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建设与发展规划3篇

时间:2022-04-10 11:16:41

高校教学建设与发展规划3篇

第一篇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素质之间的矛盾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来说有了一个科学、系统的发展,但与此而来是从事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欠缺。一方面是专业教师匮乏,有的高校还存在“一师多用”的现象,很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在承担其他学科教育的同时“兼任”行政管理教学,这使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本身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创造参与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的条件较少,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专业教师缺少参考、改进和与同行切磋的机会,其专业能力总是停留于某一水平无法实现提升与跨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关系使其教学实践水平也在低层次徘徊不前。

2.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有待创新和提高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已经是教育改革形势下的老生常谈,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仍无可避免的存在着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要么就是教师抱守“传统”不放,依旧延用重复单一、单调乏味的“说教法”、“讲解法”,强调专业理论学习,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要么就是有的教师将创新简单的理解为一味摒弃和颠覆传统教法,在教学方法上忽略教学实际,过于追求“新、奇、特”,与行政管理专业的严肃性相背离。

3.专业教学实践平台缺少有效建设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很多学生专业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岗位从事行政管理以相关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很多高校显然并不重视实践平台的有效构建,而是将更多人力、物力、财务投入到理论教学中去。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自己专门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有的学校虽然进行了投入却不重视科学规划,使得管理混乱,实际效益无法突显。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无所用,无法被社会接纳和认可。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建设和规划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而判定人才质量的标准就是社会需求,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及教学建设与规划的重点都应围绕社会需求全面展开。

1.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力量决定着教学质量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之间存在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专业教师之间的人才竞争。而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与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必须要秉承“面向社会、突出特色”的教育原则,加强与兄弟院校和社会的联系,通过优劣互补、资源共享的方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配置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要为专业骨干教师创造到相关单位进行“挂职学习”的条件,提供更多参与行政管理具体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聘请具有成功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政府人员、企业负责人等来担任行政管理的“兼职”教师,作为专业师资力量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2.加强教法改革建设

教学方法的创新建设就是要让学生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工具,完成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既要避免“墨守成规”又要杜绝“急功近利”。要综合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点,通过传统与创新方法的有机结合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法学导论就可以采取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现场参观“三者合一”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案例教学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对具体的一些行政管理案例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学会站在行政管理的专业角度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运用中还要注意:一是案例选择应切合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应选择教师对其有着独到见解和深刻认识的案例,以此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三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动态新课堂。

3.加强实践场地建设

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无法与工作需要相适应,整体素质与能力有着一个下滑趋向。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条件与机会,因此,加强实践场地建设势在必行。一是要重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各项投入,对已建实验室的高校要提高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效益;二是要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通过创办工厂的方法为实践教学提供场所,没有条件的院校要通过院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来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加强与相关单位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置身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从工作人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真正实现行政管理学习的“知行合一”。从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中可以看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想获得长久发展仍需经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输出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只有立足现实,认清形势、查找不足、强化措施,重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建设与科学规划,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本文作者:林靖工作单位:高要市广播电视大学

第二篇

一、“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现状

我国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各院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充分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探索出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据初步调研,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是在原来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传统四年制本科教育的缩减版本,这样就使得高职的学生有学非所用的感觉。“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要掌握汽车构造、汽车使用与技术管理及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汽车诊断维修技术、现代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汽车贸易商务活动、汽车服务信息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汽车维修保养、故障诊断、节能环保、汽车运输组织、开展经营活动、合理组织生产作业、汽车保险与理赔等的基本能力。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汽车驾驶、汽车拆装、汽车服务、汽车检测维修、毕业实习等。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为“2+1”培养模式,一年的实践教学占据了整个培养过程的三分之一。仅依靠校内有限的实习设备与场所来完成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且有些高校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学校的教学设备因为资金短缺往往跟不上社会科学进步的发展。为针对“突出高职特色,实践和完善业已开始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实践教学建设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构建以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素质教育为基础,一岗多能和多岗适应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是实践教学建设的目标。

