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民族社区建设探讨

时间:2022-09-27 02:43:21

“嵌入式”民族社区建设探讨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提升,城市民族工作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问题。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化层面进行思考,探究和剖析“嵌入式”民族社区,对城市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民族地区“嵌入式”社区建设现状,提出了在民族地区建立“嵌入式”社区的建设策略,希望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嵌入式;民族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路径

“嵌入式”民族社区最早出现在2014年的国家会议上,是强化民族交流,促进相互交融的有效手段,这表明中央民族工作发生了转变,工作重心进行了调整,民族关系建设更加强调社会建设,并试图借助社区民族关系的整合促进整个民族关系建设。打造“嵌入式”民族社区,强化交流协作已成为当下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民族团结、构建融洽的民族关系的有效手段。

一、藏族地区当前情况概述

藏族与其它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国这个丰富多样的国家,主要是青藏高原原住民,具体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以及甘肃等地区。藏族拥有漫长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藏族人口数量达到628.2万,在我国,藏族是第八大民族。藏族文学种类多样、艺术丰富绚烂,具有浓厚、深远的酒文化与茶文化,以家庭手工业为主,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其在生产活动中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农业。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实现文化大繁荣,达到长治久安,应面向民族地区开展“嵌入式”社区建设,构建“嵌入式”民族社区,并对民族地区进行有效治理。

二、“嵌入式”民族社区简介

1、本质属性

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使得单位制社区慢慢瓦解,开始出现城镇社区。虽然,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精神可增强人们的进取心、提升积极性,但增加了冷漠,削弱了人情味,人际关系愈发复杂,使学术研究人员开始将目光转向共同体社区。随着研究层面的拓展,党和国家愈发重视社区发展建设,并明确提出将城乡社区打造成统一协调、文明友爱的社会共同体。

2、基本属性

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富余劳动力也开始涌向城市,这是全面实现现代化以及工业化的根本。与农村相比,城市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城镇化进程促使城市整体人口民族构成发生改变,同时,居住格局形态以及民族空间分布均发生了改变,单一与多民族社区应运而生。若多民族社区逐步增加,表明城市杂居程度不断提升;若单一民族社区慢慢增多,则代表城市民族隔离性提高。社区内部民族空间分布转换进程彰显着城市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社区内部民族的人际关系,或者代表精神关系的迁移。

三、当前建设现状

因生活习惯、逻辑思维等的制约,同一社区内的居民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摩擦。与此同时,差异将会引起纠纷。在构建“嵌入式”社区时,涌现出了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探索和思考。

1、服务管理机构面临的问题

政府财政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资金筹集途径单一,无法保障建设经费,而经费是落实社区管理工作、组织践行服务活动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政府主导机构过度干扰社区建设,制约管理服务,资金方面对财政拨款较为依赖,投入具有一元性,且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经费保障不足,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另外,基层社区因长时间、片面依赖政府,致使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无法整合社区内所有资源,更不能达成社会化运作模式。依据社会机构设置发现,社区实际上是一种自治组织,其成员主要为基层民众,不存在固定编制,相关工作人员非常短缺。服务管理工作充满行政化色彩,群众参与性低下。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对象,但现阶段,社区仍然采用街居制这一陈旧的管理模式,在此种模式中,赋予社区居委会某些行政色彩,担负政府职能,无法进行社区服务,也不能践行社区管理。很长一段时间内,民族居民的地位均较为被动,自主参与意识不足,即便投身到社区公共事务工作中,也主要是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很少涉及社区权利内容,这一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对社区的整体认识,不重视社区发展。

2、社区民族居民引发的问题

民族人员并不太认可民族社区,相关融入度并不理想。将民族人员和城市人员对比发现,因原聚居地发展水平不高,生产力低下,法制观念薄弱,教育程度有限,致使城市居民不尊重少数民族,在日常交往互动中发生冲突摩擦,甚至将个人问题转换到民族层面上,提升了民族差别意识,进而在和其余民族交往之间形成了隔阂,少数民族人员即便涌向城市,但也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生存发展空间固定,社会资源短缺。少数民族人员涌向城市,一般是为谋求更好的生活。在对社区少数民族调查发现,少数民族人员遭受着社会资源贫瘠、职业技术水平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内部的民族居民一般从事餐饮服务、零售等,与民族特色存在关联的工作,具有可替代性,技术要求也不高。因个别人员缺乏市场意识,在现代化管理中表现出不适应性,时常出现强行买卖、违规经营、不服从执法监督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管理。另外,媒体消极渲染,舆论导向缺少公正性。现阶段,电视、微信等大众媒体中与外来民族人员相关的内容带有一定的消极性,通过长期渲染,降低了他们在城市居民头脑中的形象,干扰了其城市生活。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少数民族居民对媒体怀有一定的希望,渴望媒体可辩证、客观看待他们,在批评特殊人员时,还应科学宣传正面新闻。

