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论文

时间:2022-06-10 04:49:4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论文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初衷

1.改善之前农民群众不合理的用地模式,实现集约用地。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可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空闲、低效用地,促进农民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用地节约、布局优化和要素集约,为农村和城市建设腾出空间,破解土地资源瓶颈。

2.提升农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施惠于民。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梦想和新期待。近年来,全省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目的就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

3.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

山东省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这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前和建成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政策的执行走样变形。在国家严格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和用途管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可乘之机,让地方政府成为政策的实际受益者。(1)突破原则要求,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许多地方违背国土相关机构在“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中的要求原则,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2)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大肆圈占农村集体土地。大量农村建设用地被节省下来,可以拍租、流转或是招商,某些政府采用较低的价格或补偿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再用较高的价格卖给开发商,由此赚取高达十几倍的差价。(3)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片面理解为建设用地结构调整,热衷于整治区位条件较好、增值潜力较大的村庄,而不愿整治废弃多年的“空心村”,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2.违背农民意愿,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在新型社区推进过程中,农民被上楼的现象突出。一些地区在农民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就让农民签字,甚至于只有在签字的时候,农民才能看到拆迁合同。房屋的建设质量和标准农民也不知情,直到接到搬迁通知,见到房子后才知道,这必然会出现农民不满意、不愿意搬迁的情况,因“被上楼”而引发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许多地方政府还随意制定补偿方式与标准,不是通过宅基地换房,而只是依据房屋建筑面积换房,最后农民还得自掏腰包买下多余面积。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给农民居住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却改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习惯,产生大量“三无”(种地无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农民,在不能靠自己自足的种蔬菜和家禽养殖以补贴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水、电、暖、气等各种生活费用开支却又明显增加,这给搬入新型社区的农民生活带来很大的负担。

3.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公共服务不配套。目前省内很多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缺乏全局性和统一性,居住功能、保障功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发挥不理想。一些地方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重当前建设轻长远打算,重形象改变轻产业发展,只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变,忽视了与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空间狭小。有的地方将独具历史文脉、特色景观的镇村撤并,在建筑风格上造成千村一面,没有彰显地域特色,在文化发展和特色产业上失去了支点。同时,很多新型农村社区的系统规划和配套建设还未和城市进行对接,很多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以行政村为单元,社区公共服务没有及时配套,农民还不能充分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4.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存在“合居分治”的矛盾。新型社区是通过“合村并居”的方式进行建设的,这往往存在着村委会与社区管委会关系模糊问题。省内大多数合村并居的社区基本上坚持五个不变,即土地承包关系、租赁合同不变;村民按规定应享受宅基地安排的条件、标准不变;原行政村退休村干部享受的生活补贴标准、资金来源不变;原行政村的经济收益分配和集体资产管理还在原村委,债权债务权属关系不变。这样就形成社区管理与村(居)委会管理并存的二元管理体制,村委会与社区管委会的关系模糊,社区管理职责不明确。同时,社区内部原行政村之间存在利益竞争。农村社区的每个村子都有独立的村委会,而在短期内形成的社区管委会不能照顾原各村的村委成员的利益,使得社区管委会组织和管理方面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因而不能很好的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

三、对科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是以城镇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让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改善农村治理水平。针对山东省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对进一步做好新型社区建设作出如下思考:

1.作好科学的统筹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规划要融入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总体布局中,与各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及旧村改造等结合起来,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的有效衔接。

2.充分听取民意,尊重农民意愿。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决策者在作出决定前不仅应该问清楚农民是否愿意上楼,还要告诉他们上楼又那些好处,听取农民关于自己上楼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并保障农民在沟通协商中的话语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拆迁程序要透明,不能用强制暴力手段,同时楼房所得的增值收益必须返还农村。

3.建立并完善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一是探索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的多种补偿方式。有学者针对我国一次性货币补偿的缺点,提出了分期补偿、土地使用权入股安置、留地安置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安置。二是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重点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四种保障:根据维持农民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当地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地方和乡镇集体的财政承受能力相结合来实现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借鉴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为失地农民设立养老保险账户,提供养老保障;动员政府部门、企业及其它社会力量,为失地农民提供医疗保障;三是强化对于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来带动农民,为就业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保障。

4.规范与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组织。一是规范定位社区居委会职能。在政府主导型的农村社区发展中,需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达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居委会成员由社区居民直接选举产生,这是保证居委会自治性的关键。二是规范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充分调动居民、社会组织、物业管理机构等多方力量,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不断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作者:何洋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