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构想

“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业主要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行业整合、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零部件发展、着力发展汽车服务业、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等六大方面的任务。其中,发展汽车服务业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我们培养汽车类高职专业人才指明了方向。汽车运用类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现代汽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具有自我学习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汽修企业、汽车及配件营销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服务与管理、汽配营销及汽车运用管理等工作。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在具体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组织与综合,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进行理论教学改革,舍弃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幅度。制定的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随时补充最新的科技动态及成果,明确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实践性,淡化理论的学科性、系统性的特点,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主,舍弃了那些与职业能力培养关系不大的推导、证明方面的内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学练并重,重点是在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构建上面,让他们具备汽车专业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制定“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课程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等主要内容。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培养计划中加强了实践性课程建设;实训内容既注重实用性,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改进了实训课成绩的评定方法;强调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总体教学计划中我们专门制定了单独的实训计划,内容包括:(1)技能培训目标,明确地指出学生毕业时专业技能应该达到的相应标准。(2)分阶段实施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各个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所处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培训的具体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能力的专业,该专业分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别是:第一学年,掌握汽车构造及拆装、调整方法。第二学年,掌握汽车维护、修理方法。第三学年,掌握汽车故障诊断、调试方法。这样,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就完成了从拆装、维修到调试检测的一整套职业能力训练,并且每学年都能形成一个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相关课程围绕主干课程开展教学,结构完整、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在制定了合理的教学培养计划的同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来执行教学计划。所以,教师队伍建设时,除了在加强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主要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提高实训教师的地位,树立起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同样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比理论教师更为重要。(2)要求专业课教师能深入汽车企业中实践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担任一定的技术职务。(3)改变用人观念,加大从企业中引进高技能人才到学校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

三“、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实施措施

(一)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关专业实践操作的技术素质。把传统的“学术型”教师队伍转变成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师既要给学生讲授知识,还要示范、讲解、指导具体的操作过程。这些都要求实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是由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来校任教,没在工厂、企业、生产一线岗位上任过职,缺乏实际经验和专门技能。为此,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关专业课教师培养规划,创设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和技术开发,聘任实习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兼课,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加盟扩充职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队伍,以此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重视实验室建设,有效开拓汽车实训基地

实验教学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汽车传动系的章节,学生根据课堂讲授很容易掌握有关传动系的功用及组成,但对传动系的工作原理及该系统的空间结构印象不深,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物拆装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所以汽车实验室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汽车实验室不仅要能够完成教学中的课内实验、课内实践和校内实习,还应该充分对外开放,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物阅览室,提供主动学习、自主实践的环境。同时,依托高校多年办学形成的传统优势,汽车实验中心应科学地规划实验室布局、实验项目的设计,为高职学生提供开放式实践教学和创新平台。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根据企业需求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专业课程与职业技术认证课程融合,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有效开拓汽车实训基地是对实验室实践的补充,汽车实训基地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综合实践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体验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进而激发出对汽车服务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所以建设好实训基地是培养优秀汽车服务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应该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开发校外实训基地。

