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研究论文9篇

时间:2022-07-11 03:21:45

高校财务风险研究论文9篇

第一篇

1高校财务风险的涵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运营正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尴尬境地,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财务风险,这就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导致财务活动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使高校财务蒙受损失,到期债务无力清偿,学校缺乏正常运转所需资金,以至危及其发展甚至生存的可能性[1]。如何认清和防范财务风险是高校亟待研究的课题。

2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2.1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认识不足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已成为法人实体,与过去相比,政府的财政拨款有所减少,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银行贷款不断增多,财政拨款与高校运营资金需求之间的缺口不断拉大,增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然而,高校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没有作出科学的财务规划,资金运用不合理,财力入不敷出,导致财务风险日益增加。

2.2规模盲目扩大,负债过度膨胀

在扩招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都纷纷选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校区建设,在建设中有些甚至追求奢华大气,花费大量的资金和财力。然而,目前高校的收费标准被严格管控,财政拨款也相当有限。因此,许多高校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规划,不顾自身的偿还能力,通过大量银行贷款来进行举债办学,使负债过度膨胀,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加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2.3内部控制薄弱,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大多高校的管理者只重视科研、教学、创收、扩招等工作,对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不够,内部控制环节薄弱。高校逐步面临的诸如招生、基建、资产等部门发生的贪污腐败现象日益明显,虽然都制定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手段,但在相互牵制方面缺乏有效地衔接和综合管理,导致时常发生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和贪污受贿行为,妨碍了高校的正常运营。

2.4经费渠道单一,筹资方式待改进

目前高校对政府财政拨款仍然有着较强的依赖感,经费渠道比较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虽然近年来政府逐渐增加对高校财政拨款的绝对额,以减轻高校财务压力,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成本的日益上升,高校的财政处境仍然没有好转,在高校的办学经费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显然无济于事,高校运营资金的周转势必会发生困难。

2.5资金需求增加,政府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其增长速度远赶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对高校财政投入不足,致使高校办学资源和教学经费普遍短缺。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发展与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为了自身发展,不得不选择贷款来维持自身资金需求,高额利息加重了高校的财务负担,严重影响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2.6预算管理不力,缺乏预警机制

高校在作年度预算时没有很好地把长期的财务规划与学校现状较好地结合起来,财务资金的预算缺乏合理性和可执行性,预算管理不力,缺乏约束性,适应不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此外,许多高校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没有意识到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能有效及时的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与监测,现行的财务预警系统的可操作性的缺失也不容忽视。

3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认识

高校管理者要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思想上要有危机感,要客观全面地考虑各种相关要素,对各种方案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评价和论证,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要始终保持实时预测与监控,要警惕财务风险发生的前兆,对财务风险要采取分散和规避的方式来进行有效防范。在不断扩大招生的同时,高校管理者不应盲目地扩大规模而忽视风险,要用发展的眼光,作出科学的财务规划,积极评价风险,对导致资金浪费损失的相关人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强化风险意识的同时,高校管理者要积极引导全校师生都参与防范风险的工作中来,营造全面防范风险的良好氛围。

3.2合理控制规模,有效控制负债

一方面,要合理控制规模,建立基本建设规模与学生培养规模相配套的支出控制机制[2]。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控制高校的基建规模,按照高校现有的基建规模、学生培养规模、在建工程现状等因素来设定标准以防止高校规模的盲目扩大。高校自身应设置控制机制,根据自身实际的财务情况来使规模合理控制在有效地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高校要有效控制负债,使负债规模控制在自己可以接受的最大范围之内。同时,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要依据自身实际财务情况,采取科学合理论证来控制贷款数量和规模,制定符合预期偿还能力的还款计划,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监督。

3.3健全内控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参与和支持财务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财务秩序和环境保障。其次,健全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控制程序,化解财务风险。坚持不相容岗位设置相互分离的基本原则,明确相关职责和权限,防止贪污受贿行为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构建严格的财务资金收付授权批准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制和逐级负责的经济责任体系,使责任层层落实到人[3]。同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机关的监督作用,对财务收支情况实施全面、有效监控,从制度上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

3.4拓宽经费渠道,创新筹资方式

高校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拨款,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拓宽经费渠道,创新筹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制。第一,要着力解决好学费欠费的问题,落实好奖学金、助学贷款、学生困难补助以及学费减免等事宜,从根本上解决学费欠费问题。第二,要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加快相关科技成果的转让,走产、学、研的发展道路,提升学校影响力。第三,创新观念,鼓励民间资本注入,通过社会捐赠、投资和融资等方式,争取更多教育资金。第四,发行教育国债和教育福利,集聚社会资金,化解财务风险。第五,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办学,增强高校发展的持续力。

3.5加大政府投入,增强高校财力首先,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政府在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时,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国家财政要努力向教育倾斜,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最后,完善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地方高等学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建立高等教育学杂费正常调整机制,完善保障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引进以及高校学科建设和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财政投入机制,提供财政保障,提高大学的教学水平,避免高校身陷财务危机。

3.6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水平

财务预算是高校整个财务工作的核心,是高校合理配置资源的依据。高校要加强科学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建立刚性控制机制。一方面,在编制预算时,要增强其合理性、严肃性和有效性,要坚持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的原则,改进编制方法,细化预算,制定合理科学的定额。预算收入的编制要实事求是,预算支出的编制要遵循廉洁节约、重点突出的原则,科学规范,增加透明度。另一方面,在预算执行时,要严格管控开支,针对重点大额经费要进行实时有效跟踪管理,充分发挥预算调控作用。预算的编制、执行到调整要始终保证科学规范,保障高校财务健康和持续的运行[4]。

3.7构建预警系统,提高预警效能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所谓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指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揭示潜在的问题,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防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5]。高校可以选择能够反映高校财务状况的一些重点指标和敏感度较高的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能力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高校管理者可对学校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本文作者:高振东佟怡伶刁春荣工作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计划财务处

第二篇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该风险是指高校的投资项目没有实现预期的收益,导致了现金流量减少以及资产流动性降低。(1)高校出于扩招以及满足国家评估要求的考虑,会进行相应的基建并批量购置新的教学设备,这部分支出的经济收益自然就是扩招为学校带来的那部分经济收益,不过高校通常都不会对这类投资进行严谨的投资收益分析,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以及资产空置的情况屡有发生,使得大量资金都投资出去,资金量出现短缺,进而使高校面临投资风险。(2)近年来不断深化的高校后勤社会化,因为缺乏相关的经验,高校就只能不断改善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高校的财务负担。(3)部分校办企业存在严重的运营以及管理问题,导致企业始终无法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一旦校办企业出现了经营亏损,或者是严重到直接破产,无疑会使高校遭受一定程度上的财务损失。

