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师德思想审视当代师德师风建设

时间:2022-03-29 03:31:24

从传统师德思想审视当代师德师风建设

1.敬业仁爱。“仁者爱人”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教师而言,爱生是敬业的必然,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何爱生?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爱生的具体写照之一,平等对待学生,真心付出、对学生关怀备至才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爱。其次,严格要求学生。严是爱,宽是害,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为教师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指引学生向高标准努力,不断提升自我。第三,信任学生,相信学生会进步。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为师之道提出了新标准。荀子在《劝学》中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本意是鼓励年轻人在学识和事业上超越前人。这些观点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仁爱”,信任、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甚至超越教师。2.育人至上。传统师德吸纳“育人至上”作为核心内容。几千年前的周朝,人们对教师就提出了要培养“修己治人”的人才。孔子更是育人至上的典型代表,在其众多弟子中,孔子把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所以,孔子在“弟子三千”中培养出“七十二贤人”。古人更是把育人作为一种社会责任。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崇高的职责。为人师表在古往今来的师德思想里占据着重要位置。《北齐书王昕书》言“杨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最早提出了为人师表的理念。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墨子提出“以身戴行”,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荀子提出“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都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则体现了古人如何践行为人师表。作为教师,首先要端正自身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有高于他人的知识水平,才能成为别人之师。4.教育开明。教育开明是中国传统师德的重要准则。在中国传统的师德思想里,教育开明一方面要求教育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孔子就较早倡导教育普遍性和平民化,其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学习之道,有教无类”,即教育对象没有贫富之分、贵贱之别、品类高低,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学生有求学之心,教师则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悉心教诲。孔子创立私学,让一般的百姓都可以享受教育,是其“有教无类”思想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教育公正”。传统的师德思想还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平等。孔子提出“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思想,正是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而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师通过施教知道自己还有不甚明了之处。学生知不足,就会反省自己,奋发学习;教师知不足,就会自强不息,增益其所不能。教学相长不仅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因钻研教材而提高了自己的学识,而且指学生对教师也会有启发帮助,所以教与学相辅相成,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才能真正体现传统师德中的“师道尊严”。

传统师德中的精华是今日为人师者所应具备的道德,许多教育思想孕育着丰富的现代意蕴和时代价值。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教育与当今相比显得单薄,但传统的师德思想的内容,则是当下教育者学习的典范。因此,正确理解传统师德文化的价值,对于今天的人才培养和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以人为本,强调教师自我塑造。师德教育要关注教师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要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强调教师的自我塑造。道德在传统的师德教育里被看成了一种消极防范的力量。随着社会各个层次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德不再是人们被动服从或适应社会所认可的习俗或规则,而是人们建立自我发展、自我肯定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偏移,使得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一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将日常教育工作和研究工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丧失了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不过,现实并不太让人灰心,一些教师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品格向社会不断传递着“正能量”。如为救学生斩断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留守儿童办学,被誉为“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的女大学生李灵;驻守高原的支教夫妇胡忠、谢晓君等。他们具有崇高的师德信念,忘我的奉献精神,不图名利,默默奉献,他们是教师中的楷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风范和高尚人格魅力。由此可见,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能力,是构成现代教师道德主体的一个基本要素。2.好学进取,提升教学能力。好学进取是传统师德中履行教师职责的重要保证。孔子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本人的学习能力也成为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疏于学习,人们的知识结构会很快落伍。“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好学进取,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技法,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家教育的具体践行者,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3.人人平等,统一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平等待人是学生评价其最喜欢的老师的第一条标准。按照传统师德“有教无类”的思想,人人平等既体现在师生间的平等,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公正、公平、客观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不偏不倚,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力行,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必备条件。4.注重实践,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师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有力保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践行传统的师德思想比学习师德思想更为重要。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规范师德管理制度化体系。其次,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多种切实有效的活动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如教师先进事迹交流活动、师德主题征文、优秀事迹图片展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师德教育深入人心,使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综上,师德师风建设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灵魂所在,承载着民族振兴的伟大重任。“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理解传统师德思想的内涵价值,重新审视当代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

本文作者:刘卉工作单位:河南省轻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