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3:08:12

项目建设论文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对于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理念。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工程项目推进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成效,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问题。因此,做好国林业生态建设理念研究,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一套建设理念,对于迅速地、整体地提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

3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角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

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

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参与式研究的核心体现在:基于对农民生活、生产体系复杂性认同的基础上,倡导农民参与所要研究问题的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其内容包括混农林业、新技术示范等。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问题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农民的评价、农民的记录和观察等等。参与式推广与培训的核心体现在:强调双向的交流,以用户为导向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推广和培训。其思想基础是推广员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农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采用的方法包括问题分析、研讨会、培训分性、直观展示、农民访问等。参与式发展实践的核心体现在:发展角色和群体充分参与发展过程的每一循环过程。其领域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和调查、参与式发展设计、参与式发展实施及管理、参与式监测评估等。参与式监测评估是提高农村发展项目成效的主要步骤。

4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社区林业,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以林业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能够有效引导当地社区群众参与林业的多种形式,群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通过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

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

在项目建设中,所有外部的信息、技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都是外部干预,其只能对社区发展起到辅助的帮助性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所有的外部干预变成农民内援的发展动力,即农民要充分认识和接受外部干预的选择,并把外部干预当成是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对其社区发展的拥有感。内源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是自主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没有源动力,在外源发展的影响下,农民也许会把项目建设看成是所有外来人的事,看成是与己无干的事,并且这种发展也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

参与是社区林业活动的基础,贯穿于社区林业活动的始终,包括社区林业计划的实地调查、规划设计、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管护、采伐、销售、分配方案等事项的决策和对项目的评估,并享受利益的分配。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特别强调林区或山区社区群众的自主与参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常常被贫困所困扰,而他们又与林业密不可分,只有让他们在林业建设自主参与过程中获利,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的整体战略目标,维护或恢复生态平衡。

5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劳模石光银虽然有很多林,但却负债累累。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虽然目前国家给他们每亩地补助了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这点仍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经济付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领到这点钱后,他们将承担着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国家,如果国家要老百姓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就应该给与他们更大的优惠和补贴。

因此,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商品化,使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他人输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将其所获得的利益与拥有者分享,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应该大力鼓励当地居民以经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手段来发展经济,让农民能够从他们对生态和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中获得经济收益,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培育。通过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基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业。届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这样,生态和经济效益就可以统一起来,将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魏殿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中国林业,2005.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对于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理念。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工程项目推进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成效,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问题。因此,做好国林业生态建设理念研究,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一套建设理念,对于迅速地、整体地提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

3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角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

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

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参与式研究的核心体现在:基于对农民生活、生产体系复杂性认同的基础上,倡导农民参与所要研究问题的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其内容包括混农林业、新技术示范等。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问题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农民的评价、农民的记录和观察等等。参与式推广与培训的核心体现在:强调双向的交流,以用户为导向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推广和培训。其思想基础是推广员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农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采用的方法包括问题分析、研讨会、培训分性、直观展示、农民访问等。参与式发展实践的核心体现在:发展角色和群体充分参与发展过程的每一循环过程。其领域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和调查、参与式发展设计、参与式发展实施及管理、参与式监测评估等。参与式监测评估是提高农村发展项目成效的主要步骤。

4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社区林业,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以林业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能够有效引导当地社区群众参与林业的多种形式,群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通过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

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所有外部的信息、技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都是外部干预,其只能对社区发展起到辅助的帮助性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所有的外部干预变成农民内援的发展动力,即农民要充分认识和接受外部干预的选择,并把外部干预当成是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对其社区发展的拥有感。内源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是自主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没有源动力,在外源发展的影响下,农民也许会把项目建设看成是所有外来人的事,看成是与己无干的事,并且这种发展也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

参与是社区林业活动的基础,贯穿于社区林业活动的始终,包括社区林业计划的实地调查、规划设计、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管护、采伐、销售、分配方案等事项的决策和对项目的评估,并享受利益的分配。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特别强调林区或山区社区群众的自主与参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常常被贫困所困扰,而他们又与林业密不可分,只有让他们在林业建设自主参与过程中获利,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的整体战略目标,维护或恢复生态平衡。

5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劳模石光银虽然有很多林,但却负债累累。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虽然目前国家给他们每亩地补助了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这点仍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经济付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领到这点钱后,他们将承担着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国家,如果国家要老百姓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就应该给与他们更大的优惠和补贴。

因此,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商品化,使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他人输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将其所获得的利益与拥有者分享,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应该大力鼓励当地居民以经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手段来发展经济,让农民能够从他们对生态和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中获得经济收益,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培育。通过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基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业。届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这样,生态和经济效益就可以统一起来,将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魏殿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中国林业,2005.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3

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

3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角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

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

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参与式研究的核心体现在:基于对农民生活、生产体系复杂性认同的基础上,倡导农民参与所要研究问题的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其内容包括混农林业、新技术示范等。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问题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农民的评价、农民的记录和观察等等。参与式推广与培训的核心体现在:强调双向的交流,以用户为导向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推广和培训。其思想基础是推广员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农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采用的方法包括问题分析、研讨会、培训分性、直观展示、农民访问等。参与式发展实践的核心体现在:发展角色和群体充分参与发展过程的每一循环过程。其领域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和调查、参与式发展设计、参与式发展实施及管理、参与式监测评估等。参与式监测评估是提高农村发展项目成效的主要步骤。

4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社区林业,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以林业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能够有效引导当地社区群众参与林业的多种形式,群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通过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

