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服务型高校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07 03:27:54

教学服务型高校建设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育人体系的构建中育人资源的构成要素,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荣誉资源等,无论哪一部分缺失或不足,都会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由此可见,育人资源的每项要素都是维持和发展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资源的有效供给是教学服务型高校建设的基础。但是当前育人资源供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教学服务型高校的建设。因此,从发展性认真分析高校教学服务的内涵及其功能,有效供给和利用育人资源,着力推进教学服务型高校建设更显重要和紧迫。

二、教学服务型高校建设中育人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质量和效益是必然关注的两个方面。而且,高等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追求在有限投资的基础上实现效益与质量的最优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纵观当前高校育人资源供给状况和效果,主要在育人资源供给的方式、手段、结构、重点、规模及其相互集聚效应最大化方面存在若干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奖励资源不均衡

一些专心于教学的教师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不同奖励机制模式都将奖励资源涌向于科研。这种倾向突出表现在作为高校奖励制度核心的职称评定上。在职称评定的实际操作中,大多数高校都要求一定量的、一定级别的论文与著作,参与或主持一定级别的课题研究。而教学方面的要求则相当宽泛,多是达到一定的课时即可,至多要求获得过某个级别的教学奖。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能力的奖励具有设奖主体多元、奖励对象灵活、奖励力度大等特点,这些优势得到了广大高校教师的青睐。调查显示,80%的科研人员有申报社会力量设奖的意愿。奖项声誉、社会影响力与奖后效应给科研获奖者带来的不仅是自身的社会知名度,而且还能给学校带来巨大声望和荣誉[1]。因此,在国内外,科研工作已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评价体系的排序中“学术声誉”大约占总分的25%,并且“学术声誉”已经是对此类大学进行评价的最重要指标。受国外高校评价体系的影响,中国的高校评价对科研也非常重视。在中国大学评价体系中,与学术相关的指标竟然占到57%(学术声誉15%,学术资源20%,学术成果22%)[2]。

(二)教学资源供给匮乏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教师数量增长率小于教育规模的增长率,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675人,其中,本科学校13999人,高职(专科)学校5858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5.44万人,比上年增加4.96万人;专任教师144.03万人,比上年增加4.7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2∶1。并且,高校教师所带学生数量的比例呈现金字塔式结构,职称越高的教师所授人数越少。据统计,目前高级职称的教授所带学生是1.8人,而讲师所带学生人数是8.2人[3]。目前我国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使得以培养人才为大学重要使命的教学功能却被边缘化。高校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副教授、讲师和助教来承担,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授闲置现象明显。一些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等优秀的人力资源大多忙于科研与丰富的学术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对象的本科生直接与一流教授交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将一流教授与本科生的联系纽带切断,既是对高校人才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及其对社会的服务。

(三)物力资源利用率低,内涵性浪费

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启动与实施,国家对高校的资金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目前,高校拥有的40万元及以上(以下简称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逐年增加,其功能不断扩展,档次也不断提升。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1995—2009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158亿元增长到1360亿元,增长了近8倍,设备数量增长了3倍。这些数据表明,目前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贵重仪器和设备。但是,学校在科研仪器设备配置的过程中缺乏整体观念,实验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一边在不断购买,另一边却有不少稀缺设备资源处在低效使用或闲置状态。据教育部的统计,全国高校仪器设备中20%处于完全闲置状态;我国170所高校拥有的23种贵重精密分析仪器,价值高达25亿元人民币,但其中约40%的仪器设备年使用时间达不到500小时,这些直接削弱了教育投资的效益[4]。从学校整体的建设层面看,高校的各个学院所开设的实验项目界限分明,学院之间的仪器设备不能有机地相互使用,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从学院的角度看,目前高校在资金配置方面,对于院系来说大多数都是“专款专用”,各专业在仪器的配置与购买上,一味求“小而全”、“超前”、“高标准”,没有科学合理的充分论证设备的使用效益。并且出现了学院之间争经费、争设备的现象,导致存在重复购置和资产闲置情况,造成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

三、高校育人资源有效供给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远的过程,因此,必须推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阶段性计划。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教育发展水平、社会对大学人才的偏好需求,大学优质资源的建设与提供能力需要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与任务与之相适应。为此,高校应研究制定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供给的发展规划,并且逐年推出年度发展计划,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明确全校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阶段、进度及其目标。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应确立建设的重点领域和群体。确立教学资源支持的重点领域和群体。一方面,应该优先发展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提供合理的教学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实力不足的学科领域。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有特殊需要的学科和学院,使得学校从整体上能够协调发展。

(二)建立和健全学生需求表达机制

随着教学服务型高校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生不仅仅是作为教学中的被管理者,更是教育资源直接的消费者,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而深刻的感触。目前学生在需求表达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即:一方面学生的表达渠道狭窄不畅,学生缺少表达自身利益的途径。学生的呼声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久而久之使学生淡化了对需求的诉求意识,削减了学生需求表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需求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并且在听取学生需求方面所做的努力不够,没有根据学生的意愿特点建立多元化表达机制和渠道。因此,建立健全学生需求表达机制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学校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大学生主体特征差异性形成的感知力和承受力不相同,学校要尽可能的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采用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二,建立满足学生自己呼声的社团组织。社团组织是学生自己的智慧团,通过社团组织,学生能够自下而上地向学校提出自身的需求,并引起学校的关注。其三,建设供学生自由表达需求的网络平台和公共信箱。比起传统表达需求的方式,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具有公开、快捷的优点,通过网络平台和公共信箱学校可以及时获取学生的意愿表达。其四,建立及时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对于学生的需求,学校应给予重视,快速的做出反馈。不仅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需求表达,体会到自身价值,认识到自身与学校的统一,促进服务型高校育人资源走向完善。

(三)完善育人资源有效供给的评价机制

高校育人资源评价机制是资源有效供给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这一机制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育人资源供给的评价对育人资源供给情况起到监督、引导、促进的作用。首先,评价机制的监督作用体现在对育人资源供给情况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对供给过程进行监测,为高校制定育人资源供给方案以及改进高校育人资源的供给效率提供第一手参考材料和依据。其次,评价机制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这一评价过程本质上是引导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引导高校广大师生与管理者积极参与育人资源供给评价,使得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供给方式不断改进;再者,评价机制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供给资源的评价是对高校在育人资源供给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对不利于资源有效供给的决策予以改进。高校育人资源有效供给评价机制的内容包括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监督体系三个方面。其一,必须具备评价方法科学性,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是评价机制得以完备的基础,要求评价方法不仅具有现实性,更要适应社会发展而具有可发展性;其二,制定公正、公平、合理的评价程序是评价机制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监督体系的建立是评价机制得以高效实现的关键,而监督体系的完备不紧需要内部的相互监督更有赖于外部的监督。

(四)建立教学育人奖励与支持激励制度

教学育人奖励与支持激励制度的建立是提高教学服务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它以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种方式不仅增强了教学服务工作的效率,而且强化了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学服务型高校的质量,促进学生高素质的培养,增强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一,教学育人奖励应少而精,尽量减少颁奖数目。绝大多数教学成果的价值应由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教学专家在民主公开的氛围下去自主评价和承认。其二,教学育人的评价不仅体现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而且要体现高校外部对教学育人成果的评价。这种评价在高校内部与高校之间表现为教师对彼此贡献的相互承认,在外部表现为社会对教师教学育人贡献的普遍认可。社会认可具体体现在各种形式的教学育人奖励,包括物质性奖励与精神性或荣誉性奖励。

作者:王利清工作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