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地方经济区中的高校建设论文

时间:2022-09-09 04:32:42

创新型地方经济区中的高校建设论文

一、高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高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共识。高校集聚了专家学者、先进科技等各类资源,是科技传播、科技进步的重要基地,也是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2.高校是研发社会高新技术的主力

高校汇聚着社会中各类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人类、时代问题的思索和探讨引领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在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国家政策、文化氛围等各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对技术的创新和研发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高校成为了社会研发高新技术的主力。

3.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高校作为人才教育基地,为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劳动力,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思想道德价值观、社会技能的主要途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4.高校可参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校的建立,促进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地方就业,高校学生的消费也相应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大量高级人才的集聚,也为地方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从智力、技术方面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1.注重形式,忽视内涵,管理观念陈旧

我国部分高校的管理模式仍局限于集权式的管理。只重视形象面子工程,铺张浪费、不求实际,缺少相应的管理人才。个人集权式的管理,使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等指导思想没有有效落实贯彻,个人臆断、不科学的决策,阻碍了学校的正常建设,也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对于学校的专业内容设置,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学校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一味效仿他人特色,反而使自身毫无特色可言,高校的文化建设丧失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学术自由的大学风气日益被行政化取代,应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资力量建设却被忽视。同时,因学校建设、理念、改革等方面的落后,阻碍了老师和学生自身想法的实现,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和学习氛围淡薄。

2.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高

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是影响社会经济的主要因素。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各高校得到发展、扩建,但大多数高校只重视生源的扩大,而忽视了提高相应的教育质量。比如,学校不断扩招,而教师队伍的扩容步伐却停滞不前,很多学校师生比例非常不协调;基础教学设施得不到改善,或相当缺乏或相对陈旧落后,学生享受不到人均的教学资源,几百名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几十人共同使用一台实验仪器的学校不在少数。另一方面,许多老师并没有以身作则,“亲其师,信其道”“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学习风气逐渐式微。更多的是,大学教师由于工资较低,而忙于教学外的创收,从而忽略了自身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本职工作。这样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相反,在人师的实际行动、社会现实压力和拜金主义的压制下,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把经济利益看得越来越重要,浮夸轻浮、肆意攀比、随意挥霍的作风日益弥漫。可以想见,这样的病态血液输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出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不计成本地铺张浪费,只为形象工程;不讲究质量品质,一味追求数量、规模;肆意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这样的状况,如何能让高等教育充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不能不发人深省。

3.对学生管理的问题

在我国法律中,涉及到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主要有两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所学校大多根据以上两部规章进行自制。然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规定虽然条目众多、形形色色,但大多还是过于笼统抽象或过于苛刻严厉。有些学校为了严肃考风,动辄就将作弊违规者开除或勒令退学,这种处罚本身就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学生被退学从某种意义上无异于毁其前途于一旦,这显然违反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创新型地方经济区高校建设和发展策略

1.地方与高校相互协作,实现共赢

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高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地方又可向高校提供财力、人力和物力支持,二者互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共赢。高校要向地方输送高质量的人才,需要牢牢把握绿色、创新、科技三个理念。旨在培养有公共道德和社会意识的绿色人才,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积极向上的人才,能顺应潮流掌握科技和研发新科技的新型人才。但要想达成这样的预期,必须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同时力求营造教学、研究、学习自由的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百家争鸣”的学术圣地。另外,加强学术研究和高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建设创新型经济区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需要,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只有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将创新和科学联系,才能源源不断向地方经济区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保障创新型地方经济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学术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团队

良好的学术基础是立校之本,加强科研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要形成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同步发展,使双方达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融合,使双方相互推进、共同发展,保障教学水平、质量的与时俱进。所以建立创新团队是必不可少的,而团队成员的组成应该趋向多元化的发展,尽力引进一些知名的有实力的学者加入,保证团队的开放性。另外应建立公开公正的考核机制,使团队成员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水平,形成良性竞争,将充足的空间给予优秀的人才,提高团队活力,增强团队的综合竞争实力。

3.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绿色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打破腐朽陈旧的管理机制,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绩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最终实现绿色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仍要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为基础,使学校管理机制健康、科学、规范地运行。同时,坚持改革、坚持创新,敢于打破旧的陈规陋习,推进大学绿色机制的改革。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的战略,创新大学的建设需要具备创新品质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不再是局限于技术教育,而是人文教育。所以创新大学教育的中心应以培养独特、和谐、有个性的人才为主,而不是所谓的专家。

4.全面发展,培养学校特色

为了把校园文化建设得多姿多彩,应该结合实际,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自身特色,不断探索、开拓新的学科,完善健全学科体系,同时注意避免多度强度学科多样化,弱化了特色学科的优势,总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较为稳定、科学的发展方式、先进的管理和办学理念、领先的科研力量、雄厚的教师资源、完善的社会服务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标准,办学特色的成功是被社会认可的必要条件,可表现为高校的名气和名声。可以说特色就是发展的力量源泉。所以,高校不但应把建立自身特色作为发展战略,更要作为办学之本。学科作为大学的基础和基本要素,几乎决定了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它是高校被社会认可的一个支撑点。多学科性是高校发展必由之路,它不仅可以拓展高校办学的领域,也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是生源和人才的市场上尤为突出。多学科还可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借鉴,从而启发思维的创新;可加强跨学科间的合作而提高创新能力;可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不同领域的认知能力;扩展了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最终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与社会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校,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

四、结语

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战略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向社会、国家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人才,研发、创新高科技的重任。当今世界格局不断变革、发展,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主角,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前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的高校文化,更是首当其冲,可以说高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所以在新时期,既是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迎接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这一特殊使命下,必须坚持贯彻落实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品质,把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落到实处。

作者:张鹤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