四、具体的建设策略

社区是联系城市行政管理工作和社会自我管理活动的纽带。“嵌入式”民族社区不仅是一种目标清晰、方向明确的变迁,还是全面化的系统工程,是团结少数民族群众、保障群众利益的根本途径。因此,针对当前的建设现状,提出下述几点建设策略。

1、完善体系,增强服务管理能力

(1)革新社会治理观念,完善体系。群众的实际诉求,有效协调民族关系,优化社会行为,缓和民族矛盾,合理应对民族问题,创建融洽、自由的保障环境。不断改进基层民主体系构建工作,提升参与度,重视公众监督,实施政务公开。开辟更加广阔的公民参与地带,创新参与方式,着重培养归属意识,增强参与意识,编制具体、成熟的公共参与流程,以此来保障社区各民族群众参与的规范化和全面化。(2)优化公共服务体系,重视体系建设,不断拉近各民族地区内部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正确看待民族差异问题,削弱民族色彩。构建社区运作体系,从上至下,在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全面利用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2、改进民生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提升民生服务水平,获取民族认同。借助社区基础资源,构建服务站。同时,以此为主阵地,有效调动辖区范围内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引导辖区范围内不同性质的企业充分发挥专长,合理设定服务内容,打造集文化、娱乐以及生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网点,面向广大群众提供生活服务与工作指导。采用引导扶持,强化民族融合。除了引导各民族劳动力快速融入城市产业,提升区域经济,优化布局外,还应大力创新,促进民族互信。

3、加大投入,强化服务管理队伍

持续开展街道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强化社区服务队伍,给予强大、有力的财政支撑,完善服务管理队伍,保证每一项工作均有人负责,有效落实各民族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另外,在社区组织建设环节,还应充分利用各民族代表人士,发挥榜样作用。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转移到城市后,一般会形成松散但不容小觑的社会联系,其中部分核心人物发挥着联络作用。如果社区管理服务能够吸引这些人员,使其融入到组织队伍中,将促进自我管理,由他们出面负责调解内部纠纷,缓和内部矛盾,将会获得显著成效。

4、开辟新道路,实施融合发展

重新设立文化理念,提倡融合共生。一般情形中,社区文化是调整社区关系网络、缓和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嵌入式”民族社区属于多民族聚集体,自身结构的完善离不开文化建设。社区应面向各民族居民构建友爱、融洽的文化氛围,借助核心价值体系带动民族文化交融,让社区居民逐渐形成融合共生的现代化价值理念。不断增加内容的多样性,扩大服务空间,强化服务内涵,构建良性循环。

5、合理引导,打造民族团结格局

利用社区资源自身的优势,围绕爱国主义,大力宣传中国梦,积极弘扬大发展理念。面向学校以及单位等进行系统化的民族团结教育,大面积推广,深入践行民族政策,提升民族平等意识,扩大群众包容度,指引社区群众科学认识、有效调节民族关系,主张和睦相处,提倡共同进步,将民族发展重视度和中国梦的实现组建成统一整体外,还应重视流入地和流出地这两方面的对接,双方都应大力宣传国家制定的人口流动方针政策,引导各民族群众形成市场意识,确保思想观念满足时展标准。另外,应大面积推广社区民族工作,借助榜样人物宣传,强化行政力量,拉近政府机构和民众的距离,促进社区民族工作的深入发展,奠定扎实的舆论基础。

五、结语

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这一特点,当前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历史表明,城镇化进程不能将城镇社区打造成单一民族社区。若不考虑现实情况和历史发展,硬性切割、盲目划分城市居住空间,将引发各民族内部居住空间分异问题,进而制约城市交往,影响交流互动,最终损坏整个民族关系。针对民族地区构建“嵌入式”民族社区,有利于独特民族社区的构建。因此,为实现该目标,应协调整合民族地区内部多种关系,保证区域内部关系融洽、和谐。

作者:胡洁 单位:西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6(1).

[2]李京桦: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多重身份考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9).

[3]王巧玲:关于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5(3).

[4]郝备:推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思考———以哈密地区为例[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4(3).

[5]马忠才:民族分层何以影响民族关系--转型期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