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发展理念研究

时间:2022-04-20 10:42:24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发展理念研究

摘要: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确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古已有之,追溯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儒释道朴素的绿色生态观念;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对绿色发展观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的演变。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历史演进

“绿色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成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经,更多地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从历史视角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演进进行探究。

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的朴素绿色生态观念

在两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里革断罟匡君”的故事。里革劝阻鲁国的君主鲁宣公,不应该在鱼类生长繁殖季节用网捕鱼,要懂得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先秦时期人们利用自然资源要尽可能的顺应“天时”,保持资源的再生和持续利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生态思想。

1.1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最高伦理价值目标,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儒家所称的“天”就是指遵循一定运行规律的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以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前提,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蕴含了富有哲学思想的绿色发展观及生态伦理观念。

1.2道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道家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所说的就是人类要了解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面临不可预测的惩罚。《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人类是世界万物中的一员,与自然界中其它万物具有同样的存在价值和平等的地位。人类的生存与自然休戚相关,片刻也离不开自然界。人类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1.3佛家“慈悲为怀”的生态思想。佛家还形成了不杀生的观念,衍生出“放生”等善举行为。这就是让人们在参禅悟道中,净化心灵,真爱生命,尊重自然。用慈悲为怀的观念,善待世间万物。万物并存,各自延续。佛家保护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哲学理念,客观上就保护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生态的平衡。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儒释道都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

2、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对绿色发展观的反思

伴随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生产效率快速提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而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长。在以“发展天然合理论”指导下,通过工业生产基本方式进行“制造”,这样,原本属于整个自然界组成部分重要一环的各种自然物,就生生地被从自然界这一整体中剥离出来,它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被疏解、被割裂,二者之间原本非常密切的“自然联系”就被淡化,直至消除。然后,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以各种新名义和新方式,诸如文明、文化等“非自然形式”进行重新的“组装”。发展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无限度的占有、大量地消费物质财富和自由竞争成为社会主流。在工业革命以后的300多年间,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越来越严重,几乎达到了大自然的承受极限。据专家估算,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规模,石油天然气最多还能开采50年,煤炭最多可以开采100年;在未来几十年中,地球上大多数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锡、锌、金、银等都将被开采殆尽。20世纪30年代,发生于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污染事件,50年代又发生了著名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严重污染环境的各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众所周知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向全球敲响了警钟。常此以往,将会危及千百万公众的健康与生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由工业化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已经对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环境问题也不再是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事情,而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及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生态问题,开始反思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等问题。这一反思的标志性成果来自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她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将关注环境问题作为焦点。书中写到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蕾切尔•卡逊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后指出,异常寂静的春天正是由于滥用杀虫剂引发的。正是这种被作者称为“杀生剂”的东西,破坏了从浮游生物开始的整个生物链,使人们患上各种疾症。这一悲剧每天都在美国各地上演。此书的结论是严峻的,带来的轰动和震撼也是空前的。蕾切尔•卡逊以震耳发聩的呼喊唤醒了世人的环境意识。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包括污染问题,而且包括生态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所有这些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全球环境大会,发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防治污染。同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更明确把环境问题和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加以认识,明确指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记警钟,也掀起了全球环境保护的新热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环境危机与能源危机、发展危机等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向持续发展过渡,才可能摆脱环境、能源与发展的危机。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持续发展的战略,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必需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这是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冲突的基本战略。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遭受近百年战争创伤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在积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同时,仍不忘保护自然环境。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大批新建工业项目上马。针在新项目在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处理以及防治工业污染等问题,1953年,卫生部成立了卫生监督室,对预防环境污染进行监督。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与环保相关的机构。1956年2月,根据我国杰出植物学家、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焕镛教授的建议,建立了鼎湖山自然林保护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明确提出并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958年,中国开始了“”运动。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一时间内,出现了大量技术含量低、污染密集的小型企业,中国工业结构开始走上污染密集型的重工业之路。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在短期内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自然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在农业领域,重点推行“以粮为纲”的政策。1972年,中国应邀参加联合国第一次全球环境大会后,对自身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反省,充分认识到:“中国城市的环境问题不比西方国家轻,而在自然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远在西方国家之上。”次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环保的“三十二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的环保战略方针,开启了中国现代环保事业的崭新进程。1978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保作出明确的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就为中国环保事业的法制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战略方针的提出到写入宪法,中国人仅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重视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十五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所有这些,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可以说,中国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生命体验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内心深处,并逐渐固化成人们内在的一种诉求。这一决策,既汲取了古代儒释道文化中的精髓,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对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考虑到地球资源日渐枯竭、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现状,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只要坚持下去,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指日可待。

作者:李卫东 单位:忻州市忻府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2004

[2]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提要[J].环境科学动态,1988(06)

[3]王永芹.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