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所有外部的信息、技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都是外部干预,其只能对社区发展起到辅助的帮助性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所有的外部干预变成农民内援的发展动力,即农民要充分认识和接受外部干预的选择,并把外部干预当成是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对其社区发展的拥有感。内源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是自主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没有源动力,在外源发展的影响下,农民也许会把项目建设看成是所有外来人的事,看成是与己无干的事,并且这种发展也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

参与是社区林业活动的基础,贯穿于社区林业活动的始终,包括社区林业计划的实地调查、规划设计、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管护、采伐、销售、分配方案等事项的决策和对项目的评估,并享受利益的分配。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特别强调林区或山区社区群众的自主与参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常常被贫困所困扰,而他们又与林业密不可分,只有让他们在林业建设自主参与过程中获利,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的整体战略目标,维护或恢复生态平衡。

5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劳模石光银虽然有很多林,但却负债累累。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虽然目前国家给他们每亩地补助了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这点仍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经济付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领到这点钱后,他们将承担着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国家,如果国家要老百姓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就应该给与他们更大的优惠和补贴。

因此,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商品化,使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他人输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将其所获得的利益与拥有者分享,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应该大力鼓励当地居民以经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手段来发展经济,让农民能够从他们对生态和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中获得经济收益,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培育。通过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基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业。届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这样,生态和经济效益就可以统一起来,将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实践;理念

论文摘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对于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魏殿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中国林业,2005.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4

在公建项目信息公开渠道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采取四种方式:一是美国国会会议、各种专门委员会的会议及其听证会的公开举行,成为公众获取公建项目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美国公开举行的国会,会议的文字记录一般都在当日公布,通过的法律、决议、报告等文件也都在国会指定的出版物上公开发行。二是利用互联网公开。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美国行政机关都相应设立了自己的网站,把政府所拥有的包括公建项目方面的信息及时地放到网站去让公众自由调取、查询,这不仅大大便利了公众对公建项目的了解和获取行政信息,也从根本上实现了信息公开由政府应公众申请而提供相应信息,到政府机关主动向公众信息的变革。三是应用GIS技术提供的平台公开。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由于该技术具有“以图表、图纸及互动的影像和声音等形式来展示模型结果的各种视觉手段”,美国政府利用GIS为显示空间信息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形象化数据,从而为公建项目信息公开提供了一个卓越的平台。四是对重大公建项目规划和建设及时进行信息公开。美国的民主社会要求城市公建规划项目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并崇尚限制政府的权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重大公建项目实行“两次听取”的信息公开,已成为美国城市公建规划项目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1982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实施《信息自由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公民和在澳居住的外国人对政府有关事务的知情权。澳大利亚的公建项目信息公开,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官方文件和政务信息公开。政府规定除涉及军事、外交等国家机密不能公开的,政府的官方文件和政务信息都要公开。公民获取政府有关公建项目信息的渠道有多种,如政府网站、到政府有关部门查阅和索要复印件、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等。如果公民要求提供而有关部门拒绝,公民可以上诉,由政府相关部门做出裁决,若再拒绝,公民可要求由议会调查专员进行调查。二是项目规划信息公开。政府对公建项目的规划,一般为10年规划,具体又划分为1-2年、3-5年、6-10年三个阶段。对于纳入规划的公建项目,按照实际需求和政府财政预算情况实行年度审批制。政府公建项目规划和年度决定执行的项目,都要向社会信息公开,公众可通过政府网站或到政府各主管部门进行查询。三是项目运作过程信息公开。首先是公建项目规划和审批项目前公开,进行公众咨询,以充分了解社会各阶层和公众的需求;其次是从项目规划、商业计划书、立项到纳入和执行预算、招投标、合同管理,再到施工、竣工验收以及项目的维护等各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均有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的义务,以保证项目投资和建设的公开、透明。

二、公众参与:国外公建项目建设的民主形式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民主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公众参与呈现出广泛发展之势,尤其是在公建项目建设中,各个国家在实践中都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方式。在法国,公民参与地方事务的权力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法国公建项目的公众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公众调查。法国的公众调查是自上而下的公众参与方式,这种公众参与方式为公众提供了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的路径和渠道,政府决策部门能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和沟通,增加了项目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法国公众调查是项目决策过程中一种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方式,其最核心的做法在于从法律法规的层面规定了公共项目决策过程必须有公众参与这项程序。法国公众调查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公众调查正式开始之前进行项目信息公开,内容包括:项目说明书、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评估报告等。其次,明确公众调查由专员或者调查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公众调查专员的构成通常有教师、农业工作者、建筑师、工程师、警察局长或者退休的地方公务员等组成。再次,严格规范公众调查程序。公众调查开始之前,须明确调查标的、起始时间及期限、专员或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调查专员的姓名和身份、接待来访的地点和时间、公众可以查阅的调查人员姓名材料并发表意见的场所和开发的时间和地点、调查结束后公众可以查阅调查报告的地点和时间。调查结束后,调查报告中需要汇总公众对项目的改进意见,凡没有经过调查程序的或者调查程序有舞弊的都会构成形式违法,被批准的项目或规划将会被撤销。

2.公众协商。公众协商主要是通过街区议事会来进行的。法国的街区议事会是地方民选代表、普通市民和政府代表质询和对话的场所,议事代表很少通过抽签的形式产生,也很少由居民投票选定,而通常是由政府行政人员或民选议员代表。作为一种公众参与方式,街区议事会在街区交通、卫生、安全、住房、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绝大数情况下,街区议事会只有咨询的权力,并不享有决策权,而决策权力利通常是被地方公权机关独自的享有。因而,由于居民参与不足,这种公众参与形式只不过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发泄不满情绪的场所。

