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管控体系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21 10:36:29

资金管控体系建设论文

一、资金管控体系建设的框架

根据研究院“十二五”财务管理专项规划,资金管控体系的建设目标定位于创新基础管理、强化集中管控、突出价值创造、推动管控转型,即“建设一个体系、推动两个转型、完善四个支撑”。具体指的是建成符合市场化转型要求的价值型集团化资金管控体系,推动资金管控领域和管控模式两个转型,完善人员、制度、工具及分析四个支撑。资金管控领域转型是指从传统的货币资金管控向营运资金管控转型,资金管控逐步扩大到应收款项、存货、拨入科研费等营运资金;资金管控模式转型是指从会计核算型管控向价值创造型管控转变,逐步实现满足资源配置、成本控制、价值创造等要求。在完善人员支撑方面,院本级及院属单位设置资金管理专岗,明确定义岗位负责资金增值筹划、筹融资管理和银行账户管理等事务的职责,同时组建以总会计师为核心的资金管控专业团队,从发展战略层面统筹资金管控、谋划产融结合;在完善制度支撑方面,制定并实施会计控制标准(ACS)体系,以流程为主线制定标准,以认证的方式强化管理,为防范各级次的资金管控风险和提升全院整体资金管控水平奠定制度基础;在完善工具支撑方面,以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内部金融平台和统一结算平台,清理银行账户,推行资金集中,实现网上报销系统与浪潮核算系统的集成,搭建银企直连和财企直连平台,实时全面掌握整个研究院的资金流量、存量及流速;在完善分析支撑方面,从2010年启动专题财务分析工作,将资金管控增值情况作为常规专题列入专题财务分析,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将优秀的资金管控专题分析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及时落实提出的相关工作建议。

二、资金管控体系建设的措施

1.统一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为解决院属单位短缺资金和余存资金在数量、期限等方面的匹配,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效益,保障发展战略的实现,研究院启动了资金集中管理,利用内部金融平台和统一结算平台加强了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资金整体管控。

(1)账户集中管理

账户集中是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和关键。为此,研究院结合院属单位资金结算、资金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建立了“统一在航天科技财务公司开立账户,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直接集中模式;另一方面运用商业银行资金结算“集团账户”等产品,与银行合作“设立集团账户,实时归集院属单位银行账户资金”的间接集中模式。通过ACS体系中对资金、账户、会计基础等的专项建设逐步加强资金账户的开设、变更、撤销管理,严格履行账户审批、备案程序,有效控制了资金账户数量。研究院通过统一结算平台办理对院属单位的拨款及其内部转账结算业务,提高了资金结算速度,节约了通过银行划转资金的财务费用,发挥了资金总体调配的作用。

(2)筹资集中管理

研究院对银行授信业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控制、限额核定、分级使用的原则,依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核定的整体额度及成员单位上报的需求对三级单位分配银行授信额度,原则上不允许任何单位以资产抵(质)押方式取得银行授信;院属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超过研究院批复的项目、授信额度的,须以正式文件形式报研究院,经财务部门审核并经研究院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为了进一步规范信用资源的管理,研究院对贷款担保的管理与监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贷款担保过程中的风险把握在可控范围。每年初对院属单位贷款担保实行限额核定,超范围或超额担保实行审批,任何单位不得为参股公司、系统外单位、个人及境外融资提供担保或变相担保;不得为集团公司内同级及以上单位提供贷款担保或变相担保;四级及以下单位不得对外提供担保或变相担保,确有需要的,需报研究院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院本级和院属单位对所属全资公司可实行全额担保;对控股公司应按股份比例承担担保,对符合研究院主要产业发展方向的控股公司,在其他股东提供有效反担保的情况下可实行全额担保,并报航天科技集团备案。为合理配置院本级及院属单位之间的资金,从整体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筹融资由外生性融资向内生性融资转变,研究院着手调整债务结构,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允许院本级、院属单位之间提供委托贷款业务;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及航天服务业项目不得使用军品专项资金办理委托贷款;任何单位对外提供委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当期流动资产总额的20%。委托贷款对象为院属预算内企事业单位及全资公司的,其利率可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适当下浮;委托贷款对象为控股公司的,利率不得下浮。