(1)财务预算管理风险。当前高校的预算管理透明度并不高,而且预算中只重视收入的编制,没有给予支出同样的重视,也没有建立起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的机制,上述问题都会加大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2)会计核算风险。因为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并不十分完善,所以高校的财务报表中对于资产以及负债的信息会有一定缺失,而且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推敲,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无法深入分析自身的财务风险,无法进行最及时、最高效的风险防范。再加上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参差不齐,不但直接威胁到高校资金的安全,还会限制财务部门发挥自身的职能。(3)资产管理风险。有些财务人员通常都不会关注货币资金的实际利用效益,无法准确把握学校的日常货币需求量,使得学校经常会出现货币资金过多闲置或者货币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很多高校只是建设、购置了价格高昂的基础设施或者设备,但是并不重视对它们的实际利用以及维修,高校现行的财务制度又将基础建设核算与会计核算分开进行,这种做法无疑令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复杂。

二、高校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社会筹资

目前,高校的收入中不管是财政拨款还是事业收入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增长,基本达到了一种稳定的状态,想要继续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高校增加教学经费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社会筹资(见表1)。社会筹资需要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做到,因此,该项措施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以及良好社会口碑的高校而言的。高校需要正视社会筹资的力量,设置专门的筹款部门与教育基金会开展社会募捐活动,并建立完善的基金管理与运作制度,安排专业人员对与此相关的社会人际关系与资金进行管理。

(二)强化校企合作,建立校办企业核心竞争力

校企有效的合作不但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加良好的科研条件以及提高科研经费的额度,还可以把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社会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从而提升科研成果的经济性。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作为专业的学术组织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并向企业提供科研方面的支持,企业则向高校提供科研需要的经费以及进行实践的平台;另外,高校和企业还可以实现人才的交流,达到双赢。当前,国家非常支持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进而实现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的一体化运作,具体的模式如图1所示。

(三)规范高校贷款管理

具体如下:(1)科学设定贷款的规模。高校设定的贷款规模需要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确保每年都能有相应的资金支付贷款的利息以及本金。高校设定贷款规模的时候,需要从宏观角度考虑自身可以用来偿还贷款的资产额、可以用来偿还贷款的收入、每年需要支付的贷款利息等因素,从而评估自身的债务偿还能力,同时再联系近期发展的规划来设定贷款的规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过大的财务风险。(2)合理利用贷款资金,把贷款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责任人。政府一直支持高校借助银行贷款来应对自身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关键问题,如建设基础设施、购买大型设备等。高校需要秉持专款专用的原则来使用贷款资金,充分发挥贷款的作用,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不可以将贷款挪为它用。当前,会出现高校胡乱贷款的情况,主要应该归咎于未能把贷款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责任人,尽管高校领导都有一定的任期,贷款期限通常都会长于这个任期,但还是可以利用贷款管理效率作为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来提升领导们防范贷款风险的意识。(3)设置专门的贷款管理机构。高校需要设置专门的贷款管理机构,对贷款进行贷款前、贷款使用中、贷款使用后的系统化管理。贷款前管理主要分析贷款是否可行;贷款使用中管理主要针对贷款的各项使用进行跟踪和监督,并安排好具体的还款计划;贷款使用后管理主要是对贷款的具体使用、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并将结果上报校领导。

(四)完善高校财务制度

具体有:(1)实行新的会计制度,提升财会团队的整体素质。高校需要完善当前的会计制度:应使用权责发生制来做会计的核算,这样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体现高校的财务状况;虽然高校将会计核算与基础建设核算分开管理,但还是应该认真核算好基础建设的信息,并及时把这里能够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转到会计核算体系中的资产科目下,从而真实体现出高校的资产情况。提升财会团队的整体素质:多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借助这些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实现财务部门由服务向管理的转变;做好财务部门绩效考评以及人员的任用,提升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这非常有助于高校控制自身的财务风险。(2)改进财务治理,实行经济责任制。高校可以建立董事会对财务进行治理以及监督,保证财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外,高校应该实行经济责任制:首先,设定好预算的各项指标;然后,把任务指标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以及个人,接受到指标的部门或者个人就按照指标安排进行相应的工作;最后,评估实际的工作结果并进行相应的奖惩。(3)控制好资产管理。首先,建立起专门的资金运作部门,关注货币资金的实际利用收益,通过资金运作部门实现对资金的保值、增值等操作;其次,高校需要提升对实物管理的重视程度,管理好固定资产的购置、利用、报废等环节。

(五)完善高校内部控制

适宜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保证高校进行科学的内部控制,高校的内部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分别为:(1)事前控制环节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功能完善的部门,从而确保高校的业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对于部门具体工作人员的确定,需要考虑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位的具体要求,建立科学的人员任用、岗位培训、工作考核、晋升等机制;在进行具体的活动以前,需要制定出规范的管理制度,具体有:分级别的资金审批制度、财务人员工作规范、财会制度、业务操作规范等;按照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用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构建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等。(2)事中控制是指各分部门合理安排具体的职能与责任,行使被赋予的权利并承担与之对应的责任;审核并确认高校的各项具体活动;科学分析并妥善保管会计相关的信息资料,尤其是会计信息与有价凭证;监督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协调高校和外界的沟通、协调高校内部的沟通。(3)事后控制是指复核与评估高校进行的各项活动、核算相关的会计信息、对高校进行内部以及外部的审计等。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控制财务风险,进而确保高校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按照预定计划有序进行。

(六)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该系统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科学设计财务的预警指标,借助观察与分析相应的指标变动情况,实时监控高校财务的潜在风险(见图2)。风险预警通常需要设置一定的临界值,一旦实际的财务指标超出了临界值,系统就会及时给出预警提示信息,以便财务部门采取紧急的应对措施。高校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更加科学地控制财务风险,防止出现财务危机。不过,想要建立预警系统,需要高校具备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科学的组织结构、清晰高效的管理架构、准确真实的信息存档、实时的信息等条件。假设高校不能提供上述条件,那么建立起来的财务预警系统就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本文作者:代蕾工作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各个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因此给高校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高校来财务风险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的财务风险也将要面临复杂的局面,故此,加强高校的财务风险评估工作,强化建设高校的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能有效控制高校中财务风险的发生,而且也可以为高校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来探讨高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以及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估。