3.公众辩论。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兴建连接巴黎-里昂-马赛的高速铁路,由于项目在决策过程中未征询铁路沿途居民的意见,引发了大规模反对浪潮。1992年,法国政府汲取教训,了《关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的通报》,将协商原则引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并将具体的组织程序定名为“公众辩论”。1995年颁布了《加强环境保护法》,该法案规定:由国家、地方政府、公营开放公司、公私合作开发公司进行的大型建设项目,如果将对环境或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需要组织实施“公众辩论”。并依据该法成立了“全国公众辩论委员会”。2002年该委员会被提升为“独立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监督、保障大型国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起草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法国的公众辩论在启动原则、辩论层序、信息公布、决策权等方面有明确规定,如公众辩论必须遵循公平原则、依据项目投资额或规模设立启动公众辩论的程序、公众辩论的各个环节的具体事务、公布辩论的地方和时间表、辩论报告及总结报告及时对外公布,等等。公众辩论贯穿客观透明的原则,整个辩论的过程对所有的公众和媒体等开放。英国地方政府扩大公众参与是工党政府现代化议程的核心内容,公众参与公建项目的决策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互动式网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公众参与在英国应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深受年轻人喜爱和运用,英国公众通过电子投票、电子上述、电子留言、博客、论坛以及电子磋商等网络参与形式,表达他们对城市公建项目的意见和态度。二是展望远景练习。这种参与方式常应用于中长期城市公建项目规划中,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将规划展示在公众面前,让公众体验未来城市的样子,并鼓励公众对规划提出他们的建议。三是市民评审团。市民评审团是由非专业人士组成的一个座谈小组,人员通常为8至20人,一般是在重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争议很大时采用,目的是获得公众对该项政策的看法。该项公众参与形式类似于法庭上的陪审团,主要反映公众关于评审事项的最新材料(材料包括各种观点、佐证信息以及建议),以及探讨问题的不同处理途径。四是焦点小组。焦点小组是由一名会议引导员组织的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和深度讨论的小组,通常是在公建项目规划方案制定初期采用,成员一般由6至12人构成。这种公众参与形式,主要通过对一些特殊问题的讨论和磋商,尽可能反映参与公众的真实想法,以获得公众对概念、目标、战略和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反馈。五是公众质询。公众质询,是英国一种具有标准很高的法制化的公众参与模式,通常由那些与项目有利益关系的公众参加。在道路、港口、住房等大型公建基础设施建设前的决策过程中,政府吸纳公众参与,听取公众质询,并明确规定各方提供的公众质询证据要由独立的评判员审核提交,质询的最终成果将会对最终决策或政策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六是民意调查。政府还通过面对面式的调查、电话调查及邮件调查等形式引导公众参与,了解公众对公建项目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并收集统计的公众意见,及时向公众作答。

三、公众监管:国外公建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

国外发达国家在公建项目的建设中,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也注意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监管,尤其是充分吸纳公众参与监管。美国公众对公建项目的监管,贯穿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监管形式主要有三种:委员会监管。美国政府部门设立的委员会一般分两种:一是专门委员会,主要是针对重大公建项目而成立来加强监督工作的,其职责主要是开展征询公众意见、举行听证等方面工作,为公众参与项目监管提供平台,并协调和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专家委员会,其成员由民众推选,民众通过委员会反映民意,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规划、方案投资等提出意见和监督。项目影响监管。美国公众对公建项目的监管,不仅体现在项目的规划等方面,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对环境、社区所产生的影响也进行监管,如果公众对该项目实施后产生的影响不满意,政府必须对公众的意见进行整改,直至公众满意方可重新启动实施。舆论监管。利用舆论监管公建项目,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在美国,对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媒体从项目的规划、论证、建设全过程都进行关注,尤其是对公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公开报道,以督促政府加以改进。对媒体曝光的问题和公众反映的意见,政府相关部门都必须督促检查并得出结论,监督检查结果和结论均为公开信息,公众可以随时查询。如同美国政府一样,世界发达国家政府也都普遍重视公建项目的公众监管,采取了适合本国的公众监管形式。

1.法国的合同化管理。法国公建项目决策充分尊重民意,项目实施实行合同化管理。法国地方重大公建项目从规划到建设,一般要经过长达两年的前期准备,这期间所履行的程序都允许公众广泛参与并接受公众监管。当公共投资项目立项及预算通过后,不仅中央与相关大区、大区与省签订合同,而且省与市之间以及相关市镇之间的有关方面也要层层签订合同,从上到下实行全面的合同管理,使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合同网络。这种合同化管理,有利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制约和相互监督,有利于接受公众的全程监管,以减少权力腐败空间。

2.英国的媒体监管。媒体对公建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是英国公众监管的一大特色。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从决策、实施到竣工整个过程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在指定媒体上公示;与此同时,为防止公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违法及腐败问题,政府还建立了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和媒体进行揭露和监管。

3.德国的三级监管。德国对公建项目实行了三级监管:一是专门的政府内部监督机构。联邦建设部专门设立了由国务秘书直接领导的内部监察处,以《联邦政府官员法》为依据,负责对建设部门政府官员、公职人员和应聘参加政府投资工程的自由职业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二是审计监督。德国审计署是依据《基本法》规定而设立的独立机构,负责对建设项目的法律性和经济性进行审查,避免决策者的舞弊行为。三是通过联邦议会进行监督。议会通过后,工程方案即成为法案,建设时间、工期、投资不得改变,必须付诸实施。其中,项目申请报告中的开工和竣工日期、总投资、资金来源、资金到位时间、经济效益情况、科技含量及其先进程度等等,都要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管。