2.创新资金开源节流方式

(1)创新理财方法

利息收入是现阶段院属单位的主要资金增值手段。由于预算内企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受型号项目“专款专用”的限制,利息收入主要取决于银行存款结构的合理配置。从实践情况来看,合理控制开支结构也可促进资金增值。资金流转量高的上游单位借鉴家庭理财方法在货币资金增值筹划中创造性地试行“十二存单法”,形成了银行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动态调整的工作方针,为建立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部分单位根据自身业务特性,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在资金管理中采用会议费、差旅费集中结算模式,将分散的个体经济行为归集到财务部门统筹,在合理期限内延迟资金支付,保证了资金池的充足。

(2)创新融资手段

随着近年来资金需求保障压力的增大,研究院以控制融资风险为前提,依托航天科技财务公司积极创新融资手段,主要包括融资租赁、航天商票和应收账款保理。院属单位与航天科技财务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协议,分期支付设备租金,缓解了成员单位对于购买大型设备的资金压力。同时,由于目前在财务公司采用的融资租赁是固定利率,也使院属单位规避了利率波动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融资租赁实现了“融物且融资”。对于航天商票,其贴现方式为买方付息(由出票人承担贴现利息)。由于贴现利率远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等于是买方的院属单位用较低的贴现利率代替了较高的贷款利率;对于卖方院属单位来说,拿到买方支付的承兑汇票可在第一时间贴现获得货币资金,而不用承担贴现利息费用。目前,航天商业承兑汇票已成为院属单位间结算的重要方式。此外,研究院利用航天科技财务公司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清理了院属单位间的“三角债务”,缓解了资金趋紧的状况,加速了资金周转。

(3)创新开源方式

除航天运输系统、导弹武器系统型号拨款外,研究院深入研究财政支持政策,加强民品市场开发工作,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电动车高效动力及控制系统总成研发项目2012年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6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万源国际公司2015年获国家新兴产业计划1320万元资金支持。

3.以营运资金牵动经营全过程管控

自“十二五”以来,研究院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剧烈的不确定性已然成为一种确定性”。基于此,研究院对财务管理进行了重新定位,“财务=财富+业务”。财务工作的目标是增加财富,聚焦点是业务。在这种新思维、新定位的引导下,研究院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厘清了营运资金概念中“营运”与“资金”的关系“:营运”是因“,资金”是果,继而实现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从“资金”到“营运”。此外,研究院从作业、流程与营运资金的关系出发,梳理了财务周期与业务周期的关系:营运资金周转期=业务流程周期+应收款项周转期+预付账款周转期-应付款项周转期-预收账款周转期,力求实现财务周期与业务周期的匹配。综合上述两个视角的考虑,研究院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落脚在“营运”上,设计并运行业财融合机制,解决财务与业务“两张皮”问题,尤其是在ACS体系设计中注重流程控制,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突出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契合。为此,研究院于2012年组建了应收款项监督检查办公室,针对院属单位应收款项金额过大、账龄较长、责任人不清晰等问题,启动了3年(2012~2014年)清理74.91亿元应收款项的专项工作。截至2014年底,共计完成应收款项清理67.53亿元,完成率90.15%,有效缩减了应收款项规模。另外,基于财务周期与业务周期的关系,在不影响商业信誉的前提下,研究院充分利用客户和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条件,推行ABC分类管理,在合同签订时制定合理的收付款策略,尽量“早收晚付”,不断增加货币资金的停留时间。

4.量化资金绩效评价指标

为实现资金管理“有制度、有目标、有考核”的闭环管理,研究院将资金管理成效纳入院属单位绩效考核体系,本着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3E原则,健全资金管理效率效益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通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集中度、资产负债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也包括基于航天科研生产单位业务特点设计的资金管理效率、贷款贴息覆盖比率、存贷款比例等指标,为多级法人之间资金管理成效的定性、定量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撑。

