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时间:2022-02-17 11:15:00

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摘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但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这极大地制约了它们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二者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道路,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提供智力保障,旅游产业对旅游教育具有导向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中北部,地域范围包括38个县(市、区),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全面、均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已发展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江西旅游强省建设战略的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产业需要还有差距,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这些问题都将深远地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剖析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

1.1旅游产业对旅游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旅游产业引导着旅游教育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引导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产业所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规范着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推动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旅游产业可以发挥其强大的引导作用,这能提高旅游教育的师资规模和整体质量,进而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此外,旅游产业能为旅游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关旅游企业所提供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教育经费的短缺,改善旅游专业教学的硬件设施,并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2]。

1.2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培养各种层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提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发展后劲的从业人员,提供具有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强的终身教育者,这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旅游教育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国内外旅游发展经验,能为旅游产业提供决策咨询信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与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探索,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1.3旅游人才是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互动协调发展的纽带

事以人为本,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分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方与供给方。旅游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这些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旅游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旅游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推动旅游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旅游理论研究为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高校与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可以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搭建良好平台,从而提高科研和师资水平,有利于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4]。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2.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旅游业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走向成熟、规范化和规模化。进入21世纪,江西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旺盛态势(见表1)。江西旅游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全国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4年江西省接待旅游总人数31306.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18%;旅游总收入264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7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1134.47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71.68万人次。江西旅游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柱产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兼具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极为丰富,且互补性强、组合度高。在旅游资源等级上,不仅有世界级的,还拥有众多部级的。截止2014年底,江西省共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4个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6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别占有7个和3个,江西省高等级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庐山、龙虎山、景德镇等一批开发比较成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景区,形成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文化寻踪、娱乐体验等系列化的旅游产品;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在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2005—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南昌市、景德镇市、九江市和鹰潭市的旅游收入额占整个江西省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5-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在江西省的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对江西省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截止2014年底,江西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9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82所,独立学院13所。各高校在校研究生27660人,其士生1020人,硕士生26640人;本专科在校生91.64万人,其中本科49.76万人,高职专科41.88万人[7]。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开办旅游专业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近40所,中等职业学校10余所;教育层次齐全,涵盖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高校所开设的旅游类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导游等,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总数的75%以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目前,各高校旅游类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不少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既具备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旅游类专业多依托历史学、地理学、外语、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而建立,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中、老年教师多是由地理学、历史学和经济学教师改行而来[8]。在年龄结构方面,以中青年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主,4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80%以上。教师的职称构成中,以初、中级职称为主,中级职称,所占的比重达49%,初级职称为15%,正高职称所占比例还不到10%。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体制不协调

旅游产业的发展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而旅游教育的发展是由政府部门进行计划性安排,市场机制与计划安排之间存在不匹配[9]。长期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高校旅游专业在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方面受到条块分割。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中等职业学院存在等级差别,在招生、资金来源和费用收取等方面受计划安排,这就导致各院校之间缺乏有序竞争,旅游教育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在各高校间无法得到合理配置。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区域内旅游教育总体规模偏小,人才培养质量偏低且缺乏特色,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对旅游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动手能力差,很难适应旅游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10]。此外,许多院校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扩大招生规模以获取教育经费,而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教学模式简单、刻板,从而造成学生素质下降、转专业现象严重。

3.2旅游专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合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高校旅游类专业设置主要是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而新兴旅游专业如会展服务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则很少。近年来,旅游电子商务、会展服务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旅游咨询策划等新兴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但众多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和培养方向,无法有效地满足旅游产业对综合型人才和新兴旅游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将会造成旅游企业中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企业无法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现有旅游专业人才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会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造成大量的旅游教育资源浪费[2]。与此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一是学历层次不合理。旅游企业的员工本科学历的较少,以中专、大专学历为主,比例达80%以上,研究生学历人才不到1%,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行业分布不合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占旅游专业毕业生总数的85%以上,而旅游景区、会展中心等旅游企业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3产、学、研相结合的共享机制还未形成