4.日本的社会公共团体监管。既注重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公建项目的全局监管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公共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的辅助监管作用,是日本公建项目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比如对公建项目造价的管理,政府在审批前,先委托社会机构或团体对项目的材料市场价格、劳务成本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汇总,以此作为政府审核公共工程投资造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政府行使自身在公建项目造价审核工作中的绝对权力,对项目的造价进行审批、确定。

5.澳大利亚的透明监管。对公建项目建设全过程实行透明运作,是澳大利亚公建项目监管的一大亮点。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凡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无论是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立项、评估论证,还是执行预算、采购、签订合同乃至施工、竣工验收、维护等等环节都必须对媒体和社会公众信息公开,透明运作。如公建项目立项后即予公布,社会有不同意见的,隶属于议会的大型项目建设委员会可组织专家和政府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听证;项目预算提交议会审议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要接受议员质询并就相关问题做出解释;预算经议会通过后即予公布,供公众随时查询;项目招标后,及时公布中标单位并在相关网站上将有关合同公示60天,同时须向其他投标人说明其未能中标的原因;适时公布预算执行情况及项目进度,财政部门对预算支出的执行进行跟踪监控,如项目超支需要调整预算,则需经过议会批准等。

四、国外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管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管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熟做法,对我国公建项目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启示:

1.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加大公建项目的信息公开力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公建项目建设过程中,都坚持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实行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且收到了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他们的经验说明,在公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凡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信息都直接向社会公开,不仅确认和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知情范围,而且对于提高政府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增强政府公信力、保证行政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政府也应该明确“公开为原则,免除公开为例外”原则,明确要求公开公建项目信息是一项法定义务,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使我国的公建项目信息公开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学习借鉴国外重大公建项目信息公开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树立服务行政理念、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强化权利救济,更好地发挥公众和社会团体在公建项目信息公开中的作用,以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

2.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公众参与的法规化和制度化。为了保证公众参与的力度,国外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联邦高速公路法》、《联邦交通法》、德国制定的《建设法典》、日本制定的《信息公开法》等等,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公建项目建设过程中,依靠行政手段的“人治”方法比较多些,迫切需要以立法的方式规定公众参与的基本权利及参与的程序,为公众参与公建项目建设提供制度化的准则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应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法律法规,继续完善政府公共投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规定公众享有政府政务信息的知情权及公共投资项目决策的参与权。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的实施与监管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监管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3.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国外发达国家公建项目的公众参与形式丰富多样,如英国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方式多达20种;美国至少有39个州拥有地方的环保组织,数量大约140个,区域性、全国性及全球性的环保组织也多达60多个。这些组织的人员构成,有很多是专家、学者、律师、科学家、经济学家等专业人员,他们在公众参与中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发言权。瑏瑡国外众多的公众参与方式并非都由政府制定出来的,政府只制定相应的公众参与原则,一般都由公众自己实践、自己总结,政府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把一些成熟的公众参与方式规定下来,为以后的公众参与提供法律法规依据。目前,我国公建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正处于知情阶段,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公众参与形式。首先,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目前的民主形式,也是公众参与公建项目建设一个主渠道。由于人大代表由市民选举产生,公众可以通过市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对城市公建项目建设和发展提建议,人大代表有权代表选民对公建项目进行审议。其次,要开通网络、热线电话。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媒体公布网络、热线电话,为公众提供参与平台,欢迎公众对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进行监管,并对公众的建议和批评及时给予解答和回复。再次,要鼓励社区市民的直接参与。社区组织是公众参与发展决策的主体。目前,我国的社区组织(居委会)实质上是政府在基层的延伸和代表,还不是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因此可改革居委会为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非行政机构———“社区参与和发展委员会”,使其拥有一定的决策、管理权限和法律支持,代表各个阶层公众参与政府规划决策、管理。瑏瑢此外,政府还要通过专家组咨询、非政府组织等,广泛吸纳公众参与,不断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4.深化公众参与监管的内涵,推行公建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公建项目的监管经验,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深化公众参与监管的内涵:

第一,要高度重视公建项目的公众监管。国外发达国家在公建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公众参与监管,把公众监管列为公建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如美国将公众参与融合到了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各个层次的工作中去,引导公众以多形式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到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中来。英国的公众通过政府主动公开的项目信息有效地参与到了公建项目监管活动中来,并有效地保障了政府项目的投资效益。我国公建项目的公众监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公建项目建设中缺少公众监管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努力探索有效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公众在公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管作用。

第二,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监管作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鼓励公众通过互联网络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使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运行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管作用,及时曝光公众反映与举报的公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提高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对公建项目监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降低政府监督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

第三,要深化公建项目的公众参与形式。我国目前公众参与监管的方式还比较单一,由于政府对公建项目的信息公开做的还不够,导致一些重大公建项目公众无法参与,更无法体现切实有效的公众监管。借鉴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们首先应当在公建项目信息公开方面做得更加到位,将公众参与的重点放在公建项目规划制定过程中,认真听取和吸收公众的合理意见,切实把“事后参与”转变为“事前参与”。同时,对那些涉及到市民百姓切身利益的内容,如有关规划审批的程序与周期、规划管理的规定和技术指标、规划的调整和规划方案的评审等,也要公开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为公众参与提供有效载体。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5

