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社区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时间:2022-04-26 03:40:28

功能社区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实际上,我国功能社区开展基本卫生服务由来已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的高校和企业功能社区的医院或医务室就逐步开始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转型[4,5],特别是在2006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城市通过将高校和企业等拥有特定职能和人群的功能社区逐步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范围中来,本质上起到了为社区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随着功能社区概念的引入以及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出[6],为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拓展和延伸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从2010年开始先后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商业楼宇等功能社区开始探索拓展和延伸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模式[7],通过建立功能单位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的良好协作,确保功能社区人群能够切实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1)开展社区卫生诊断,了解人群健康需求。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指导下,功能单位医务室或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每年功能单位人员的体检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年度社区卫生诊断,或根据对功能单位人群的健康需求调查,了解本社区人群健康整体水平和主要健康需求,提出改善人员健康状况的意见及建议。(2)深入功能社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功能社区人群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具有特殊的健康需求。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针对功能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一是定期组织开展诸如健康大讲堂等大型讲座及现场义诊活动,有的功能单位甚至已经形成“每月一讲”的制度;二是组织功能社区人群开展工间操、戒烟、健步走等健康促进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助。如卫生部医务室针对党政机关人群健康特点开展了工间操、控烟和健康饮食等活动,并加强监督和控制,提高功能社区人群的参与度。(3)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开展人群健康管理。在辖区大医院的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功能单位医务室协同,对本机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进行重点管理,定期进行随访等服务。上海市闸北区、北京交通大学等功能社区从社区常见慢病入手,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患者进行慢病规范化健康管理;北京市根据功能社区人员需要,探索开展了“知己健康管理”和中医“三伏贴”等特色服务,将适宜的中医保健送到功能社区。(4)发挥桥梁作用,开展转诊预约服务。即使在一些卫生资源丰富的城市以及规模较大的功能单位,功能单位人员到大医院看病仍然是一大难题。鉴于这种情况,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功能单位医务室与对口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完善转诊机制,对需要到医院就诊的人员,经医务室登记、联系对口医院进行预约挂号,方便了功能社区人群转诊就医。目前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将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医院(医务室)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逐步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即“转型模式”;另一种是通过建立功能单位(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服务内容逐步覆盖到功能社区人群,即“协作模式”。“转型模式”在部分城市已经形成制度,如武汉市、北京市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早期阶段即将几乎所有高校职工医院或医务室、部分企事业单位医务室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卫生部门的行业管理,但是其人财物仍然隶属于功能单位,政府仅对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考核后给予专项经费补助。而“协作模式”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功能单位医务室(或保健室)其人财物完全隶属于功能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对其没有投入责任和管理权限,医务室与所在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上级医院之间实际上是一种较为松散、灵活的关系,其工作开展主要建立在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在协作机制方面,以北京市为例,在推进功能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三点两线”的协作模式:“三点”是指功能社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医院,“两线”是指功能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社区医务室与大医院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具体操作上,建立功能社区、大医院、社区卫生工作主管部门的联席制度,确定负责人,定期组织召开会议,沟通协商解决问题,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组织和落实。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务室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或组织医务室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或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方面,部分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成立健康管理中心,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和管理。以北京交大为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对高校人群开展健康需求调查,并在部分院系开展健康管理试点,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探索建立家庭契约式服务和更加适宜有效的社区居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新模式,通过健康管理的过程,将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传递给功能社区成员,在节约经费开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方面已初显成效。

政策建议

提高认识,转变理念,将功能社区卫生服务逐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实质上是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其服务提供机构应该是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明确开展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与意义,将其逐步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来;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建立全面健康管理的服务理念,加强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进一步丰富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体系建设的完善,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明确政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筹资与补偿机制一是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坚持属地化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承担起主要管理责任,为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明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逐步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三是建立长效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尽快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政策和筹资机制,科学测算、合理核定社区人员及服务提供经费投入;四是改革和完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费随人走”或“费随事走”的补偿机制,一方面促使社区成员具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机构的自行选择权,另一方面也建立起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人群健康管理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首先,应明确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类型功能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如机关事业单位伏案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企业时间就是效益,高校教师不坐班等工作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其次,应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了解居民健康状况并确定社区内主要健康问题,评价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服务利用的可获得性,提出本社区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再者,应以开展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为契机,以社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为突破口,逐步完善相关服务规范和流程,建立慢病防治的新模式,提高慢病综合防制和健康管理水平;同时,以健康教育为重要手段,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健康咨询与指导等服务,通过逐步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功能社区广大民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益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健康管理能力和水平首先,应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着力建立人员配置与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开展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从理念、知识和技能等不同层面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同时,应重视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统筹规划,注重信息系统的整合和利用,建立起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提升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注重健康需求开发与宣传引导,提高功能社区参与度鉴于功能社区人群的工作性质和健康管理的特殊性,科学分析人群健康需求是有效开展相关服务和做好健康管理的基本前提。应科学分析功能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确定社区需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合理开发功能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探寻健康服务需求与提供的有效契合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服务提供方案;同时应加大宣传和引导,使功能单位领导者和功能社区成员充分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功能社区成员参与度。

本文作者:王芳李永斌丁雪刘利群周巍胡同宇工作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