旅游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旅游人才培养必须与旅游产业密切联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众多高校旅游专业的办学是封闭性的,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旅游行业联系不紧密。虽然有些院校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或是联合培养,但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合作的深度也不够。校企合作不足导致高校不能准确地掌握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这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僵化,从而导致高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不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难以迅速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偏低。良好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对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发展起助推作用,虽然很多高校重视科研工作并承担了大量旅游类研究课题,但不熟悉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偏离实际需求,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偏低。各高校虽建立了各种类型、各层次的学生实习基地,如专业认识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毕业实习基地等,但产与学结合度偏低,高校与旅游企业、政府部门等旅游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没有组成有机的网络,在日常信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需求信息等方面没有形成共享机制[11]。

3.4旅游培训工作滞后,培训效果较差

旅游培训是高等院校旅游教育的有机延伸,是提高旅游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旅游培训不同于普通国民教育,它必须以旅游行业的实际为出发点,以适应旅游企业经营和管理需要为目标。近些年来,江西旅游培训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各种层次的培训体系,但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培训的效果不佳。一是培训的涉及面和层次不平衡。旅游行业各个部门的教育培训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较大,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培训工作开展得比较好,而旅游交通企业和旅游景区(点)一直以来对培训不重视,员工学习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多。二是培训的内容结构不合理。在各部门的培训中,培训内容主要是实践操作技能和业务能力方面的,缺少对员工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培训,而这些恰恰是员工从事实践工作所必备的,决定了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三是培训内容较陈旧、缺乏特色。没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提高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培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训内容滞后,旅游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观念没有及时纳入到培训内容中去[10]。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一致,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对旅游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第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多种形式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推进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创新团队;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鼓励高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完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加大对高校旅游教育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鼓励企业接纳旅游专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接纳高校或职院学生就业、实习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第二,加强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政府与企业给予高校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高校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高校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渠道,重点培养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通过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带动高校旅游专业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4]。

4.2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旅游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第一,以旅游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培养方向。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做全面的了解和调查,了解什么专业的人才适合旅游业的要求以及需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以此设置旅游产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第二,推行“5+1+2”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将旅游专业四年八学期的本科教育分为5学期、1学期、2学期这三个培养阶段以及相应的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第一至第五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操作技能培养;第三阶段第七和第八学期,学生返校进行理论学习并做毕业设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加大了实习实训的力度。这种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和注重实践操作能力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的有机衔接,突出了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的趋势和要求,值得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院校中推广。

4.3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道路

从办学思路、办学体制上寻求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旅游教育改革。高校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以官带动、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以研带产、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4]。第一,要认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高校管理者必须转变原有陈旧的办学理念,不能将旅游类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同样对待,应大力支持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的对接。第二,鼓励高校成立校办旅游企业。校办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实际紧密联系,既可以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还为旅游专业师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旅游专业师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到工作岗位上培养实践能力[4]。如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成立了旅行社或设立旅游接待中心,为旅游专业的师生参加实践提供机会。

4.4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建立层次、学历科学合理的师资体系,从源头构建高素质旅游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除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酒店职业经理证、会展策划师资格证等,或是有旅游企业工作经历[12]。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旅游类学术会议和行业培训,使教师可及时了解到业内最新动态。经常性邀请学界知名专家和行业高管到学校讲学,通过知识传授以提高教师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第二,发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应大力支持旅游领域的科研,从而推动旅游专业学科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和各大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承担各项旅游类课题。

4.5建立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以旅游教育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大发展,推进江西旅游强省建设,迫切需要建立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第一,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由省教育厅和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建立科学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对省内现已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与培训中心的作用,实现旅游教育资源共享[10]。第二,加强对区域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鼓励各高校相关实体旅游研究机构,集中力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研究基金,对旅游类科研课题进行资助。通过旅游研究出高质量成果,用以指导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第三,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旅游教材改革为突破口,摒弃重理论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锻炼的填鸭式教学,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鄱湖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大事记

[2]袭莎.辽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李淑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旅游高等教育改革[J].旅游学刊,2006(S1):24-27.

[4]桑霞,吴义煌,等.关于咸宁市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3(17):68-70.

[5]胡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旅游业研究[J].对外经贸,2013(5):88-89.

[6]胡吴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0-124.

[7]江西省教育厅.2014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8]姚红.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协调发展问题初探[J].商业文化,2010(10):363-364.

[9]梁学成,李树民,刘洋.基于旅游产业化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安排[J].旅游学刊,2003(S1):14-18.

[10]王恒学.湖北省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11.

[11]苏勇军.宁波市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82-85.

[12]马少坤.河南省旅游教育支撑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作者:熊国保 何小芊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