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08 09:55:55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论文

一、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在河南省已出现多种建设模式,即:城镇开发改造模式、郊区联村集聚模式、多村整合联建模式、园区带动模式、强村兼并模式、村企共建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适合于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农村社区是根本不同于传统自然村落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体现了新的社会发展理念。新型农村社区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农村,而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其特点是统一规划设计新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提供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形式,可以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居住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推进县域镇村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但从长远发展看,“合村并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村镇规划、土地管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各个方面,直接牵涉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对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构成多方面的重大影响。河南省各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效,创造了很多的发展模式,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主要有。

1.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定位和重要性认识模糊

很多村民包括一些领导,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两个概念认识不清,认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头换面,是一种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外在形式。新型农村社区的性质是“城市”不是“农村”,其建设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居住方式变化的背后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本意义是推动传统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2.规划制定不够科学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尚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农村社区设施也未列入社会公共设施配套规划。虽然很多示范社区都制定了规划,但普遍存在规划不到位的情况,如一些规划不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实际与特色,千篇一律,“模式化”特征明显;一些规划缺乏前瞻性,规划内容存在重住宅建设、轻配套设施,重社区建设、轻产业发展的倾向。

3.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河南农村新型社区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需要进一步向农村社区辐射和延伸。多数社区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性、邻里性和救助性的服务上,服务规模小且分散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缺少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多方面诉求的服务,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乡村管理服务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

4.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于城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社区的日常办公设施、文体设施、配套生活、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河南很多地区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都是由政府出资和村集体及居民自筹相结合。但是,一方面政府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由于收入不足而无法顺利展开社区建设,即便勉强建设好了,也缺乏后续资金和经营管理费用,导致公共设施不足,日常管理和服务难以有效开展。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经济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资金投入机制未能实现多元化。

5.新型社区组织管理不完善

新型社区建设新的特点之一,就是社区居民的成份复杂化、就业多样化、居住集中化,这就要求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的社会化管理,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建设,解决农民上楼后的生计问题。因为农民集中居住后,面临着生活成本增加和传统收入减少的双重经济压力,一方面与分散居住比,水费燃料费支出有一定的增长,还增加了物业管理等新费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半径的扩大,以前种经济作物可能改种粮食作物,饲养家畜家禽的条件也不具备。社区的农村居民包括一些村干部思想观念还没有实现转变,农村社区中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和指导服务更为缺乏。因此,如何去进行管理、如何将城市社区已有的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用于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挑战。

6.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项目支撑,大多数农民仍然选择外出打工等

目前河南各地正在启动和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通常是产业支撑比较好的地方,这在试点阶段,“人往哪里去”的矛盾不太突出,若是在普遍开展阶段,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持,就业问题就比较严峻。据调查,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和最便捷的方式。

二、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路与对策

1.转变干群思想观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是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同时也是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新型农村社区放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大视野中,跳出农村来认识农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必须由政府牵头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其次,要强化民心认同。要善于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方法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生活习惯,激发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赢得广泛的民心支持。

2.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一是科学进行村镇规划。要根据城镇化的要求,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区位地理环境,按照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社会环境和居民的需求,合理规划社区建设规模,找准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社区的发展模式;二是要统筹考虑产业规划。产业的发展可以给农民的社区新生活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又可以为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继而促进产业的发展提供大好机遇。因此在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产业规划,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产业发展,解决社区居民就业和身份转换问题,实现农民增收。

3.建立多元投资模式和良性融资渠道,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益

河南省初步提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五通六有两集中”标准:“五通”,即通四级公路、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宽带;“六有”,即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连锁超市、文化活动室、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5000人以上的配建小学);“两集中”,即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得像城镇一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从哪里来?舞钢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资金筹措主要有: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09年以来,舞钢市财政投入1.3亿元对中心镇、中心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奖补;各乡镇财政也积极筹措资金5000余万元用于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对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整村搬迁,复耕完成土地挂钩指标及年度目标任务的乡镇,市财政给予每个项目10万元奖励。二是加大商业运作力度。采用BT、BOT等不同形式的商业运作模式,筹措资金1.1亿元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构建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城乡建设投资公司平台,以各乡镇为主广泛进行社会融资,目前已融资1.5亿元。土地是财富之基、发展之本。产业发展需要土地,社区建设需要土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要通过集聚整合效应腾出工业的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调查表明,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可以节约农村居民点占地1/3丘陵地区,一般可以节约农村住宅占地1/2。按照舞钢市的试验结果,户均住宅由原来平均半亩以上,到现在的户均0.23亩,可以节约大约一半用地。舞钢市张庄社区规划占地510亩,项目完成后村庄占地由原来的1100亩缩减到510亩,腾出土地590亩。众品集团在长葛市进行了三个自然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平均每个村能够腾出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400亩。

4.加强社区配套建设,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社区硬件建设,从公共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加强对各种配套建设的投入,全面建设道路、水、电、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解决好群众用水、用电及用气等问题,高标准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推进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另一方面,创新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制度措施。此外,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落实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及救济制度,努力解决社区居民的医疗、养老、教育及就业问题,保障农民不因住进楼房因生活费用增加而致贫。

5.健全保障机制,实现健康发展

一是健全各项配套政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涉及农村土地流转、项目整合和金融互助,所以要健全土地调整置换及金融互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保障农村社区顺利建设与发展。二是健全多渠道各种要素投入机制,实现政府、社会、企业及个人投资等多个资金来源的整合,促进城镇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转移,推动农业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三是健全组织保障。农村社区管理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要真正体现社区自治,做到依法管理,推动社区管理健康发展,就要改进和提高基层组织建设。

6.强化产业支撑,解决民生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大力培育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让广大农民在社区住得近、住得起、奔小康、能致富。各地要勇于和善于面向城镇市场需要发展产业,坚持集约发展、规模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规模的壮大和延伸产业链条。

作者:杨卫军工作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