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实践证明,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以北海市为例,这几年的跨越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大项目建设的突飞猛进。2013年,北海市重大项目建设捷报频传:林浆纸一体化、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诚德镍业固溶1-2号生产线、朗科国际科技存储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惠科电子科技产业园开工,三诺智慧产业园、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园……在重大项目强有力的带动下,北海市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产值达1120亿元,增长25%;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5亿元,增长13.3%,增速位居全区第一。今年一季度,北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9亿元,增长13.1%,继续保持强劲领跑态势,重大项目建设的龙头带动效应持续发酵。再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自2008年年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经济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北部湾速度”,同样离不开重大项目建设。过去6年,广西每年设立10亿元的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安排61.7亿元支持350多个项目建设和14个重点产业园区发展。从今年起,广西加大北部湾经济区项目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提高到每年不少于13亿元。“十二五”期间,北部湾经济区计划实施项目2375个,总投资2.6万亿元。北部湾经济区已经形成石化、农产品加工、电子、冶金、装备制造5个千亿元主导产业,此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2007年至2013年,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764.6亿元增加到4817.43亿元,增长1.74倍。北部湾经济区以不到全区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区1/3的生产总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的强大引擎作用。无论在北海,在北部湾经济区,还是在广西全区,项目带动战略都得到有效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13年,广西新开工重大项目1296项,竣工559项,贵港西江重工基地、东风柳汽年产15万辆乘用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开竣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步入高铁时代。需报国家审批核准的13项新开工重大项目,有12项获得国家批复。为保障项目推进工作,我区建立自治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重点推进了45项重大项目(事项)和20项旅游重大项目。举办7次联合审批活动,对接项目437项,其中现场办结228项。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向社会1268项、总投资1.1万亿元的引入民间资本项目。此外,加大了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保障力度,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当前,广西正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档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提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项目建设既面临不可多得的机遇,又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我国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仍不牢固,广西项目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在钢铁、核电、铁路、水电开发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开工投产后,广西重大项目尤其是特大项目储备不够,项目建设可持续能力不足;项目用地指标紧缺,征地拆迁阻力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难问题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相对滞后,审批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项目监管还不到位。为此,以创新思路推进项目建设,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发挥好重大项目建设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作用,事关我区能否顺利推进“双核驱动”战略和顺利实现“两个建成”奋斗目标。

二、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完善重大项目筹划筛选储备机制。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围绕把广西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凸显广西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研究规划一批影响深远、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项目。重点谋划一批港口、铁路、公路、机场、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广西与东盟国家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重点谋划一批临港、临江千亿元产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谋划一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重大项目筛选机制,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探索实行专家咨询评审制度,明确重大项目筛选的原则、标准、程序、方法和责任,提高重大项目筛选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实行滚动管理,及时补充新的重大项目,同时对由于征地拆迁、批复等原因,确实不能继续推进的重大项目,及时从储备库调出。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机制。用足用好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土地优惠政策,调整用地结构,盘活存量、闲置土地,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创新重大项目与金融服务的高效对接平台,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业主申报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鼓励利用金融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新型金融工具。继续面向社会引入民间投资的项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和民生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环境容量总量指标协商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有效化解重大项目建设的资源环境压力。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破解“用工荒”问题。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6

1.1生态效益

我市近年来水电站建设项目有农村电气化项目、退耕还林项目、小水电代燃料项目,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燃料和农村能源,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全市33座水电站的运行,按年均发电量5800万kW•h计算,年可节约薪柴消耗6264万kg,年均可保护森林植被面积3267亩,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40kg。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人为破坏林草植被,形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长效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2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电站建设项目的实施直接惠及当地百姓,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农村用电需要,促进农村水电持续有序发展。如平山的拦道石水电站直接向当地村民低价供电,减少了农民的灌溉成本,村民使用电磁炉、电饭锅等电炊具,以电代燃料,减少了环境污染;红星水电站为村民改善公共设施,提供路灯照明、有线电视、农业灌溉用电等方便群众生活;秘家会水电站为全乡的养老金、医疗保险、村委会报纸刊物赞助等,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水电站的建设缓解了当地用电紧张,推动了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再就业。

2主要做法

2.1领导重视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市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鼓励和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加强与发改、环保、国土等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保证项目顺利批复;截止目前,已申请批复了3类建设项目,包括农村水电站电气化项目、退耕还林项目、代燃料项目。

2.2做好前期工作

结合水能资源及经济发展现状,努力做好前期规划,保证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以规划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定履行环评、土地预审等相关手续,按相关设计规范做好项目初步设计。

2.3抓好项目的安全监管

市、县、站分别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责任,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使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处于受控状态。督导各站按规程如期进行设备检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状态,设备完好率达100%。认真清查落实安全生产“双主体”责任工作、明确电站生产主体责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责任,做到责任明确、监管到位。管理的到位,促进了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截止目前,全市水电行业已连续安全生产21a。

2.4重视科研项目研发及新技术推广

我市大多数电站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动化水平低,并网大多采用手工并网,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为改变落后的手工并网现状,我处决定率先在全市进行改造,升级为现代化自动并网;于是组织技术人员亲自到电站现场进行安装调试、指导运行、现场改造。平山县小觉水电站、秘家会水电站、十里坪水电站等18座水电站完成试点运行,达到了机组并网快、冲击小的良好效果,极大提高了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增加了设备使用寿命,现正在全市进行推广。针对水电站大多设备陈旧落后,其参数不稳定、可靠性差,大多采用手动或电动操作,自动化水平低,尤其在雷雨季节的断电及夜间农村电网拉闸停电时,极易发生飞车事故等问题,研制出了自动关机技术,当电网事故停电或断电时,自动启动紧急停机功能,将机组同网上解列,继而保障机组及人员的安全。

2.5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为提高运行人员综合素质,组织其参加了各级开展的安全知识培训、应急演练培训、值班员培训、特种作业培训等,鼓励值班员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3存在的问题

3.1设备落后,现代化水平低

大多数电站建于七八十年代,自动化水平低,在水电站的未来发展中,亟需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提高电站的科技含量。

3.2配套资金落实率低

大多数电站的建设除中央、省资金能够足额到位外,地方配套及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往往不能足额到位,导致电站建设进度缓慢。

