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自觉意识在旅游教育中的地位

时间:2022-01-15 04:21:38

漫谈自觉意识在旅游教育中的地位

一、旅游自觉意识在旅游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旅游社会教育主要的教育对象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社区、社区居民、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旅游者。在这些对象中除了旅游者之外都可以归属为旅游地居民。旅游自觉意识主要指向旅游地居民。共同的旅游发展观念、文化发展观是旅游地发展的根基。而旅游自觉意识又是旅游社会教育的基础,可推进旅游社会教育,达到良好的公众教育的效果。旅游自觉意识在旅游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旅游自觉意识是实施旅游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旅游社会教育是提高全体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旅游地和谐发展的一种大众教育,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极其重要。而旅游自觉意识是实施旅游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旅游社会教育的起点。旅游自觉意识能促进旅游地居民形成特有的地方集体主义精神,从旅游自觉意识的培养出发,进一步激发出旅游地居民对地方的爱乡之情,激发起居民对地方旅游发展的参与意识,可起到凝聚居民力量的作用。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开展旅游社会教育工作。旅游自觉意识在旅游社会教育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另外,旅游自觉意识随着旅游社会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旅游地居民也会主动自觉地接受,并参与到旅游社会教育中来,包括规则教育、伦理教育、旅游知识教育、旅游文化、审美教育、旅游职业教育等。总之旅游自觉意识能潜移默化的成为一种居民统一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这种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便是旅游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起点。(二)旅游自觉意识体现出旅游社会教育的特点首先,旅游社会教育有自发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是居民自发形成的以追求精神生活为主的学习活动,旅游地居民通过意识的判断来影响旅游地的建设方向,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居民的旅游自觉意识转化成一种制度或方略,而后影响旅游地建设方向也完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必然行动。旅游自觉意识是一种旅游价值观的自觉,是旅游实践基础上的自发表现方式。旅游自觉意识体现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教育作用的决定权以及为地方旅游社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其次,旅游社会教育具有非功利性。旅游社会教育是无利害关系之上的一种教育,它并非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而是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和精神层次的教育。简而言之,是以非功利性教育为主,兼顾非盈利的但与一般居民的经济和职业生活息息相关的功利性教育。旅游自觉意识积淀在旅游地民众的意识层面,它虽然不能直接影响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旅游地经济实力。但因其凝聚了当地居民的集体力量,便能间接地提升地方旅游文化的软实力,旅游社会教育的展开能有效地实现旅游地居民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旅游自觉意识的强弱是旅游地居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三)培养旅游自觉意识是旅游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旅游社会教育的内容有旅游规则教育、旅游伦理教育、旅游业知识普及教育、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审美教育、旅游职业教育等,而贯穿于这些内容主线的是旅游自觉意识的培养。旅游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规范旅游行为、引导旅游审美、使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文化与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高品质旅游。要实现这些目标,当地居民的旅游自觉意识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旅游社会教育要达成这些目标必须将当地居民旅游自觉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但旅游地建设时除了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配备、旅游职业技能之外,当地居民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品格的提升也至关重要,要形成地方旅游文化品牌,使旅游地居民形成一种乡土文化,积淀开成集体意识,提升整体的居民素质,这是旅游社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旅游社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旅游自觉意识是旅游社会教育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自觉意识培养的途径

