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07 04:18:14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论文

一、新农村法制建设的诠释

(一)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这个政策的本身就包含了农村的法制建设,但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法制的视域中“新”在何处?农民生活富裕、生产发展是物质方面的要求,素质提高、乡风淳朴文明是精神方面的要求,村民自治、管理民主化是政治方面的要求,这些现象并没有从法的角度反映出新农村的实质内涵。在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的前提下“,新农村”的法制建设应着眼于法律秩序的构建,以宪法规定的制度为前提,以建立法治国家为取向,在农村领域内建立起一种法的秩序和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应注重理念的提升。“新农村”应集聚着平安、有序、法治、和谐的理念,以农村群众法制观念的普遍提高为契机,争取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第二,应转变农村法制的治理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破以往传统的治理方式,建立起一种以法律为主要手段,以宗教、道德为辅助手段且法律与农村的村规民约相一致的治理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仅靠道德约束或行政手段进行治理的局限状况。第三,应实现基层民主管理。政治上的民主是农村秩序得以稳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进行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政治、文化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尽量使三者达到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基层民主,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远大目标。

(二)新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全力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决策,必须加快小康社会的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使城乡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农村的法制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一下几点:第一,新农村法制建设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的经济活动需要用法律手段来约束和规范,经济体制的完善须有健全的法制来保障,有对应的政治体制相配合,没有法制,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任务,人民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第二,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须有法制来保障。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柱,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道德水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在农村加强法制建设,对农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确的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意义

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制建设是建设新农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大对农村的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农民在社会公共空间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新农村的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更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前提和保障。第一,新农村法制建设是维护农民权益构建和谐农村的需求。维护农民权益是建设新农村的起点和归宿。现代经济社会,侵犯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才是最正确最有效的手段,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切实可靠的保障。第二,新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农村改革的需求。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发展改革的同时,农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茅盾,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加以制约。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全方位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二、新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但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长久以来被小农意识和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所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农村宣传法律知识的力度不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落后的思想逐渐成为了新农村法制建设的阻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

建国以后,为了改变以往国家落后的现状,大力发展工业,提出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方针,农村、农民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无形之中便形成了不合理的二元结构,使广大农村更加的贫穷。为了改变这种贫穷的状况,提出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但农村整体上的经济状况依然薄弱,使得农村建设法制时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基础。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教育水平的限制等因素,使得普遍受教育的人群大大降低,造成很大一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下。在农村大多数农民不懂法、不学法,更不能也不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在农村也就成了一种形式。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在中国大多数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私了”。“私了”实际上就是情与法的矛盾体现,“私了”更降低了法律在广大农村中的威严和地位。为什么农民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总会想到和用到“私了”呢?因为封建社会那种腐朽的社会风气对老百姓影响太深,可谓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落后的思想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没有与时俱进,使得当农民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即使他们想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往往因为怕打官司怕承担费用而不了了之,无偿的援助对于老百姓的需求来说不过是无济于事而已,不可能从源头解决农民打官司难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想建设好新农村法制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法律的强大力量,才能确保新农村的法制建设稳步健康的发展。

(三)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缺乏

在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父母官,农民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先找基层干部出面调解解决问题。然而基层干部法制观念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很难做到依法处理,公平公正,人治依旧是农村管理的手段,人治必然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最终侵害到农民的合法利益,严重影响着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损害了干部在广大农民心中的形象。另外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蛮横,屡屡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有些农村财务不公开,用公款铺张浪费,老百姓有很大的意见。还有些基层干部只在乎上级命令,忽略了新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这就必然导致了有些“基层干部”不依法办事,甚至还会出现以权代法、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的现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解决好“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

(四)我国农村立法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农业方面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在一定意义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颁布了多部有关农业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规章,初步形成了农业法律框架。这些法律规范的制定,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和支持。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在农业农村立法方面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很多关于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制定出来,现有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也不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比如在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征收以后如何赔偿也没有明确规定;赔偿款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也没有准确的规定等等一系列的法律盲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业农村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去规范“三农”问题,那么新农村的建设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新农村的建设也将成为一种形式,沦为空谈。

三、加强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新农村法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法律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之上的,没有经济基础的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空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发展农村经济置于首位,科学发展观中也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抓好农村经济,新农村的法制建设才会顺利进行,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当下发展农村经济主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加大对农村公共建设的投资力度。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代表着农村的经济实力,而公共设施的建设是由公共财政的支持才得以实现,通过财政对农村的水利、电力、交通道路、通讯覆盖等基础设施的支持,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受教育的程度和农民素质的高低跟教育的投入是成正比的,要让城市农村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就必须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平均的分配国家的教育资源。通过政府、社会、学校的多重力量,多角度多方位的去关注农民接受教育的现状,了解农民的思想水平,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从思想源头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城市发展起来以后经济基础雄厚,城乡之间贫富悬殊较大,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就要以城促乡,工业反哺农业,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农”的补贴力度,全面落实“三农”补贴政策,切实把财政支出真正的用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把扶持的重点集中放在农村。

(二)大力宣传法制教育,增强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在广大农村中开展法制宣传,不但能够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而且可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要让法律在农民和基层干部心中树立权威,必须要把农村的工作转移到法治的轨道上来。目前,加强农民的法制教育宣传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健全农村的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首先在农村以乡镇为单元建立法律服务站,代表广大农民参与到法律活动中,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其次要扩宽法律咨询渠道,鼓励法律工作者到农村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法律帮助,同时也为基层干部的依法行政提供咨询。再次要把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做好,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和负担不起费用的农民无偿的提供法律帮助。

2.深入开展农村的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开展法制宣传,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首先要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需要,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宣传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关的法律规范。其次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干部的法制观念,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意识,充分发挥好媒体的作用,帮助广大农民懂法、守法、用法,遵循便民原则,切实履行干部职责。

(三)加强农业和农村的立法水平,健全法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我国农业、农村方面的法制建设与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实现农村法制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

1.健全立法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立法机制,包括健全农业、农村立法的机构体系,合理分配立法部门的权限。要根据立法任务,建立相应的工作部门,配备相应的人员;要赋予立法部门应有的权力,起到综合协调的能力。明确中央和地方权力机关的立法分工,防止滥用权力,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合理合法。

2.加强立法队伍的建设。农业、农村的立法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立法人员都要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立法人员不仅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具有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

(四)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充分保障村民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

1.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为独立处理公共事务提供了保障。镇政府、乡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从目前看是上下级的关系,要进一步的规范到业务指导和帮助的关系上。针对乡镇政府掌控村委会的情况,还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防止乡镇向农民乱摊派的现象发生。另外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村委会办事的程序,完成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2.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体现了民主管理和法治精神。农村民主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以民为本,还权于民”,是搞好党群、干群关系的前提保障。一方面要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民的法治意识,提高农村的管理水平,依法解决好农村存在的矛盾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中政治建设、精神建设、物质建设和谐同步发展。村民自治是农村文明与法治的基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任务就是农村的法制建设,探讨分析新农村的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建立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提高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的法律体系,对新农村的建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整体大局看,对新农村法制建设进行研究和探索分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依法治国的根本性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张胜辉工作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