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析

时间:2022-06-23 02:54:16

民办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结合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持续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跟踪管理相结合、教风引导与学习方法指导相结合、以赛促学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强化激励与严格考核相结合等具体路径和措施,对民办高校建设优良学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风;学风建设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精神风貌,它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学风既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和评价一所大学办学品位、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学风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高校提升软实力和育人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学风具有一定群体性、一贯性和稳定性。优良的学风一旦形成,将是其他办学条件无法替代的,可以恒久发挥育人功能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优质办学资源,能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发奋成才。相反,若学风不良,即便是生源质量优良,其他办学条件也很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甚至会造成其他办学资源的浪费,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一流的学生以及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一流的学术成果,更关键在于他们拥有优良的学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虽然没有围墙,但只要置身校园,人们马上就会被浓郁的学术氛围、严谨的学习风气所吸引。中央电视台《世界著名大学》摄制组在哈佛大学采访时,拍到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仍灯火通明,不少学生还在彻夜苦读,哈佛大学严谨务实的治学作风可见一斑。而这种安心读书、潜心学习的风气和氛围,令人无限向往[1]。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短,加上受管理体制、社会环境的影响,民办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一流的办学资源是不可能的。面对公办高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的绝对优势,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另辟他径,寻找突出重围的突破口。

一、学风建设对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具有特殊意义

199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步伐,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也在稳步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到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已经宣告结束,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特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办学时间短、内涵建设弱、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较低的民办高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加上投资体制、社会声誉、生源质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民办高校在增加办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引进高水平师资、吸引高质量生源等方面均难以与公办高校展开平等竞争。近年来,国家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办高校的投入力度,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生均经费和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再一次被拉大,加上规模扩张与生源减少的矛盾,许多民办高校面临着不可抗拒的生存危机。面对这样严峻的危机和挑战,民办高校要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把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特色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针对民办高校自身体制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各类资源的限制,必须抓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把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通过持续教育、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着力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学风优良、质量上乘的独特优势,特色鲜明的软实力,弥补硬件建设和其他方面的不足,在推进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方面开辟一条做得到、行得通、有实效、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民办高校一味地在其他方面与公办高校攀比、竞争,只能是力不从心、事倍功半,甚至走投无路。简而言之,建设优良学风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它对于民办高校克服自身不足、弥补自身弱势、缩小与公办高校之间的差距、增强软实力与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连年扩招造成了生源质量下降、办学资源紧张、教师教学负担加重等问题,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冲击,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正在承受着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作为一支新生力量,虽然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学风建设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学生对考上民办高校不满意,缺少成才自信,感到前途渺茫,存在“破罐破摔”和“混日子”的心理;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高远的成才志向,学业无规划,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学生由于学业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跟不上课程进度,对所学课程和专业不感兴趣,存在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差,上课不认真,平时不用功,考试靠“突击”;有的学生学习缺乏耐久性,自制力差,沉溺于网络世界,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不遵守学习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学生缺乏科学精神,无视学术道德,存在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违规违纪行为;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探讨和交流,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争鸣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的学生重书本、重考试,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这些现象虽然在其他高校中也普遍存在,但在民办高校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但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显现。物价房价居高不下,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腐败现象久治不愈,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负面消息不断,环境治理效果不佳等,导致一些高校师生牢骚满腹或浮躁不安,学术腐败时有发生,师德师风有所下降,学习风气不容乐观。部分教师追逐名利,热衷于社会活动和科研工作,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和学生身上;许多学生受社会上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影响,表现出较明显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对物质条件的追求而分散了学习精力;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对课堂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下降;用人标准的变化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单一追求学习成绩的动力在减弱[2];一些学生上课靠签到(甚至指纹打卡或照相点名),考试靠辅导,论文靠抄袭。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短,缺乏优良学风的文化积淀,加上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学风建设中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二)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对学风建设重视不够

许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对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主要差距是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或者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仅放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生源的质量上。而在学风建设方面没有全面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没有形成全校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更没有形成持续建设的长效机制,学风建设成效一般。

(三)优良教风建设和弘扬不够

除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民办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待遇和社会保障偏低,教学工作量较大,管理比较严格;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数量少、兼职教师多,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多,新聘青年教师多,教师流动性大,教师流失率偏高,造成部分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责任感与归属感;许多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和不少青年教师都有“临时”思想,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强,献身民办教育事业的信念不够坚定,在教学过程中投入不够,甚至有应付思想;有的教师职业意识淡薄,看不起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学生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指导不够,很少与学生交流,上完课就了无踪影;有的兼职教师责任意识差,随意调课、停课,甚至上课偷懒混课时;有些教师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感觉课程教学枯燥无味,渐渐对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有的公办高校退休或兼职教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了解、不研究,不能因材施教,教学进度快,教学互动少,课后无辅导,许多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由于跟不上课程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

(四)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问题较突出

由于连年大幅度扩招和民办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的限制,加上民办高校社会知名度低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入学时的高考分数普遍偏低,多数本专科生都是按最低分数线录取的,与公办二本院校录取分数线相比差距较大。有些三本民办院校还录取了大量的专科生,有些民办院校为了吸引生源,许多专业文理兼收,造成一个学校本专科生之间、一个专业文理科学生之间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甚至差距很大。这不仅给民办高校的教学组织造成了很大困难,也给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严重问题。民办高校学生高考成绩差、入学分数低的主要原因不是这些学生智商低,也不完全是文化基础差,而是这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或缺乏学习自信,学习不够刻苦努力,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比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够得当等,这些正是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加上部分学生认为民办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感到心理不平衡,滋生了“混日子”的思想,给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这些不良的学习风气很容易在校园里传播蔓延,造成大多学生随波逐流、不思进取,甚至影响到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