二、高校财务风险简介

在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就是指在高校运营的过程中,出现因为资金运转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资不抵债的现象虽然发生的较少,但是高校中流动资金枯竭也将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加强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分析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中的财务风险,在广义上就是对于高校经济活动中,出现因为不确定因素而造成的财务收益同预期偏离的情况;在狭义上的财务风险,就是因为财务问题而给高校的财务带来不确定性,不仅影响高校的发展,更是有碍高校的财务管理。高校财务风险中,可以包括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的风险、校办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资金运作风险、贷款风险四项内容,高校财务风险不仅会影响高校的发展,还将影响高校的财政问题,抑制高校的进步。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制定原则

(一)创建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意义

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不仅可以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定性,而且还可以为预防高校财务风险做出贡献。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从高校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方面,分析高校的财务风险情况,并从中找到抑制风险发生的策略。

(二)创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原则

在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中,应该选择正确的评价指标,并做到科学的分配指标比重,合理的确定其风险间的标准比率,并且还要针对个别指标的异常进行调整。在高校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中,以数据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全面分析及时数据信息,将高校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标记出来,及时为高校的财务管理者提供财务风险的消息,做到及时预防。

四、分析高校中建设财务预警机制的作用

在高校中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在高校中现有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立敏感性的财务指标,并预警机制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为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及时的保障。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建立预警机制,不仅可以将高校的财务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且也可以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使高校可以提前做好风险预防措施,避免高校发生财务危机,提高高校的综合发展水平。

五、高校建设财务预警机制的应用

高校中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应该科学、合理、高校的构建风险评估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高校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采用趋势预测、相关预测、偶发事件预测以及对征兆信息可能结果预测等方法。以下就来介绍构建高校财务预警机制的方法。

(一)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的分析模型

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主要包括盈利能力以及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等模块构成。因此在构建风险预警中,对于预警指标的选取应该是互补又不重复的,这样是为了更好全面综合反映高校财务的运营状况。

(二)构建高校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在高校构建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中,对于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指标中,可以选取学校的货币资金支付率、银行存款保障率、事业基金可用率等;对于债务的风险评价指标中,可以根据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年末借款率等,判断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其中,如果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较低,那么高校的的净资产就多;如果高校中还本付息要用到学校的收入,并不是依靠固定资产,那么借债的比率越高,则财务上的风险也越大。对于高校的投资风险评价中,如果高校财务对于投资比例小,那么高校的财务风险也小;高校的资产负债比率中,如果高校的产业产权不明晰,那么高校的财务就将存在很多的风险;对于高校的产业速动比率,不仅能反映出高校的产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还可以反应出高校财务的风险状况。根据以上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从各方面反映出高校的财务风险,而且还可以准确定位高校中的财务风险,对于及时制止采取风险以及对风险预防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检测高校风险预警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概括高校中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及时规避财务中的风险,完善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促进高校的发展。

六、结束语

由上可知,在社会竞争日益增多的今天,高校管理中也必将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因此通过构建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完善高校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为预测以及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做好前提工作,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为高校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文作者:杨杰工作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第四篇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决策理论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的狭义定义。日本学者龟井利明认为,风险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应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就是广义风险的概念,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在总体上说,高校财务风险在概念上更接近于狭义的企业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一般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资金活动的某个环节由于某些无法预知、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使高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导致高校财务状况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营运和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银行贷款是导致我国高校面临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也可以说,高校的财务风险是举债办学的必然产物。

二、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类型与成因

参照企业财务风险类型的分类,结合实际,本文将高校财务风险分为四类:总体失衡风险、债务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财务管理风险。1.总体失衡风险。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是指高校的资金收入与支出状况在中长期内出现失衡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学校资金入不敷出、流动资金短缺和净资产潜亏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不断扩招,相应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经费等教育资金需求加大。而用于教育事业的财政拨款虽然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需求,财政拨款不足普遍成为高校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高校大多采取向银行借款的方式,这一筹款举措也为学校将来面临偿还高额银行贷款利息和贷款额埋下了隐患,导致高校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2.债务风险。我国的高校过去长期以来处于政府的高度控制下,办学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办学经费的收入和支出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财务风险较小,财务状况稳定。然而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财政拨款不再是高校的唯一资金来源,一些高校拥有了自主筹资的权利,可以灵活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社会捐赠等手段多渠道筹措建设发展资金,而很多高校盲目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基本建设,扩大银行贷款投资,忽视自身偿债能力,过度举债,银行贷款在为改善办学条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使一些高校陷入困境,当资金无法收回时,就通过新的贷款获得资金偿还旧债,进入恶性循环的模式,进而导致债务风险的产生。3.投资风险。高校投资风险是指高校将资金投资于学校建设或者校办产业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收益而影响现金流量和资产流动性,从而导致高校遭受损失的风险。高校投资主要包括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投资、校办企业投资以及后勤经营性资产投资,由于高校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高校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最常见的是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投资硬件设施,大肆采购教学设备,而其中一些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资产流失给高校带来了投资风险。4.财务管理风险。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是指高校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高校出现资金浪费、会计信息失真、财务决策失误、资产流失等问题的风险。国内高校财务管理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不全面不透明、会计核算和投资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薄弱、执行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缺乏、权利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参差不齐等现象,这都直接或间接导致高校对财务风险分析不到位,无法对可预见的风险做出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为高校财务管理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为解决以上财务风险问题,高校应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提高人、财、物的利用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节约意识,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开源”方面。1.1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政府财支持。对于公立高校来说,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高校应积极与政府建立好关系,努力创造条件纳入国家或地方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同时对准政府需要,积极争取科研课题,获得专项建设经费和科学研究经费。1.2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大力发展校办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引用高素质管理人才,积极制定相关制度措施,明确责权关系,提高其竞争力,让校办企业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重要增长点。1.3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人才资源是高校最大的财富,高校应发挥人才优势,积极组建团队承接企业、社会团体的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服务,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及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学校增加了经济收入。此外,高校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如体育场、会议室、实验室等,这些硬件资源在寒暑假及节假日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学校可以加以利用,在此期间为社会提供服务,也可为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紧张的状况。1.4积极争取社会支援,获取办学赞助资金。随着公众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一些知名企业、个人、社会公益组织等在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教育发展基金、科研基金、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高校应抓住机遇,多多争取此类资金。除此之外,学校也可通过校庆活动等方式主动地争取财力雄厚的校友支援,如设立校友奖学金等。总之,高校可通过此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向银行贷款的压力,减少财政风险。2.“节流”方面。2.1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加大预算控制力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强化预算约束,从“源头”上防止资金浪费。2.2加强投资分析,减少重复建设。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采购大型教学科研设备、后勤配套设施以及开展大型活动时,应对资金支出较大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对于可行项目,可采用招标形式,同时制定大型投资项目主管领导负责制及效益追踪考核制,坚决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避免造成重大资金浪费。2.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总体来说,高校现行的财务管理系统人员素质偏低,普遍存在人员冗余和道德败坏等现象,间接造成资了资源的浪费。为解决此问题,高校可以实行财务会计人员轮岗制,加强业务培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在裁剪冗员的同时抑制腐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以减少人员支出和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本文作者:熊竹工作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

