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思考

时间:2022-03-02 01:24:23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思考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本身属于社会公共产品服务范畴,它的财务会计工作是单位绩效的社会层面表现,也是国家财政有的放矢的一种重要参考依据。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着“新常态”模式,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服务的稳定、持续和有效。文章从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出发,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思考;对策

我国经济新常态出现以后,宏观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促进要素发生变化、社会政策体制面临创新,在不断降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非公资本进入门槛的同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也成了必然,一方面应对我国市场环境越来越竞争的态势,对事业单位开展工作造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则基于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相关要求,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监督水平。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的现状及问题结合现状分析,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侧重于对资金来源的绩效审核管理,但在内部制度构建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不合理

鉴于事业单位运营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它既不需要承担市场经济活动,也不需要对资金投入方负责经济收益问题,因此属于“只花钱、不挣钱”的单位组织。为了有效地控制事业单位的资金应用合理、有效,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其中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等合理运用和对象区分,以及部分市场经营活动的尺寸、要求和资金渠道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不断降低非公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为事业单位开辟了参与市场经营的“绿色通道”,客观上导致失业单位的业务层面更加复杂。相关制度的出台主要从财务会计管理层面发挥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约束效果,根据现阶段的改革方向判断,财政资金收付的模式主要是收付实现制,而非财政资金收支方面较少,权责发生制的利用空间并不大。这种偏差就容易导致失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公立医疗机构中要求会计主要依照权责发生制,但是医疗机构本身需要大量的现金支持,这样就很难在财政资金收支业务层面发挥收付实现制的功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完善有直接关系,更与现阶段经济新常态有密切关联。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科目不科学

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举例说明,在该制度中设置了“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项目,从性质上分析主要是满足权责发生制的需要,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客观上需要采取收付实现制,那么以上法定的项目就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如果强加利用就会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账目混乱,自然不利于相关制度的完善。事实上,财务会计科目不科学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混乱,一些素质较低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处理工作方面缺乏经验,进一步导致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混乱,但由于监督机制同样匮乏,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从侧面上放大了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的干预力度,造成不能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事务,进而造成事业单位资金浪费、贪污等问题。此外,一些常见的财务工作中由于过度、过滥、过多的不合理操作,会在最终考核层面带来大量的障碍。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

我国财政部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了会计核算的量化标准,其中对折旧处理的“虚提”方法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但本质上并没有严格区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的细则,对事业单位提出了资产不计入支出范围的要求。相应地,这是收付实现制的具体体现,它确保了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的有效运用。但是,对于一些基础类项目的资金消耗而言,事业单位可能面临不能及时支付的问题,这需要保留5%的质量保障金,意味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同时具备效应,这一过程中实际支付的款项并不能称之为“工程成本”;一旦款项没有及时支付,那么该款项如果选择了“应付账款”进行财务核算,显然是一种不规范的操作。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财务会计审核制度的完整性。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及策略

(一)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财政部在会计制度具体规定权责发生制核算的方法。换句话说,在一般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中,收付实现制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忽略了收付实现制,那么就无法确保账目层面的记录规范。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制度存在的缺陷,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方式可以在主要的、关键的部分强化收付实现制,循序渐进地推动权责发生制的完善,最终完全作用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尤其在当前我国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政府模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二)建立配套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不可能主动产生对财务会计配套制度的建设工作,而国家及上级部门提出的相关要求具有瑕疵或不足,这是导致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因素。从配套制度角度入手,可以避开事业单位对直接会计管理工作干预的抵制。根据笔者实践经验分析,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所依赖的支撑体系包括了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绩效制度等,其中绝大多数与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密切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制度是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相应地配套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明确事业单位在经济业务和绩效考核方面的注意事项,可以发挥更好的制度建设效果。例如,建立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升机制,不断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层面的水平。

(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监管

从监管工作的模式来说,可分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监管和外部监管。其中,内部监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自我监督”机制,它在财务会计工作层面还要担负一定的查错、纠错功能,并且平衡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资源分配。外部监管可以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客观监管”,包括国家审计机构、新闻舆论机构以及公众层面,或者引入一定资质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如会计事务所),外部监督的力量强大,同时在表现上也更加客观,它强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共享性。在这一前提下,事业单位想要获得各方面的认同,必须加强与国家部门、社会机构和公众之间的联系,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严格的预算编制,并以此与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相结合,内外合力、双管齐下,通过定期检查、全面开展预算管理等渠道,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监管效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既需要一定的制度依据,同时也依赖社会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严格遵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基础上,积极地展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岗位制度建设,结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事业单位级别及实际工作需要信息,加强对内部的预算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监督机制,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在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独立自主性的基础上,形成人才不断培养、提升的系统体系,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审核制度的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汤春华 单位:大连市路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穆雄飞.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03)

[2]汪艺君.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J].全国商情,2015(22).

[3]施锦明.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