培养旅游自觉意识主体是旅游地的居民,本地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主人,是本地旅游发展的最终受益人,他们拥有对本地旅游的使用权和优先受益权,居民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业中主要的人力资源。因而对旅游的居民的旅游社会教育是旅游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旅游自觉意识的培养是旅游社会教育的重点。旅游地的建设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最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要通过旅游社会教育加强旅游地区居民的旅游自觉意识,才能构建出自觉、自信、自强的地方旅游形象。旅游自觉意识的培养既要加强居民对本地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名胜古迹、本地旅游资源、本地旅游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等的深入了解,也要加强居民对旅游意义、旅游业状况、世界旅游趋势走向等现实问题和世界视野的培养。旅游自觉意识的教育可以分四个层次:第一是本土文化教育层次,它是地方性知识的系统教育。每一个地方都有地方性知识,作为以本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城市,居民对地方知识系统地掌握尤为重要。以北京、杭州和桂林为例,它们都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且旅游发展在国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国际大都市,代表中国形象,在悠久的历史中孕育了皇家文化、都城文化、长城文化、建筑文化、士大夫文化、漕运文化、京剧文化等代表中国的历史文化,北京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以历史文化为优势,并具有持久性。有着“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以秀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而由于杭州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风物昌盛,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且江南的小桥流水、参差人家氤氲而生的民间习俗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桂林是世界旅游名城,也是文化名城。作为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土著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天主教文化在桂林发生多元汇融”,既有浓郁的百越文化、岭南文化的基因传承,同时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和谐的东方情韵特质。这些旅游城市在国内旅游目的地中可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但历来对当地居民的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旅游地在旅游开发、景区营建以及城市建设时,要在依托地方文化脉络之外,还要使城市居民也对本土地方性知识有清晰的认识,这对于旅游地旅游发展的深化和地区文化变迁向良性方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层次是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意识培养。文化需要不断重新发展,处于不断地更新和变化之中。“文化并不会简单地消亡,它们发生转型,而且在变迁过程中掌握在土著人手中的可能性,部分地依赖于他们对展示过去历史的新路径的获得与否。”对旅游城市而言,本地文化的转型主要发生在旅游跨文化交流时产生的文化冲突和旅游开发时引发的文化整合。旅游是造成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而使地方旅游文化的重整与更新更具科学性,需要找到展示本地历史文化的新途径,依赖于本地人对这种新途径的掌握程度。北京是国际大都市,其文化再生产的速度最快,文化自身的发展与异文化的碰撞必将发生文化的重组,形成了本土文化、国际文化多元共生的特色,城市居民群体的主体意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应得到强化,才可为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有更好的展示途径。杭州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中国无疑是成功的范例,在各地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蜂拥而至的时代,仍然以其城市的智慧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在文化转型中将旅游业做得风生水起,引得游客满堂喝彩,归根结底是当地居民的主体意识在寻找新的文化展示途径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桂林目前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发展成为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交融的国际旅游胜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转型中主体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总而言之,虽然文化再生产可能受到国家政治、当地政府、市场的影响,但也离不开当地居民与这些因素的互动关系,旅游城市居民文化转型的自主意识的强化是展示本地文化的新路径。第三层次是乡土情结的培养。“乡土包含地理空间、生活经验与情感认同等层面,它不仅仅是个人生长或所居之地,更是对于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主体空间,自我对其具有深厚情感且受其影响。”情结是具有鲜明感情色彩意识的聚集,有个人也有集体的潜意识。旅游地乡土情结的培养主要通过培养个人对家乡热爱的情结来促使其形成集体潜意识的积淀,形成一种家乡凝聚力,它将引导旅游城市居民认同家乡,关怀旅游地和旅游城市的发展,愿意努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保护和改善本地的旅游生态与人文环境。乡土情结本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现代社会人员流动频繁,如北京、杭州本就是个接纳外来人口的移民城市,对于常年生活在非出生或生长地的第二故乡的人,他们的乡土情结如何培养,也是社会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第四层次是世界性视野的培养。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对他者文化的尊重,正确认识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尊重欣赏异地文化的基础上培养世界性的眼光,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地文化。相比北京、杭州等大的旅游城市而言,桂林属于旅游小城市,而目前桂林打出要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世界旅游城的口号,桂林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旅游名城,更需要参与建设的广大居民具有世界性的眼光。让桂林旅游文化既有本土特色的独特魅力,也要具有世界性的特色,使桂林的旅游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总之旅游地的居民要有开阔的视野,才能把握好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尺度,更为深刻地理解应该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把握旅游发展中文化个性特征和文化多样性特色的矛盾平衡点,正是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所在。

作者:吴建冰李作华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