第五篇

一、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是大规模建设新校区形成巨额债务风险。有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已达2000亿到2500亿元。[1]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在财政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公办高校普遍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这一举措已经使部分高校负债累累。此外,近些年随着政绩意识逐渐进入高校,大笔借钱、大搞形象工程在公办高校的校园内日渐盛行,千万元的校门、豪华办公楼已是屡见不鲜,这种忽略实际需要、盲目攀比的结果进一步加大了公办高校的债务总量。有些学校甚至到了无力支付贷款利息的境地,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二是公办高校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时间性差异导致的流动性不足风险。公办高校作为国有事业单位,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费及相关收入,这些收入都是按年均衡地流入学校,但学校的各项支出却未必是每年均衡流出。这种资金流入与资金流出的非对称性极易发生现金短缺现象,进而出现不能按时支付教师工资、无法保证正常教学投入的现象发生。三是财务管理风险。公办高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1)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对经费支出的有效监管;(2)经费预算管理薄弱,存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两张皮的现象;(3)投资管理缺失,缺少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价,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的现象。

二、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是银行贷款过多,贷款结构不合理。[1]据国家审计署2006年3月29日的《审计公告》(2006年第1号),被审计的18所高校2003年末债务总额为72.7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45%,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随着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公办高校的各项资源都非常紧张。落后的基础设施和陈旧的教学设备严重制约着公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大规模征地建设新校区便成了学校的必然选择;公办高校的新校区大都规模庞大、远离市区,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得不支付高额运营成本;公办高校的各种教学评估、学校升级和学科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根本无法满足上述支出的需要,公办高校只有向银行申请巨额贷款来满足资金需要。再加上中央政府多年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公办高校大规模贷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公办高校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此外,贷款结构不合理也加剧了公办高校的财务风险。公办高校一般很难取得中长期贷款,往往通过向银行申请中短期贷款来满足长期资金需求。这种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在时间上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大了公办高校的贷款风险。在贷款到期无力偿还时,就只有采用借新贷还旧贷的方式进行周转,一旦遇到国家货币政策收紧、银行惜贷等情况,公办高校就很难获得贷款,就会导致公办高校资金供应紧张,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二是部分公办高校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存在学校借款政府买单的侥幸心理。一些公办高校的负责人认为学校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而是政府的附属物,他们的经济行为就可能不符合经济规律。再加上目前公办高校负责人实行任期制,往往前任领导任期内大举借款,后任领导任期内却是苦不堪言。现有的制度又缺乏对高校负责人的这种脱离现实盲目贷款行为的责任追究,因此这种聘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预算软约束理论认为,政府无法承诺不对陷入困境的公办高校施以援手。长期以来公办高校的资金由国家统一供给,资金的运用也必须按国家计划规定进行。公办高校作为国有事业单位,其所有权本身就归国家所有,加之有些公办高校负责人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和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存在一旦遇到支付风险政府不会坐视不管的侥幸心理。三是公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首先,公办高校缺少对投资活动的科学评价。往往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资金运用效率低下、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形成投资风险;公办高校对外投资时,由于对复杂经济环境的变化难以准确判断,容易导致投资失误。其次,学校承担了原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贫困生数量也不断增多,每个公办高校都存在大量的学生欠费无法按时收回的现象。尽管国家每年都有专项补助,但面对众多的贫困生,仍显杯水车薪。四是公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有些公办高校财务内控制度设计环节存在一般缺陷甚至重大缺陷或者内控制度缺少有效性。有些公办高校缺少经济活动的规范制度,没有建立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支出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一些公办高校对于基建项目、大宗采购招投标制度不健全,导致采购物品质次价高,甚至出现贪污腐败现象。还有一些公办高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对日常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

三、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为了加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推动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巨额债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要进一步完善公办高校的教育投资体制。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落实财政的投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公办高校应努力提高自筹经费能力。通过鼓励校友捐赠、积极服务社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手段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二要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指标体系,既能客观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又提高了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水平。通过对公办高校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实时评价高校的债务风险。三要重视舆论监督在高校贷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2]从纳税人的角度来讲,公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绝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拨款,这都是纳税人的钱,因此纳税人应具有相应的知情权。通过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对高校投资行为和贷款规模的监督,有助于规范高校贷款程序,有效控制高校贷款规模,降低贷款风险。四要积极开展土地置换,提高还贷能力。公办高校可以通过部分或全部出让位于市区特别是繁华地段的老校区,以土地出让金收益偿付银行贷款,对于资金紧缺的公办高校而言,可以全部或部分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有效提高还贷能力。

(二)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时间性差异导致的流动性不足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要通过科学规划学校资金预算,合理安排资金计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化解和防范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一要加强公办高校内控制度建设,明确领导经济责任。通过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既可以实现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又是明确公办高校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合理手段。对于大额资金流动和非常规支付事项,应建立集体讨论制度,论证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二要加强公办高校预算管理。公办高校编制预算要统筹兼顾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实际财力的关系,力争少花钱多办事。财务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严格办理报销手续。对预算的编制和调整程序进行科学规划,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避免出现预算和执行两张皮的现象。

