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体系的建设

时间:2022-12-20 11:07:53

高校人才体系的建设

本文作者:张志坚工作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三双一突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三双”是指“双主体、双课堂、双导师”,即“发挥学校与企业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将校内常规教学实训和企业经营实践作为主要课堂,以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与校外实习实训老师为导师”,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其目的在于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着力提高学校服务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运行管理、利益驱动、风险共担三方面,促进校企共同建立人才共育、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一突出”是指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尤其注重培养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培养体系的核心在于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如何较好地与企业行业实现全方位的结合等实际,解决校企结合的体制、培养环境、教育主体和服务目的等问题,构成内外相互依存的开放性体系。在这一框架下,校内教育教学活动注意结合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经营及岗位技能需求,校外实习实训注重“做中学”,实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课堂化,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的各自优势,形成企业进课堂和课堂入企业的“双课堂”培养人才环境。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注重校内专业指导老师与校外实习实训导师优势互补,促进专业课程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把“双导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主体和主要方式。总而言之,该体系的建立目的是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校与企业形成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内在共享共赢关系,缩短企业用人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距离,最终使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实力,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摸索出一条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路子。

1.确立校企育人“双主体”地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引进企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形成校企育人“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从2008年开始,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就着手探索与企业共同开设专业人才班以全面推进企业与学院合作办学工作。首先在旅游管理系相继开设了“中天高尔夫人才班”、“喜来登酒店人才班”,由此,境内外各类企业和教育机构团体纷纷来校考察洽谈,组建各类专业人才教学班。2011年9月,学院与海南光明会计人才优配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光明会计班”,未来3年,海南光明会计人才优配管理有限公司将投入45万元作为办学的辅助经费,并为该班学生选配行业企业能手和优秀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和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在这些“人才班”的建设上,校企双方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改革、教材编写、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高校闭门办学的局面。同时,学校发挥专业教学科研能力优势,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诊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积极稳妥推进校企合作,关键是从制度层面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体制。对此,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寻找校企利益切合点,形成利益驱动机制。由于校企合作未能找到利益的结合点,实现双赢,因此,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与意愿并不高。为此,学院在推动校企合作时,十分重视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学院主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职业人才,提供培训服务、技术支持等,企业主要是吸纳学院毕业生、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参与教学方案制定等。2010年,学院与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等地方龙头企业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展开合作。(2)加强校企制度建设,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从2010年开始,学院针对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委托学校培训员工等校企合作的重要事项研究制定并出台相关制度,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积极协调促使政府职能部门尽早建立职业教育返税制度,把企业接受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挂职、学生实习以及吸纳毕业生就业等作为享受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3)以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着手筹建“政校企外”理事会,通过建立吸纳政府、学校、企业与境外教育团体参加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2.以“双课堂”为抓手,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通过引进企业行为规范,再现企业真实的经营情景,构建“双课堂”,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其职业素养。(1)将企业行为规范引进校内课堂、宿舍和教材,按照企业经营环境和具体岗位工作流程来设置课程,从而形成真实的企业经营情境,加强学生对企业行为规范的学习理解,使得学生在企业特定情境中受到熏陶浸润,得到教育,强化了环境育人的效果。(2)要求所有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从环境布置、设备操作、师生着装、岗位要求、安全防范等方面,尽可能地按照现代企业标准执行,展现职业情境和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技能学习中体验职业氛围、接受职业熏陶、增强职业认识、确立职业取向,培育良好的职业情怀。(3)通过营造企业真实经营情境,植入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尤其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促使融汇优秀企业文化精神的育人环境的形成,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有机统一的教育以及职业品格养成,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职业人才。3.发挥校内校外“双导师”作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1)修内功,建立校内专业指导师制。在每个专业每个年级都至少配备1名从各专业骨干教师当中挑选出来的专业背景深厚、行业知识丰富,并熟悉专业就业工作的优秀教师担任校内专业指导师。要求在3年内,指导教师应跟踪了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协助他们制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技能,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创业就业方面予以跟踪指导,随时提供服务。(2)引外力,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导师制。通过推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课堂化,建立起现代学徒制,为每一位学生在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时选配一名企业人员作为工作实践导师,帮助其尽快进入岗位角色和掌握岗位技能。2008年,学院还在海南省高校中率先实行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聘请海南知名企业成功人士担任学生的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并邀请他们定期到校举办专题讲座或召开座谈会,面对面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寻求最佳职业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促融合,调动校外兼职专业导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职业经验和熟练把握专业工作流程的优势,吸纳他们参加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堂实训,形成内外导师共同研究参与教改的良好局面,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更为贴近实际,吻合企业以及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4.强化职业能力“一突出”要求,培养职业人才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在坚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着重培养三种能力,即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1)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培养工作能力。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坚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教学形式上,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实现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工作岗位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场所上,校内实训教学采取情景化,校外顶岗实习完全企业化。(2)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创业能力。首先树立其创业意识,其次传授其创业知识,最后培养其创业能力。同时,建立起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自主创业指导和后续服务。从创业规划、工商登记、融资渠道等方面提供相应服务。通过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对创业意识强、创业创意新、创业思路好的学生予以大力支持。(3)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培养创新能力。联合海南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共同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岗位练兵。通过技能大赛的洗礼,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院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将大赛要求的关键知识、技能和作业标准、作业流程、场地设备标准作为专业建设的科学依据。同时,逐步建立校企合作与技能大赛良性互动的机制,把技能大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来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积极探索构建“三双一突出”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二是学生技能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三是学生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四是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