3.3前期工作中涉及相关部门多,立项所需时间较长

由于项目立项需要进行环评、土地预审审批,这些环节往往进度缓慢,导致相关项目审批周期较长,影响工作开展。

3.4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进一步加强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水电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继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水电站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4结论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7

1项目区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1.1灌溉基础设施少,效率低

义县农业灌溉设施水平较低,数量相对也少,2011年县水利部门开展农村水利情况调查表明,项目区内耕地总面积132km2,有效灌溉面积34km2,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25.8%,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km2,仅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6.1%,由于当时的设计标准低和设备制造工艺有限,经过多年的灌溉运行,大部分工程设施已经老化,配套不够完善,技术落后,水利设施服务农业的功能效果降低明显,与当今现代化农业产业的要求相比,相差甚多,急需改进。

1.2灌溉输水工程效率低

在农业灌溉用水不足的众多原因中,灌溉输水损失是农业用水损失的主要要素。义县现有输配水渠系多为土渠,且大多经过第四纪松散地层,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工程普遍老化,渗漏严重,一部分衬砌渠道因年久老化失修,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多在0.5以下,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

1.3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且资金分散明显

近几年来,义县水利投资逐渐加大,大凌河综合整治工程、老龙口水库除险加固、靠山屯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总投资达到亿元以上,但是对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国家投资却很有限,省级配套不足,市县匹配资金更不用说,造成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速度缓慢,同时很多部门均有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投资,项目众多,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战,不同的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项目规模、投放地点都是各自说了算,这样一来,众多的项目散落各地,打好了井没有泵,有水没有井,渠道通了上游无水可放等乱象重生,项目很难形成合力,甚至工程本身的效益也难以发挥出来,少数工程成了摆设。这些工程实施后的效果严重地挫伤了群众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不能够健康发展。

1.4项目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缓慢

义县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责、权、利不明,建、管、用脱离的现象,管理粗放、经费短缺、机制不活等现象越来越突出,即使是有些地区改制了,产权体制也未能彻底改变,有些更是流于形式,统包统揽的现象局部存在;灌溉水费不能够足额收缴,水费负担不合理,造成部分的水利设施老化严重,不能够及时更新改造,诸多矛盾的存在,已经严重地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化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灌溉效果。

1.5节水技术创新不足,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

由于义县工业能力有限,节水灌溉设备和材料的产业化能力相对较低,造成本地区正在运行灌溉设备老化严重,质量同时参差不齐,且缺乏耗能小的产品。而中国国情在节水灌溉方面研究与应用方面相较国外发展迟缓,资金投入少,日益膨胀的人口加之工业化的快速进程和紧缺的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日见突出,水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瓶颈,建立新型节能的灌溉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大力度完善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

2节水增粮产业的调整

目前,在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形式下,相对落后的水利灌溉技术、设备、管理体系等问题与水资源缺少形成日益突出的矛盾体系。农业是国家的命脉,粮食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国家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水利灌溉事业发展到今天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之处,就必须彻底的进行改革,为了中国社会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节水增粮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节水型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3发展高效节水增粮项目的必要性

3.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有13亿人口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国家兴盛稳定的头等大事,同时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粮食需求也由最初的温饱阶段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粮食产业虽然年年增产增收,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耕地减小、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资源问题日渐突出,造成粮食产业出现新的危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保障,粮食主产区才能增产增收,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粮食基础。义县基本产业以农业为主,为辽宁省重要的粮食产业基地,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项目区旱涝灾害明显,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干旱少雨的气候明显增多,作物受灾减产范围逐渐扩大,粮食要想增产,必须走节水高效农业的途径,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3.2充分高效利用水资源

随着社会的转型中国面临着诸多的水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人类避免不了的生态问题。既要保证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又要节约用水,更重要的是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实现高产出、高效益。短缺的水资源已经对义县的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越来越重,项目区内的水资源浪费、破坏相当多,粗放低效利用水资源一直发展到了今天,只有彻底改变当今用水现状,采取喷灌、滴灌、微灌等成熟灌溉水措施,有效提高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率,增加耕地灌溉面积,大幅提高项目区粮食产量。预计项目建成后,不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效益显著。

3.3推行高效节水灌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县情,必须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结合当地经济对水利的新要求,坚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统筹规划和布局。高效节水灌溉必须与现代化农业建设相结合,与发展的粮食品种相结合,在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了水源工程类型和节水灌溉技术模式,使项目的实施从开始就建立在高起点、高标准基础之上。

3.4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随着人类的发展,大自然在人类的过度索取下,出现了千疮百孔的面貌,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引发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使水资源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就是让不合理的取水方式转变成科学合理的方式,不必要的浪费变成节约的,充分保持水资源的平横状态,把农业用水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通过节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用水矛盾,防止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作者:董凤新单位:义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第二篇

1项目区建设方案

1.1建设标准

项目区建设标准,参照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进行设计,项目规划科学合理,工程质量符合要求,项目区用水水质达标,并且用水量小于项目区水资源承载能力。项目区选在集中连片的地块,实施高效节水灌溉0.12万hm2,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实行水、田、电综合配套,做到水源有保障,达到与水利骨干工程标准配套,项目区地块比较集中,粮食增产空间巨大。绥中县项目区节水增粮项目的成功建设,将有力的促进项目区灌溉系统的管网化,促进灌溉系统的技术升级和系统优化,同时也能减少农业劳动强度,促进农业发展。

1.2技术要求

水源规划:项目区水源设计采取地下水抽采,而且在设计初期,应考虑地下水抽采过度。水源井设计和成井工程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节水工程水利用系数:节水工程水利用系数选取,应选取0.90以上。设计保证率:保证率选取应选取85%以上。