(三)校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首先,公办高校管理部门应按照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制定本单位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从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等四个方面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通过有效的内控制度来规范公办高校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目标。其次,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转“四风”行动的举措,以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为契机,深化公办高校内部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合理控制办学成本,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再次,规范公办高校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公办高校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多,种类繁杂,分布范围广,一方面要规范固定资产的取得、盘点和报废环节的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办公和教学设备平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当前,我国一些公办高校缺乏财务风险意识,或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同时也缺少风险管理活动的经验。公办高校应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研究,制定风险评价制度和相应防范措施,为管理层的重大决策科学依据。

本文作者:胡良华工作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

一、高校财务的现状

1999年,高校开始大幅扩招。众多高校纷纷在城郊建立新校区,开发和建设大学城,动辄借款几亿、十几亿,甚至上百亿。2009年前后陆续迎来还款高峰,在收入来源难有保障,支出节节攀高的情况下,有些高校有力付息,无力还本,出现净资产累积亏损,入不敷出,现金流量短缺和负债压力增大的风险。中国高校的资产负债率之高,财务风险之大,已成为一个高危行业,部分大学达到了技术性破产的边缘。大学普遍的财务危机已迫在眉睫,换言之,在未来几年中,大学的债务重组将是高概率事件。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

风险是事件发生与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威胁。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起点,高校管理层应充分了解高等教育的竞争环境,通过正式的检查程序,来全面分析学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便设计出适当的损失控制和预防计划,减少高风险活动和高成本损失事件的发生。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筹资、投资和日常管理等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始终,主要有:高额负债引发的贷款融资风险、缺乏论证导致的项目投资风险,内控弱化导致的日常管理风险,金融创新导致的资金运作风险,国际合作孪生的汇率变动风险等。(一)筹资风险。我国高校的筹融资体系很不完善,高校大幅扩招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所导致的诸多问题相继凸现。1999年,高校获准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解决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临时资金紧缺问题。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高校对贷款规模、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风险缺乏专业论证,未对贷款合理使用和还贷能力做出系统、有效的规划,更谈不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方案,部分高校贷款远远超过了自身还贷能力。(二)投资风险。高校的投资包括改扩建投资,校办企业投资,正常运转中固定资产投资等。由于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资本运营方面的经验与技能,投资存在普遍的缺点,即立项前决策简单,对项目缺乏论证。很少有高校在基建项目上马前组织专家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很少进行科学评估,最终出现盲目上马、重复购建、采购混乱、闲置浪费等,产生了极大的投资风险。(三)管理风险。我国高校财务收支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学生欠费呈增长趋势,不合理开支、重复购置、奢侈消费等现象严重存在,给学校运营带来潜在风险。这与我国高校内控不严、管理弱化、缺乏有效监督直接相关。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特性

(一)客观性。高校在教育改革带来财务运作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校只能采取风险管理办法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二)普遍性。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学校的各种经济活动之中。随着高等教育竞争进一步加剧,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风险。(三)潜在性。决策者对资金利用效益如何、举债是否适度、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等重视不足,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普遍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四)破坏性。只要风险存在,就一定有发生损失的可能。高校财务风险具有比企业财务风险更强的破坏性。万一资金链出现断裂,将会产生极坏的社会效应。(五)可预测性。人们可以根据预先知道的各种可能结果,通过概率模型技术,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先评估预测,从而有效应对风险,这是风险管理存在的先决条件。

四、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众多因素诱发高校财务风险,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下面从国家、高校两个方面分析风险的成因。(一)国家制度的缺陷。1.法律法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是法人主体,承担一切民事责任。然而,长期以来公立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主要收入来源于国家拨款,缺乏不断增长的资金保障机制,不具备完全偿还能力,又要支付大规模融资的高额利息,这必然带来财务风险。2.管理体制。高校采用行政单位的管理体制。高校的管理者没有真正把高校作为一个法律主体。高校一旦缺失“独立经济人”地位,其经济行为不会符合经济规律,其经济活动将会导致高校出现财务风险。这也是高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的根本原因。3.监管机构。我国目前没有针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估标准,有关方面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这是高校财务风险存在的制度因素。4.人事制度方面。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成为高校财务风险的隐患。机构臃肿、人员庞大、效率低下的现况,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负担,使本来就紧张的办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二)高校内部管理不利。①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高校资金流量一直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致使高校管理层不能有效开展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这是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观因素。②财务风险管理滞后。目前,高校财务人员侧重原始凭证的合法性、记账凭证的合理性、签字手续的完整性,很少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筹资、投资风险高。③内控弱化产生日常管理风险。高校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和控制手段不健全,缺乏衔接与综合管理,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存在很多漏洞,致使高校经常出现一些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行为,最终导致高校在资金日常管理上存在较大财务风险。