(三)模拟仿真教学和实物教学相结合

模拟仿真教学通过计算机仿真来实现现实场景的操作,传统的实物教学是通过真实的设备进行现场教学,两者相比较而言,模拟仿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完全取代实物教学,只有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原先的驾驶实习是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车辆运行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容易老化与损坏,需要经常维护与维修,在进行实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样就具有投入大、损耗大、维护成本高,安全不能保证的弊端。通过购置了汽车模拟驾驶仪后,先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模拟驾驶仪进行模拟操作,最后在理论与实际操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进行实物操作,学生这时就感觉到得心应手。并且模拟机在日常管理和维护中也比较方便,可重复使用,几乎没有元器件的损耗和浪费。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了原先纯实际操作无法达到的效果。模拟仿真实践教学完全取代实物实践教学是不可行的,毕竟模拟仿真实验只是对实物实验的仿真,二者仍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学生可能会用模拟仿真故障诊断仪,但实际的故障诊断仪却不会使用。在实物教学中,会遇到元件损坏或元件性能下降等引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是经常遇到的,学生必须学会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模拟仿真教学中,这方面的能力学生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模拟仿真教学和实物教学必须相互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主旋律;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各项工作永恒的主题;有了教学质量的保证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合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及实践优势,更好地满足社会不断扩大的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就业应该成为学校的办学方向,要根据实际需要准确定位,调整专业设置,改变专业口径的错位、盲从,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依托我校多年办学形成的传统优势,汽车实验中心已科学地规划了实验室布局、实验项目的设计,为高职学生提供开放式实践教学和创新平台。同时,我校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临毕业前进入生产企业实习,由企业的导师直接对其培养与考核,最终能否留在岗位上由双方双向选择,这样培养的学生基本上就能独当一面了,减少了工作之初的适应期,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方便学生就业和以后的发展。目前,我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每年都能达到98%以上,这确实是得益于产学结合道路的实施。结合国家高职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武汉科技大学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本文针对如何建设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和构想,并提出了具体措施;特别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迎合汽车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产学结合道路,为培养高素质的汽车服务人才提供保障。

本文作者:邵冬明严运兵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第三篇

一、我国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院校的现状

本文根据各建设点会计专业的学科地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等因素将这46个院校大致归为部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或品牌或示范专业(研究/教学型大学)、市(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地方院校,教学型大学)三类来比较研究其培养特点,见下页表1。由表1可以看出,除东北财大、上海财大、厦门大学有着突出的国际化特色外,其他建设点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大同小异,少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科研水平不相匹配。因此,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相同专业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则成为各建设点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特色与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承载着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功能,作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优化实践教学,突出、保持并创新其培养特色成为了项目建设的核心。我校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尚存一定距离。我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有以下几点:(1)主干课程实验系列化,信息化处理能力强。我校每门会计主干课程均配有16或32学时的上机实验,特别是用友公司为我校《责任会计应用》课程开发的集团公司网络会计应用实验教学软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与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能力。(2)专业实习校内化,企业资料有行业特色。我们复印了徐州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和庞庄煤矿2010年12月份全套财务资料,学生2人一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式学习,财务资料真实全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之厂矿现场参观、企业高层人员现场讲解,保证了实习质量。(3)专业技能过硬,上岗能力强。《会计实务训练与考核》4周手工账务处理,2周电算化处理,学生对于制造业常见的业务能轻松应对从原始凭证到企业对内对外18张报表的财务处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扎实,上岗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4)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财务成本管理设计项目和创新实验区项目设计与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研究方法。(5)注重学生职业品德的素质培养。通过知行合一的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品质提升训练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事会计职业有时品行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但对比其他同类院校,我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缺少企业经营模拟的沙盘实验、税务实务训练,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稀少、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三、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优化构想

通过调查比较,各建设点均非常重视学生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都很重视实践教学的硬件软件建设,包括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经济管理中心、实验中心)的建设、教学软件的配套、配套实验教材的编写,重视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培养;但也存在着各校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条件与水平不一,学生的实践渠道与机会不等、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与管理水平不一等问题。我们认为各院校应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优势资源、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对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遵循特色原则、实用原则,才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思想,本文提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建设构想,见表2。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与建设:(1)发挥行业特色,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或共建。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实行“双导师”制,让用人单位参与到大学生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全部或基本在校内实习的现象。(2)构建综合性的融专业技能与研究创新型实验于一体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加快会计学特色专业教学网站的建设,以便建设经验的交流与推广。(3)探索以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带动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科学研究的思维与能力。(4)加快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材体系的建设与软件的开发,加强对网络实验教学网站的维护与更新。(5)加强会计学专业专职实验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6)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经费保障制度,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本文作者:苏海雁杨世勇朱学义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