1.3建设内容

绥中县节水增粮工程新增面积0.12万hm2。主要建设内容为:①水源工程:新打φ1000mm水源井56眼,新打φ350mm水源井156眼,总进尺8360m;②井房:修建井房212处,总面积2544m2;③首部工程:安装首部工程212处;其中:安装潜水泵212台套,潜水泵电机总功率为1450kW;④输配水管网:连接地埋UPVC管路14.81万m,安装出水口3144个,配置地面输水软带242.73km;⑤管道沟土方:开挖土方14.21万m3,回填土方14.21万m3;⑥修建泄水井212座;⑦电网工程:根据项目需要,本工程需配套变压器35台,架设高压线路9.20km,架设低压线路27.60km,配套柴油机发电机组7套。

1.4工程设计

1.4.1工程设计概况

绥中县根据群众接受和认可的程度进行管灌方式的建设,对玉米管灌模式进行典型设计。绥中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12万hm2,其中新增0.12万hm2,涉及4个乡镇4个行政村。因为采用的水源形式及单位时间出水量不同选取3个典型设计,选择塔山镇丁家村作新建典型工程设计,选择沙河镇狗河村作新建典型工程设计,选择网户乡小前村作新建典型工程设计。其它地块的管网布置、首部安装及水泵配置参照典型设计实施。

1.4.2水源方式选择

在灌溉系统选择中考虑到项目区水资源、地势等情况,选择采用管灌系统。根据水源地质条件,在项目区内打管井一眼,出水量为30m3/h。管井采用回转钻钻井,钻孔孔径D700,井径D350,井深50m。管材采用D350mmPVC。井壁与井管间填充中砂,充当滤料,顶部用粘土填充封井。洗井选用水泵和空压机的联合方式进行,具体方式为由上至下,重复洗井,直到井水变清基本不含砂为止。并且建设一座井房,井房内安装水泵等首部工程。

1.4.3管网布置

典型地块的水源位置在田块的一侧,典型地块大致为矩形,管网布置按照圭字形进行设计,并通过给水栓向两边送水,管道分为干管、支管两级,并且设置输水软带。

4.4.4井房设计设计

建设一座井房,井房内布置压力表、逆止阀等设备,以保障首部设施的安全顺利运行,井房大小长×宽×高=4m×3m×3m,井房面积为12m2。

2效益分析

节水增粮项目新增灌溉面积0.12万hm2,采用滴管的灌溉方式。节水增粮项目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系统的技术水平,更增加了项目区粮食产量。

2.1经济效益

2.1.1增产效益

项目实施后,玉米增产效益945万元,其中:新增灌溉面积玉米由原来多年平均产量7500kg/hm2增加到10500kg/hm2,每公顷增产3000kg,按2.10元/kg进行测算,项目区新增的耕地面积产生的效益为756万元。

2.1.2水利灌溉效益

项目区节水增粮工程使得项目区总增加效益达到了较高水平,为756万元,如果按照60%的分摊系数,进行水利灌溉效益计算,得灌溉效益为453.60万元。

2.1.3项目区人均增收

项目区内共涉及人口9470人,总增加产值为756万元,人均增收798元。5.2社会效益该节水增粮项目建成后,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项目区水利设施的基本条件,摆脱了传统落后的农业模式,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的干旱灾害发生几率。该项目的建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年收入水平,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提高了干部之间的密切关系程度。绥中县节水增粮项目区的建设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成功的典型,其他地区尤其是类似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该项目区节水增粮建设的成功经验。

2.3生态效益

节水增粮项目的建设,将项目区原有灌溉系统进行了升级优化,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了地下水,同时,将项目区的生态质量提高到利于循环发展的水平。节水增粮项目的建设实施为项目区的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灌溉系统的优化减少了水资源的深层渗漏,有利于项目区土壤养分保持,改善了项目区土壤的结构,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将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推向了良性、健康的发展循环。

3结语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8

截至2014年9月,河北省共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建设项目15个,代燃料总装机容量3.5万kW,年发电量1.52亿kW•h,总投资2.9亿元。全部改造完成后可实现代燃料户2.6万户,代燃料人口9.4万人,可保护森林植被面积46万亩,可节约标准煤5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万t。2006—2008年,小水电代燃料扩大试点建设项目共4个,于2009年3月进行了初步验收。2009年以来实施的小水电代燃料建设项目共11个:4个代燃料项目已基本完成,其中3个项目已验收;其余7个项目正在扎实推进,确保2015年底前建成。

2建设管理

2.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协调部门、调动群众

为确保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关县政府均成立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地点设在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务局局长兼任,可靠的组织机构确保了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县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具体制订征地补偿标准等有关政策,协调供电部门,实现就近供电;国土部门则积极办理土地征用手续,从而保证了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自筹资金改造厨房,主动使用电器做饭,使代燃料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2.2加强督导,落实责任,协力推进工程实施

为加快工程进度,省水电主管部门与纪检监察密切合作,通过约谈方式和市、县水电主管部门与项目法人单位代表共同探讨推进项目的办法并确定责任人,督办进度,限期完成任务。同时,要求项目法人落实自筹资金,按项目管理规定将不少于概算投资额50%的自有资金存入项目所在县水务(利)局监督管理的账号,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如承德市双桥区郭营子代燃料项目法人自筹资金近1500万元,省级以上补助资金额度还不到项目法人投资的一半。多元化开发、多渠道筹资,促进了以电代燃料项目的顺利实施。