五、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风险防范与管理也要从多个层面同时入手:(一)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高度重视高校财务风险。国家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有责任对高校财务加强监督管理,以保证高校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例如,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体制,审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审计法规对高校财务安全进行监督检查;银行及银监会等机构加强对高校贷款管理,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高校贷款风险;财政系统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缩小授权支付份额,以求最终实现全部直接支付,同时加强财政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控。(二)高校管理层加强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众多因素致使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职能弱化,而体制与制度缺陷是首要的,国家和高校应从机制上解决问题,从体制上加快创新。虽然我国高校管理层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精英和教学骨干,但是,纯学术人才未必都擅长专业资产管理与运作。因此,高校领导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的始终,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三)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全程监控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立一套科学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揭示隐形问题,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可以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尽早提供预警信号;对于长期财务预警,可以借助财务报表等相关信息,对有关偿债能力、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重要指标进行分析,识别潜在风险。高校必须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全面反映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承受能力。一旦预警,财务人员要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加强会计核算和开支控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化解和分散风险。(四)构建科学分析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高校应根据主管部门、债权人和管理者的不同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科学、可比、适用、可行的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债务风险、融资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根据分析对象、目的和内容,科学地选用分析方法,注重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等指标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五)形成风险评估机制,量化主要财务风险。可以采用最佳猜想定性法,以及一些详尽的、非常精确的定量方法对贷款融资风险及重大项目投资风险进行评估,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利用工具和专门技术,正确地量化高校的主要财务风险。针对风险评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六)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查出潜在财务风险。高校内审部门对高校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内控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审计测试与评价,及时反馈制度执行结果的信息并提出意见、措施和建议,由注重查错防弊的监督型审计逐步向风险防范、管理促进的管理型审计转变,真正起到内部审计监督检查的作用。(七)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规避贷款融资风险。①合理利用银行信贷,控制偿债风险。各高校要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合理分摊教育成本,准确计算项目收益。只有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时,才能给学校带来净收益。因此,在利用贷款融资决策时,一定要深入分析贷款的可行性,根据学校用款进度,确定贷款的额度、时间和还款方式。学校要根据自身现金流量,安排好日常资金使用及归还计划,将偿债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②多渠道筹资,化解贷款风险。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社会资助、融资租赁(包括TOP模式)、BOT等其他方式筹集资金,降低贷款比重,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的、具有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确保高校财务风险可以接受。③多管齐下,降低融资风险。在筹资方式上,要坚持长短期资金结合;做好货币资金需求量预测,尽量采取季节性短期借款,严格控制长期借款规模;做好内部资金调度,不能出现既有长期存单,又有银行贷款的情况;在资金投放方面,按规定程序和方法科学决策,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八)健全内控机制,控制资金管理风险。完善授权审批、财产保护、绩效考评等相关控制手段,在加强事前监督的基础上,同样注重事中控制与事后评价。严格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减少财产损失的发生,建成责权利相结合,奖罚分明的全方位监控体系。(九)加强预算管理,尽早识别财务风险。预算管理贯穿于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执行和财务控制的全过程,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应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规划、整合、控制与评价功能,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例如,购置设备时要从价格、质量、性能及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年终时对资产购置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考核,通过有效控制预算,杜绝资产购置的随意性,降低资产管理风险。(十)改革会计制度,适应风险管理要求。①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财政部2009年8月12日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新会计制度)提到:“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这是新会计制度的基本理念之一,从根本上解决了资产价值不实、教育成本失真、绩效评价困难等问题,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供了法律依据,提高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使资产利用率分析更有针对性。②增减相关会计科目,修改有关财务报表。原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无法恰当反映经济业务实质的事例屡有发生,新会计制度取消了经营结余、固定基金等科目,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折旧、在建工程、预算收入等相关科目;财务报表编制上,也根据新会计制度的理念做了很大修改,这将更加适合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③采用学生学习年度作为会计核算年度,与收入费用发生相匹配。高校的费用发生以学年为循环,而相关的学费收入也是以学年为周期。

本文作者:姚玉彬工作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类型

1.筹资风险

高校筹资除依靠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学费、科研、校办企业等收入以外,还依靠大量银行贷款。事实上,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高校资金需求量加大,而财政经费拨款、学费、科研等收入只能满足日常教学、科研开支。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环境的改善,需要依赖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但是高校不得不支付高额的利息,而且贷款的偿还只能够依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收费标准的提高,可是这些收入都具有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压力的扩张性,使得高校不得不面对沉重的还款压力,承担较大的债务风险;同时贷款本息的偿还使得高校财务结构日益恶化,偿债能力逐渐降低,对高校的信誉等级造成直接影响,进而降低高校再融资能力。

2.投资风险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需要在基础建设项目,如实验室、教学设施等进行投资,同时要重视对人才等软件的投资。但是很多高校往往并没有考虑自身的资金负荷能力,严重过量投资,导致短期流动性风险加大;而且很多投资项目不进行可行性分析,盲目、随意投资,结果投资效益不仅没有收到,本金也难以收回,极大地浪费了资金,导致资产的流失;其次,很多高校投资校办产业,但是由于其管理水平低下、市场竞争力差等因素,经济效益不高,投资收益较差,加剧投资风险;另外,不少高校还将资金投入股票以及其他风险性债券,则可能会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

3.资金营运风险

高校各项收支费用必须依照资金预算来执行,但由于预算编制过程不透明、编制时间过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门预算不能准确、客观、全面的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状况,更无法确定高校未来的资金支出重点和方向。另外,在日常支出中,有些高校的领导或部门主管未严格执行资金预算,随意批经费,导致预算的频繁变更,难以执行,从而导致收支的不平衡,现金难以应付日常支出,产生现金风险。同时,有些高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金用量大,往往出现财务赤字,导致财务风险加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1.盲目扩大投资规模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学校在校区面积、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的引进等方面都对资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面对这种需求,很多高校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往往没有对自身财务状况、支出能力进行正确评估,未能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从而根据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调整财务行为;同时也未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没有做好充分的评估与投资规划,不断扩大银行信贷,盲目进行投资建设,导致负债总额过高,严重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

2.会计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这一会计制度,即以现金收到或支出与否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所有劳务以及跟踪资产都不作为收支费用,在总账中,事实负债得不到反映。随着高校收入渠道、结算关系的多元化,通过“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金比重”以及“学校年末对外负债总额占总经费收入的比重”等这些指标对学校财务风险进行衡量,未能够将“帐外事实负债”考虑进去,缺乏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全面反映。另外,“应收及暂付款”中的暂付款,基本上都是垫付款未核销数,支出实际上已经形成;同表列数据相比,“应收及暂付款”中的实际资产量严重偏离。这就使得通过资产负债表对高校偿债能力进行衡量,必然导致对偿债能力的高估,对偿债风险的低估。

3.风险责任缺失

目前,高校实行计划管理模式,高校领导并不对学校财务承担风险责任,即使在任期间造成了巨额债务,也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同时由于高校领导有一定的任期,而且缺乏必要的风险问责与追责制度,导致高校领导更加注重短期行为不以自身的财务状况为实际出发点,大量举借外债,使高校贷款规模日益加大,造成高校债务偿还风险;另外,由于风险责任缺失,部分高校出现前任借钱,后任还钱的问题,比如当某一职能部门前任领导离职时,欠下大量债务,需要用大量预算额度进行偿还,而导致现任领导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这种超前消费的行为,导致高校债务负担沉重,财务风险增加。

三、构建并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从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评估以及财务风险评价三个方面入手。财务风险识别要求对财务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将财务风险的性质、特征和传导机制予以明确;财务风险评估则需要在有效识别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大量详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未来风险的发生概率、损失程度进行评估和预测;财务风险评价则是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以此来对风险的危急程度进行判断。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基本条件指标,包括生均用地、教育设施面积、设备仪器以及图书等指标;其次,发展能力指标,即通过建设、年度投资与现金比率,来对高校投资承受能力进行反映;最后,偿债能力指标,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净利对利息的倍数对高校偿债能力进行反映。在上述指标建立之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可以通过综合指标法,分四步来完成。第一,运用定性分析对有关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在以定量方式将各项指标的预警临界比率计算出来;第二,对各监测指标的爱物预警指数进行结算;第三,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第四,将高校财务预警综合指数计算出来,而这一结果就能够将高校财务风险警度确定下来,以便有利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实行改良的权责发生制