(五)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方式单一,考核不严格,淘汰率偏低

“严进宽出”是许多人对我国大学学籍管理制度的评价。尽管对这种说法还存在不少争议,但就目前我国多数民办高校的情况看,用“宽进宽出”评价学籍管理制度更为恰当。近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率达到70%以上,高考成绩很低也能入学,至少可以考入民办高校,学习成绩不好也能顺利毕业,所有高校的毕业率均在9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考核方式主要是终结性卷面考试,大多数学生很容易突击过关,这样的学籍管理制度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产生了“混文凭”的思想,是不良学风蔓延的主要原因。美国厚仁教育近日的《2015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显示,2014年共有8000名中国留学生被美国高校开除,其中80.55%因学术表现差或学术不诚实。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2009—2010)》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45%~65%的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只有57.3%[3]。而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认为,民办高校组织生源不容易,学生上学付出了高昂的学费,淘汰率高会影响学校声誉,既不利于学校招生,也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所以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和毕业生资格审查方面普遍较松。

三、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路径选择

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有其明显的特殊性。笔者结合影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建设路径和建设措施。

(一)持续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学风建设必须从教育和管理两方面入手,做到持续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才能取得实效。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优良学风的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加上社会环境和学生流动性的影响,学风教育必须坚持持续教育,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临时突击。持续教育就是从每一届学生的入学教育开始到毕业教育结束,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风教育。对于民办高校学生来说,要重点搞好人生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成才自信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学习纪律教育、诚信和感恩教育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和成才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做到遵守纪律、诚信考试、感恩社会。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多采取自我教育、典型示范、榜样激励的方法,切忌照本宣科、简单说教。建设优良学风,不仅需要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还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规范。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的现象,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风管理。特别是要严肃课堂学习纪律、自习纪律和考试纪律,严格作业完成情况考核、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毕业资格审核等工作,并通过长期坚持,用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倒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跟踪管理相结合

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就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职业生涯教育要突出一个“早”字,要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在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包括阶段性目标),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措施等。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目标的实现仅靠学生的自觉行动是不够的,特别需要学校及教师的督促和检查,需要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根据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和实施情况,定期不定期(每学期一至两次)地督促指导学生进行检查评估。通过检查评估既可以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规划方案,也可以用方案目标约束、规范、校正学生的行为,使其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4]。在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规划目标的实现要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操行评定、评优评先等相结合,并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施管,使所有学生都能按照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不断进步、成人成才。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仅停留在“生涯规划方案”上,有的只有规划没有管理或者重规划、轻管理,导致规划方案落空,失去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意义,也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教风引导与学习方法指导相结合

没有优良的教风,就没有优良的学风;没有教师“教”的积极性,就没有学生“学”的积极性。民办高校教风建设存在特殊困难,建设优良教风,强化教风对学风的引导显得特别重要。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教风建设的加强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要结合起来,重点是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一,要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自觉性。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还要解决民办院校教师数量少、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等实际困难,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增强民办院校教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教育引导大家克服自卑感、增强人民教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自信心。其二,要强化日常教学监控,对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到课率、听课率、课堂效果同时进行监控,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教学信息,并将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督促教师认真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互动和课堂管理,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还可发挥民办高校用人机制的灵活性,实行教师教学效果末位淘汰制、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制等,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三,要加强考试考核改革和学习辅导,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实行教考分离和过程化考核,强化作业布置、实践技能考核、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教学环节。每门课程都要制定作业布置和批改方案,既增加作业分量,又增强作业的综合性、创新性,通过强化以上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以赛促学与环境熏陶相结合

民办高校学生学习风气不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以赛促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和技能竞赛针对性强,联系实际问题,体验感十足,符合现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潜伏在比赛中的学习”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民办高校要发挥以赛促学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充分调动竞赛组织者与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各类学科知识与技能竞赛活动层次化、经常化、制度化、普及化,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加适合自己的竞赛,分享竞赛活动带来的成功体验,使你追我赶、比学赶超、团结合作、争创佳绩的学风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学风建设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影响、潜移默化、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在强化以赛促学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形式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崇尚知识、勤奋好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如举办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活动,组织优秀学生、优秀校友学习成才事迹报告会,加强学习型社团建设,开展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健康向上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等。使广大学生在优良的学风环境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克服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懒惰厌学等不良风气,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强化激励与严格考核相结合

民办高校学生高考分数低、学习基础差,自卑感强,学习成才的自信心不足。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特别需要强化正面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成才的信心。民办高校要适当增加学生评优评先的项目、层级和比例,如学习进步奖、单科优良成绩奖、特别技能奖、各类实践活动奖、各类文体活动奖等,使更多的学生能受到不同项目、不同级别的表彰和激励,获得进步与成功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与成才的自信心。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于学习态度不好、学习不努力、成绩后进的学生既要批评教育,更要鼓励帮助,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向先进看齐。在民办高校学风建设中强化激励必须与严格考核相结合,否则,优良学风不可能真正形成,教学质量也难以真正提高。要改变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学籍管理模式,严格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保持一定的淘汰率,使一些不努力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用严进严出的办法促进学风、考风好转。严格考核,保持一定的淘汰率,在短期内会对民办高校的招生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期看它有利于民办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声誉的提升,对于民办高校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提升软实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冯建业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奇.一流大学须有一流学风[N].光明日报,2014-01-01(5).

[2]李振跃.高等教育教风学风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6):201-202.

[3]秦春华.“宽进严出”的大学真的有吗[N].光明日报,2015-06-02(14).

[4]冯建业.简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全程化[J].许昌学院学报,2013(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