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的影响

时间:2022-05-03 05:01:01

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的影响

一、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机制

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减少交易成本。通过区域金融创新减少交易成本的主要原因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减少了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成本费用,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作用尤其显著。二是增加资产流动性。区域金融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的投融资渠道,使全社会资金融通更为顺利,从而满足了各类投资者的各种需求;同时,区域金融制度创新逐渐放松和消除了一些投融资限制,放宽了投融资者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大大增强了金融业对社会投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三是降低价格风险。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远期利率协议等)创新,增强了金融系统稳定性,改进了市场有效性,降低了价格风险。产生上述作用机制的根本原因是,区域金融创新造成实际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减弱,而金融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增强。这是因为实物资本与债券、股票、货币等金融工具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不同资产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从而使得实际投资与金融投资对利率的反应不一致,即非对称性利率弹性。一方面,从实际投资看,传统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利率下降会导致实际投资上升,但区域金融创新增加了投资者资金获取渠道,提高了投资者资金的可获得性,从而改变了投资者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模式,即使在利率下降情况下,实际投资上升并没有那么多,最终实际投资的利率敏感性随着金融创新发展而削弱;另一方面,从金融投资看,区域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资产种类,使得交易成本降低,方便了各类资产的转换,使得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加速,最终导致金融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强。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宏观影响途径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不管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创新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创新,都对区域金融投资结构的调整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债券和股票等直接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信息提示功能,借助价值资本的流动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产要素转移和重新组合时所遇到的空间和介质方面的障碍,从而消除投资领域分割状况并有效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区域金融创新通过风险管理、信息揭示、公司治理和储蓄动员四大功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四条途径,最终影响投资转型升级。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微观影响途径如图2所示。

二、浙江区域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浙江金融业规模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12年浙江省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66679亿元和59509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3倍和2.4倍,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46家,比2007年增加了126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数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均居全国第2位;证券和期货交易额分别占全国交易总额的10.5%和13%;金融业增加值达2965.5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4.4%[7]。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共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外资银行、165家中小法人银行机构、4家资产管理公司、14家证券和期货类总部、74家保险经营主体,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77家、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58家、农村保险互助社1家、省级担保公司2家[7]。浙江区域金融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金融业“浙银品牌”初步确立

浙江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市场经济为依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通过抓住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推出、境外上市等重要机遇推进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证券市场的“浙江板块”加速崛起;通过不断完善保险体系,创新保险产品,保险业的“浙江亮点”逐步显现;通过整合重组、增资扩股、改制上市等多种途径,浙商证券、浙商银行、财通证券、信泰人寿、浙商保险、浙商信托、浙商基金、浙商期货、浙商租赁等“浙商系列”总部金融机构的影响力逐步增强。私募股权市场迅速发展,机构数量、管理资本量和投资项目数均跻身全国前列;地方产权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初步建立了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平台。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外资、民营企业、员工共同持股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如宁波银行跻身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行列,台州银行、泰隆银行、民泰银行和稠州银行在全国率先改制为民营商业银行,2012年新增宁波东海银行、宁波国际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实现跨区域发展[7]。“浙商系列”总部金融机构日益壮大,经过存量整合、增量拓展,呈现“浙银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地方金融业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2.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浙江金融机构对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及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不断开展金融服务创新。2012年启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出台《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2]83号),为浙江省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在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多渠道破解“两难两多”问题、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成果。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地区,“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便农取款服务”成为三大亮点,初步形成金融支农惠农的“丽水模式”。浙江省银行业积极探索“抱团增信”、“网络联保”、“桥隧模式”、“路衢模式”、“信贷工厂”等100多种金融服务方式,推出供应链融资、物流融资、小企业债权集合信托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60多种信贷创新产品,开展专利权、林权、商标专用权、农村住房权、海域使用权、股权、船舶、仓单、排污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创新,短期融资融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快速发展,在全国率先发行证券、金融债券等创新产品。

3.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制度、化解历史包袱,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杭州联合银行等5家农村合作银行已启动或完成股份制改造和组建农村商业分行的进程,一批县级法人农村金融机构正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原有合作制的基础上进行股权改革,引入投资股和法人股,产权关系更加清晰。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81个县(市、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全部改革成为县级统一法人机构,其中,农村合作银行43家,农村信用合作社38家[7]。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的存贷款规模分别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和第二位。同时,各种新型地方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成为多层次信贷市场的有效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了地方金融组织体系。2011年以来,股份制产权制度改革开始提速,已有3家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还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建设。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有小额贷款公司174家,设立村镇银行4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7家、贷款公司1家,有效地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7]。

4.地方性准金融组织日益规范

浙江区域金融运行质量和抗风险能力总体不断提高,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位居全国前列。浙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012年为1.6%[7]。经过多年的经营实践,内生于民营经济的地方性准金融组织逐步成长和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小,在政府引导下,2010年3月开始进行待业规范整顿工作,至2011年3月底,首批34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获得经营许可证,同时,那些担保实力差或是从事吸储和民间拆借等违规行为的担保公司,成为此次“洗牌”对象,最终只能转行或被剔除融资担保业务。典当行稳健发展,不仅满足了中小企业和自然人小额应急性融资需求,同时也带动了拍卖业、旧货流通业、仓储业和鉴定评估业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正式注册的典当企业有401家,比2011年增加77家,累计发放典当贷款407.66亿元,同比增长33.14%;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共有股权管理公司507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630亿元,备案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数量、管理资本量和投资项目数均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全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第四大集聚地,与江苏和广东一起形成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第二梯队[7]。

三、加快浙江区域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

1.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扩大地方金融机构队伍

以国务院最近的被称为“金十条”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为契机,积极争取新设地方金融机构指标和获准审批,将浙江作为中小型金融组织体系改革试验区。一是组建社区性民营银行;二是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和科技银行;三是支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四是稳步发展地方性非存款类准金融机构。

2.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地方金融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改革创新,实现向股权优化、治理完善、内控有效、特色经营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跨越。一是加大市场主导型金融创新;二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建立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

3.优化金融政策环境,加大地方政府扶持力度

以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浙江区域实际,制定有利于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支持政策,提高政府引导、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积极向国家争取创新型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创新业务的先行先试资格,鼓励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加强对金融创新成果的保护,营造鼓励金融创新的环境[8]。

4.抓准地方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加快推进地方金融创新

当前须抓住四大突破口:一是推进农业科技金融发展,探讨地方金融创新从城市向农村的突破;二是抓住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契机,探讨与省域金融腹地协同发展的瓶颈突破;三是围绕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探讨地方金融创新从传统模式向特色服务的突破;四是结合义乌国际贸易试点,探讨地方金融创新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突破。

5.完善融资链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一是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密切跟踪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范围的政策动向,争取更多的高新技术园区加入,扩大首批试点范围。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资和市场化并购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优质资源、优质项目和优惠政策向优质上市公司集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二是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培育服务,推动优质企业尽快发行上市,加大力度对创新型、科技型和农业龙头型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训,进一步利用现有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渠道拓展直接融资,深入挖掘优质后备资源。三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升级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促进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带动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本文作者:郭鹰工作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