改革当前的会计制度,采用改良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两种完全相反的会计制度,在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收支确认类型,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就是其中一种,它要求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主体经济业务实行权责发生制,而某些次要的经济业务则实行收付实现制;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主体,能够对高校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真实、全面的反映,从而为高校财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降低财务风险。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后,对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将“累计折旧”科目增加到“固定资产”科目后,并将折旧费科目增加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科目下。对于重要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购置时,采用平均年限法进行折旧。对于负债核算,要在会计科目设置“应收账款、应付工资和预提费用”等负债类科目,将隐性负债变为显性负债,从而对高校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反映。

3.建立经济责任制

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制,要求遵循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即要在校内各级管理层建立起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者的权责,对本单位的财务风险承担相应责任,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加强财务管理积极研究对策,使得从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工都对财务管理予以重视,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将经济责任制度与任期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其在任期间必须对其财务行为负全责,并对任期已满的进行责任问责与追责,防止其盲目负债;同时加强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对会计账目、经济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内部审核,以有效避免隐形负债,降低财务支付风险。

本文作者:肖妍工作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基建后勤管理处

第八篇

一、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形成原因

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原因,一是主观原因。实际上,两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密不可分的。从客观上分析,由于财政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导致高校只有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扩招建设资金紧缺问题。再者,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指导管理也不够。从主观上分析,高校贷款风险还贷意识不强,贷款规模超出实际偿债能力,举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利息费用大幅增长,致使办学成本不断增加。

二、高校财务风险主要表现类型

高校财务风险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风险。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管理控制办法不当,因而造成资金短缺,净资产潜在亏损加大学校财务压力,整体办学效益不高,财务管理约束力不强。二是投资风险。校办经济实体投资、办学规模扩大投资、对外债券投资等,出现盲目投资、无效益投资等情况。三是举债风险。近几年来,高校扩招,高校纷纷大建新校区、新校舍、大量购置设备和盲目引进人才,贷款数额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过大,学校不堪重负。这些方面,若不能很好地管控,都会增加财务风险。

三、化解高校财务风险主要举措

逐步有效化解高校债务,减轻高校负担,化解财务风险,促进高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而之,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应当由政府、财政、银行、高校和社会组织共同负责、强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抓出实效。1.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应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做好财务风险的化解工作。当前,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债务问题,纷纷出台政策法规,积极支持高校发展,切实化解地方高校债务,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1)加大财政投入。高等教育是国家公共事业,政府是学校责任的终极承担者。《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拨款义务,以保证公办高校教育事业经费支出需要。政府方面,可根据各高校的发展实际与前景,增拨财政经费,对高校负债给予一定的贴息、补息,缓解高校债务压力。(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政府应对高校债务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制定措施并加强高校的发展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高校基本建设和负债规模。政府可以采取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高等学校系列管理,逐步推广将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执行的做法,完善经费保障机制。(3)建立贷款约束机制。坚持“化解旧债、不增新债”的原则。严格执行高校贷款审批制度。未经审批同意,高校不得向银行申请贷款,也不得以其他方式举债。政府核定高校债务规模,严格审核控制高校基本建设、重大投资项目资金。(4)实行高校债务月报制度。财务风险,本质上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学校应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负债规模,保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无力偿债甚至资不抵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1]。对银行贷款余额不减反增的高校,政府部门可采取停止安排化债资金,并停止或减少安排其他有关专项经费,并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5)适度提高高校收费标准。现行高校收费标准大多执行多年,已不能与高校现行办学成本相匹配,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让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2.银行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监督与管理。银行应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不断强化债务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审核力度,严格依法放贷;审查学校规模与性质,审查贷款的必要性、合理性和预期效果;审查贷款计划和偿还计划的合理性,审查高校还贷能力,降低贷款额度,控制债务规模,防范贷款风险,确保高校借贷资金专款专用。银行要确保高校资金借贷用途,及时纠正直至收回高校违约使用的借贷资金。3.高校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控制财务风险主体是高校,关键也在高校。高校一定要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转变资金管理观念,不断总结和探索财务管理经验,开源节流,提高自身的偿债能力。(1)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高校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制度,确保经费收支预算管理的刚性与严肃性;加强科学决策,规避投资风险,按照“量入为出、合理负债”的原则,合理谋划筹资预算管理[2]。(2)科学合理举债。高校要有应对化解财务风险的举措,明确工作目标,明确领导责任,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力求将筹资风险降至最低。建立高校财务风险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完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展信息化、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等[3]。做好高校整体资金科学规划与合理使用,适度负债。(3)稳定招生规模。任何一所高校都要紧跟形势发展,开拓进取,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提高竞争力。(4)兴办高校产业。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利用高校技术、人才优势,发展高校产业经济实体,走教学、科研、产业发展道路,提高教学质量,创造经济效益。(5)建设节约型校园。节约型校园以提高人、财、物利用率为出发点,以节约校园各项资源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和发展的办学模式。4.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倡导社会对高校的捐赠。拓展高校筹资渠道。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予以支持,鼓励高校校友、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自愿为学校捐赠。积极探索成立地方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走出一条聚集社会力量、办好公立高校的新路子。

四、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各高校应有清醒的风险意识,应当建章立制,规定高校资金借贷纪律,加强对高校负债风险的防范;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为高校化解债务、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高校内涵的发展,增强高校“造血”功能,不断改进高校财务的管理工作,防范财务风险,从而使高校不断地健康地向前发展。

本文作者:龚泽工作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

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基础

(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统计标准所组合成的有机结构。在建立公立高校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从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包括:(1)选取要求。一般情况下,在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全面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指标越多,得出来的结果也就越精准,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操作性原则和精简性原则,以达到减少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指标过多容易导致重叠,因此要选取得当。(2)指标范围。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指标范围有直接的关联,也就是指要按照所要评价的主体选择适当的指标。本研究中所要评价的主体是公立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所选择的指标应和财务相关且适用于公立高校。(3)层次结构。风险评价主体的属性可以直接用层次结构来表达,过程中可以突出组成结构中各个环节的位置、作用、占有率等。要凸显出主要的评价对象,次要的则适当删减。