2.3调整上网电价,就近供电,进一步巩固代燃料户供电成果

由于近几年降雨偏枯,电站发电量偏少,经济效益较差,给代燃料项目区电费补贴造成一定困难。在实施中综合考虑农户的承受能力、代燃料供电成本、代燃料电站运行成本等因素,将小水电上网电价调整到0.42元/kW•h,代燃料到户电价确定为0.35~0.42元/kW•h,比国家电网销售电价0.52元/kW•h低0.1~0.17元/kW•h。如涉县石岗水电站、平山县拦道石水电站等实行就近供电、余电上网、结算周期内电量互抵,不但提高了小水电代燃料的供电可靠性,也有效解决了代燃料电站的售电问题,可确保给代燃料户长期稳定供电。

2.4坚持三权分设,互相监督,确保代燃料户农民利益

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普遍实行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电站所有权属于国家;项目法人负责建设,进行市场化运营,项目法人与供电部门签订上网供电协议,制定电量计量、电费收缴和用电安全管理办法;使用权属于代燃料农户,农民有按代燃料电价和电量使用生态电的权利,负有保护森林植被、不再砍伐森林的责任和义务。

3存在的问题

(1)工程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制约工程进度。

(2)工程项目建设条件发生变化,影响项目实施进度,有的项目已停工,难以推进,需要调整。

(3)在项目实施中,普遍存在着重电站改造轻项目区改造,抓代燃料户供电力度不够的情况,严重影响代燃料项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改进措施

在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管理中,既要坚持原有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又要不断研究、探索加快建设进度的新举措,才有可能全面完成我省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任务。

4.1培育典型,示范带动

组织各级水电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和技术管理人员及项目法人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部水电局组织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培训班,现场学习考察先进省份代燃料项目区成功经验。认真学习研究水利部有关小水电代燃料方针政策和标准规程,准确把握代燃料政策、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培育我省代燃料示范典型,通过总结、推广进而带动全省代燃料项目全面按时完成。

4.2落实责任,细化措施

各级水电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法人根据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内容,倒排工期,提出具备可操作的和可督查的具体措施,全面完成实施方案内容,确保工程建成一处,受益一方;积极协调发改、财政部门,确保中央投资及时拨付到位,督促项目法人自筹资金足额到位。

4.3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严格落实项目区供电

认真贯彻落实小水电代燃料管理办法,坚持三权分设,互相监督,保障代燃料户农民利益,在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着力探索创新,确保工程项目长期稳定供电。各级水电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要高度重视项目区改造和有效足额供电,项目区改造要与电站改造同步实施、同步供电,确保达到实施方案核定的代燃料供电户数和户年用电量。

4.4继续落实和争取优惠政策

继续落实好小水电增值税6%优惠政策和就近供电政策,进一步降低小水电代燃料发电成本和借网销售费用;科学核算发电成本,充分考虑代燃料供电减少的水电站发电盈利,合理提高小水电代燃料上网电价,及早出台小水电代燃料上网电价,保障代燃料电站微利运行,确保电站长期为项目区农民提供代燃料用电。

4.5抓好前期工作,选好项目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9

1.相关制度不健全

以甲供物资为例,因制度的不健全经常使得无法有效地对各种签认工作进行规范,造成甲供物资中账务信息、材料型号及设备卡等与要求不符。又如,铁路工程物资数量庞大、复杂,在工程管理中,因企业制度问题或施工周期紧张、人员懈怠等问题,导致物资产品缺乏正确的验收和检查工作,使得有关的资料签认情况难以落实,不利于物资的清算,进而会影响到项目施工进度。

2.缺乏应急物资采购措施

应急物资多出现在甲供物资管理中,通常在项目招投标完成之后,因为建管部门因受到招标日程安排的影响,无法及时提供甲供物资。而现行的铁路物资管理政策中没有对该部分应急物资的采购予以明确规定,这样就导致许多项目建设中遇到该问题时不知所措,不敢贸然自行采购物资设备,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3.工程物资计价结算问题

铁路项目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此物资结算对于项目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目前多数铁路项目均采用季度末验收结算的模式。而甲供物资则是以月结方式进行的,这样就使得工程验工计价和加工物资结算不同步,造成施工方在验工计价时存在占用资金过多的问题,从而给后续物资管理带来很大影响。

二、提高铁路建设项目工程物资管理的对策

1.做好甲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

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甲供物资采购作为工程投资和控制的关键性环节,对于施工进度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建设单位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及铁道部门对于物资采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根据有关部门批复及时处理好工程物资设备的招投标采购工作。另外,甲供物资的设备采购既需要按照合同规定,同时也需要遵循《铁路建设项目甲供物资设备目录》中相关规定,并确保物资设备招投标计划的合理性,避免出现随意扩大采购范围的行为发生。

2.做好工程物资计价的集中估算

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物资供应商多,且计价金额大,采用传统的月结方式不利于供应商结算,并且还会增大物资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因此可考虑通过使用集中结算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到了结算的截止时间时,各物资供应商可利用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计价结算单和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对账”,在确认结算单无误之后由建设单位选择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协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工程部、物资部、财会部等一起进行签认,办理相关的结算手续,这样便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完善合同的管理

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物资数量大、规格种类多,尤其是对于牵引供电类或者通信信号的材料设备,因技术要求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多个规格型号,其价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此,在物资管理时需要根据招投标文件要求,结合商品中买卖合同的示范文本内容,以提高工程物资质量为核心来严格予以管理。同时,严格遵循合同的会签与备案制度以及物资的供应厂家要求,依法签订正规、有效的物资采购合同,重视合同的管理,进一步降低采购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此外,企业内部还应当定期对合同的管理台账记更新,积极收集并且整理有关物资合同的资料并存档,统计并分析合同执行的情况。

三、结语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篇10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公务员之家

2、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