了,那么农民的问题就化解了、减少了。因此建设云南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就能加强农村稳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发展模式。

作者:施光华 曹永琼 单位:昆明市园林局西华公园 昆明学院

第五篇

1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旅游业具有“扶贫效应”,农村地区利用当地特色风光、人文风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发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能有效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防城港市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临北部湾,是中国仅有的两个沿边与沿海交汇的城市之一。同时因位于十万大山南面,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地貌独特,山水资源较为丰富。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开发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港口区企沙镇牛路村簕山古渔村与防城区华石镇冲敏村进行分析,总结其旅游开发的基本经验,为防城港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2防城港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旅游开发分析

2.1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2.1.1簕山古渔村

簕山古渔村位于港口区企沙镇牛路村,距离企沙镇政府约10公里,距离防城港市行政中心约28公里,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半岛村落。簕山现存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30平方米的两层古村堡岗楼遗址。村内保存上百亩滨海红磷蒲桃生物群落,有银叶榕、古榕树、车辕树等珍稀树种(其中银叶榕5棵,最老树龄达1400多年)。受海浪日久侵袭,海岸礁石形成姿态各异的奇石景观。2009年牛路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修建完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根据簕山村独特的资源特点,重点开发旅游。通过修建邀月台、云海亭、社王山等景观设施,于2010年6月建成簕山古渔村景区,景区至今已接待游客人数超十万人次。簕山古渔村突出城乡风貌改造,将新农村建设与滨海旅游开发相结合,被定为自治区城乡风貌特色产业试点村,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其后,还分别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

2.1.2冲敏村

冲敏村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华石镇东部,距离防城区14公里,距离防城港市行政中心约24公里。冲敏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受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限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当地丹竹成林,并种植含砂树(最老树龄达100多年)。宽近10米,长近2公里的竹林带生长在江岸边,含砂树点缀其间,形成了“山青、水绿、竹翠、树木成荫”的生态景观。2009年冲敏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下冲敏村为重点,共筹集建设资金500多万元修建完善进村、进户道路和林间道路,以及停车场、篮球场、农产品展示中心、舞台等公共设施。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冲敏村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道路。通过培育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生态养殖基地,形成了以“猪+沼+果+灯+鱼(蛙、鳖)”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打造集农业示范、生态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冲敏村生态园,并于2011年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广西二星级农家乐,成为防城区“一环五区三名镇”中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簕山、冲敏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分析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惠民政策,确实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簕山、冲敏两个村作为防城港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专项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投入,改变了以前“水电不便、出行困难”的破旧落后样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群众开办农家乐、渔家乐,发展生态农业,拓宽了就业和创收渠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二是发掘资源特色开发旅游经济。簕山是一个具有浓厚海洋文化和滨海民俗的半岛村落,保存完好的古村堡遗址和滨海原生态林,正是通过“三古”(古村、古树、古渔猎)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形成簕山古渔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冲敏村地处防城江上游,山水秀丽,生态保护较好,环境优势和传统农业资源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三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定调开发档次。簕山“三古”旅游资源是本市其他著名滨海旅游景区,如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京族风景名胜区等所不具备的,并打造形成以展示当地民风民俗和海洋宗教文化的“观潮节”节庆活动,成为本市滨海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冲敏村主要以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为主,旅游资源禀赋相对欠缺,同时发展也受到水源保护的限制,决定了其主要定位为地方性的城市休闲地。四是参与主体复杂影响建设效果。两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涉及政府、村两委、村民家族等多个参与主体,参与主体的复杂性影响建设效果。簕山古渔村李姓家族与上级政府、牛路村两委多次产生矛盾,期间还出现过集体抗议建设水利设施的情况,当前景区内出现大量私建新房的现象,也与参与主体的复杂性不无关系。相比之下,冲敏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上级政府牵头,村两委落实,村民积极参与,权责清晰,建设效果明显。

3基于簕山、冲敏经验的防城港市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借鉴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模式。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政府主导理所当然。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专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公共属性,也只有政府通过财政投入才能承担此项工作。其次是通过政府引导构建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簕山、冲敏两个村的发展经验都说明,在建设后期,政府的管理职能会逐渐淡化,群众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构建合理有序的管理机制,如政府通过扶持成立具有公司和协会性质的“簕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簕山旅游开发公司”,积极引导村民自治,确保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二是要明确发展定位。根据统计,防城港市2014年旅游总人数1183.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9.77亿元,而截至2015年6月,防城港市共有包括簕山、冲敏两个示范点在内的37个乡村旅游点。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客源市场和供给短缺对比明显,但是客观而言,防城港市旅游热点还是以“上山、下海、出国”为主,即游客去向主要为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京族风景名胜区、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边境旅游,乡村旅游也是以特色鲜明、参与性强,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为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发旅游业,需要明确市场定位,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避免盲目开发导致“旅游造贫”的现象。三是注重环境保护。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旅游开发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从两个村开发的现状看,冲敏村受到保护水源的制约,环境保护相对较好,而且由于当前大力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村内垃圾处理形成常态化,群众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簕山由于突出旅游开发,当地群众为了迎合游客的住宿需求,大量兴建房屋,有些房屋不仅与规划风格相悖,还直接侵占古树林,建筑垃圾也直接堆弃在树林里,严重压缩了树林面积,导致景区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不利于后期发展。所以不管是从提高生活质量,还是发展经济的角度,新农村建设都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四是注重开发过程的参与性。根据旅游开发社区参与的观点,当地居民参与并从中受益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两村旅游开发的情况看,与商业景区可以依靠门票收入获得收益相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主要起搭建平台的作用,只有通过财政扶持、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及以“政府补贴、群众承包”的方式让当地群众自主经营渔家乐、农家乐项目,才能使其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开发当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群众普遍意识较低,往往会出现像簕山古渔村群众为追求个人利益私搭乱建的情况,政府需要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树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典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4结论

防城港市具有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引进了武钢生产基地、金川铝镍加工基地、中广核核电厂等大型工业项目,逐步向工业化迈进。由于农村地区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低,与工业发展对用工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作为传统农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发展旅游不失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选择,目前包括防城区滩营乡四和村在内的一些乡村也在积极申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本文以簕山、冲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农村建设中旅游开发的基本规律,以期对防城港市新农村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作者:谢万忠 包函灵 潘锦民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