三、资金管控体系建设的成效

通过3年多时间资金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院资金管控情况显著改善,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果。一是价值创造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强化账户集中管理和筹资集中管理,建立了集中、统一管控的“资金池”,辅以创新资金管控方法,资金管理效率效益显著改善,价值创造能力大幅提升。目前,研究院资金集中度控制在90%以上,在中央企业位居前列;资金管理效率保持在60%以上,较“十二五”初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累计实现理财收入55亿元,对同期利润总额的贡献达6%。二是资源配置能力显著优化。通过资金创新管理和推进业务与财务融合,建立了信息高度共享、业务与财务相互支撑、流程有序衔接的资金运作模式,资源配置能力大幅增强。自“十二五”以来,研究院累计完成44家法人单位的委托贷款250亿元,实现了内部资金的有效融通,推动了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2014年底金融负债较“十二五”初期降低6%,推动了整体债务结构的优化。三是预控风险能力显著改善。通过完善人员支撑和优化制度支撑,实现了科研生产中财务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契合,资金管控基础工作明显提升,预控风险能力大幅提高。此外,基于资金管控的资源配置优化,从整体层面降低了研究院的信贷风险。四是集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理念转型,实现了资金信息的集中反映、资金动态表的实时生成,集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实时监控院属单位商业银行账户和航天科技财务公司账户,全面控制整个研究院的资金流量、存量及流速,有效防止了资金的体外循环。

四、体系建设的未来设想

1.积极推进经营性筹资方式

今后,研究院应提高经营性筹融资的管理能力,加强民品应收账款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上、下游企业挤占资金;从生产链条上管理全院货币资金,站在全院的角度统筹管理现金流,将资金优化与成本优化相结合,结合项目间资金不均的现象,合理优化项目成本。针对院属单位各自的资金特点及结算方式,量身打造不同的筹资渠道,携手航天科技财务公司推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以较小的成本实现货款的延期支付。联合航天科技财务公司与院属单位客户沟通,为院属单位收到的承兑汇票办理贴现,降低院属单位的应收账款。同时推动航天科技财务公司加强商业承兑汇票的流通,拓展业务范围。资金富裕的单位通过合理使用票据实现资金价值的最大化,资金短缺的单位通过合理使用票据减少贷款占用时间,降低财务费用。进一步推动院属单位对航天科技财务公司金融产品的应用,如应收账款保理、卖方票据贴现、买方信贷等金融产品,解决自身“两金”(应收款项和存货)占用问题,改善供应链整体融资条件、降低融资成本、避免出现产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改良贷款结构

加强对国家、航天科技集团关于贷款贴息政策的研究和应用,最大限度争取贷款的财政贴息,降低全院整体融资成本。利用内部委托贷款的渠道合理优化贷款结构。目前财政部有多种贴息政策,特别是军贸贷款贴息,贴息率基本达到98%以上。结合军贸合同的签订执行情况,启动策划研究院整体利用军贸合同进行贷款贴息的方案,并在合同有效期内争取最大的贷款额度,对资金紧缺的军品单位进行贷款结构的优化。院属各单位策划本单位适用财政军转民贴息政策、航天科技集团贴息政策的贷款贴息工作。通过几年的治理实践,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不仅在制度建设、流程优化、多级法人统筹、量化考核等方面全面提升了资金管理能力,同时以这个关键财经事项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了资金自身特有的造血和流动功能,带动了应收款项、存货、投融资、信息化等衍生工作的重点推进,走出了一条管理提效率、管理增效益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期间,研究院将继续践行以资金管理支撑主业战略的转型思路,主动适应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深刻变迁,在携资本增值、助业务腾飞的过程中构建金融资本与经营资本并驾齐驱的资金管控新格局。

作者:方世力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