(二)指标体系评价法

一般包括:(1)单变量判定法。该方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较常被应用,一般是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其财务占有率和正常运营企业财务占有率比较有差异性。但在企业经营不断复杂化发展,单变量判定法的片面性已经无法满足风险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实际评估中通常会结合其他评价法进行评价。(2)多元性评价法。该方法是在单变量判定法的基础上慢慢被应用起来的,其原则是变量遵循多元正态分布,通过多个变量来评价主体,更为全面,但过程中需要解决线性的有关问题,相对较为复杂。(3)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所选用原理是财务占有率的标准数值,一般是选择变量指标的最大数值或最小数值,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按照标准值和变量的规律进行指标数据的评分,最终确定标准评分值和占有率。综合评价法的主观性较强,但长期使用该方法进行评价,其结果会越来越靠近真实数值。

(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具体包括:(1)实际性和整体性结合。实际性是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客观事实,可以真正体现出公立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和现状;整体性则是指要将公立高校的财务风险综合分析,包括偿债风险、投资风险和总体失衡能力风险,都要将其看成是一个整体,然后更全面地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为了让评价结果更加精准,就要对公立高校的财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评价者常常会不自觉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部分结果是通过客观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缺乏准确率。因此在评价时,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地结合,尽可能地将公立高校的财务指标定量化,实现定量和定性的优势互补。(3)动态完善性。当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公立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前提下,财务风险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评价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让评价的结果更加准确。

二、公立高校财务风险分类

高校财务风险通常指的是在院校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运作方面的风险,其原因是由于高校资金在运作时会因为主观意识上对结果预估不当或是由于自身无法承担经济开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也可能是因为经济运作中的突发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一)偿债风险

高校制度改革后,公立高校不再单纯的由政府出资筹建和办学,高校筹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因为高校可以通过信贷、捐助、金融投资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但部分高校在筹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偿债的能力,最终导致高校设备和教育质量提升时,也出现了偿债风险。针对此现象,高校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1)还债储备率。公立高校的还债储备一般是指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债券投资的总额。由于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高的资产,可直接用来偿还债务,在资本市场中的流通性也比较灵活,因此还债储备率是直接体现公立高校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2)偿债能力恶化危机。高校的资金分配最终大多用于物质消耗,比如用于校区的扩建、设备的添置等,但这部分开销最终还是要用资金来偿还,而资金的来源就是政府的拨款、学生缴交的学费和校办企业的投资等。但在资金收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部分学生的学费无法按时缴交或校办企业撤资,这就会使得高校的偿债能力出现恶化的危机。(3)利率水平。在发生资金周转不灵或负债时,公立高校就必然要面临偿还本息的负担。因为受到宏观经济运行和国际汇率等方面的影响,利率的趋势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贷款的利息率减少,高校的偿债压力也就相对减少了,进而就能极大地减少集资的风险。相反的,如果利率提升,高校的集资成本也会提升,偿债压力也就提升。(4)流动资金不足。公立高校的财务管理,若是出现资产结构问题或是出现资金比率太低,则会造成流动资金的不足。如果资金的筹集和开支没有调协好,就有可能会出现流动资金的不足而造成风险,最终造成日常开销的困难,使得高校教育受到影响。

(二)投资风险公立高校的投资风险的含义是指高校将资金用于校区兴建或高校教育中,因为投资的预期收益没有达到目标而导致高校遭受经济损失。公立高校的投资风险主要有:(1)校办企业连带责任风险

。校办企业所指的是由各级学校开办的、有助于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实习就业的企业,与社会企业不同,校办企业不仅能够培养人才还能创造产品。因此可以说,校办企业和公立高校的正常运营有极大的连带关系,一旦校办企业出现问题,公立高校就会出现问题。(2)设备盲目购置风险。教学设施是保证高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因此在设备购置中,部分公立高校会因为竞争负担问题而出现盲目购置设备的现象。但设备盲目购置也必然就会导致资金的浪费,导致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造成财务管理出现风险。(3)学费收缴风险。学生拖欠续费或延缓缴费是当前公立高校面临资金流入的主要问题,学费收缴的完成度直接决定着高校的运营情况。如果能够收到全额的学费,必然就能够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正常运营。

(三)总体失衡能力风险

公立高校的财务总体失衡能力是指高校资金收支中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指收入无法满足开支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必然和高校财务管理不当有关。而分析其结果,会造成高校还债负担,严重的话还会使高校的信誉遭受损失,造成以后集资的困难,而一旦高校集资成问题,财务风险就会变得更加严重。针对此现象,高校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1)处理好银行借款和高校运作过程中筹集到的所有资金的平衡。公立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银行借款和资金之间的关联类似企业财务管理中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之间的关联。企业若想控制好成本,保证有较好的资本运转,就一定要调整好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之间的关联,同样,公立高校若想稳定运转,也需要处理好银行借款和资金之间的关系。(2)要注意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专项资金,具指专款专用的资金,但很多公立高校并没有严格做到这一点,而是将专项资金部分挪为他用,这就使得这部分经费一部分被占用,而造成专项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能会造成挪用公款等不合法的行径,因此应该慎重对待。(3)衡量高流动资产对负债的承受能力。公立高校存在借入贷款的想象,也就导致了要承担按期返还本钱并付利息的压力。而偿还债款的资金一般采用流动性较强的资金,因此在使用这部分资金前就应该做好评估,充分掌握资金所能承受的负债能力,以避免出现超负荷的情况。(4)重视高校可支配的现金运作。现金支付率是衡量高校能否实现财务运作的主要标准,该标准计算公立高校开支过程中变现能力强的资金的占有率,标准比例越大,表明可以支配的现金越多,也就更能满足学费的开支需求。

三、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越差,则表明公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越差,财务风险也就越高,因此构建合理的偿债能力指标对公立高校的偿债能力风险进行评价,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具体包括:(1)自有资金负债率。该指标可以评价高校负债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比率。指标数值以0.8为准,证明高校的负债资金少,财务风险低;若小于0.8,则表明有闲置资金,利用率低;若大于0.8,则表明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大。计算公式:自有资金负债率=借入款(/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储蓄)×100%(2)已获利息倍数。这是评价公立高校财务风险的常用指标,能够表明高校获利能力和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指标的最大值为1,数值越大,表明公立高校偿还银行利息的能力较高,财务风险越小。计算公式: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100%(3)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是指公立高校每获得一块钱所需承担的银行借款。该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公立高校年终可向银行借款的总额越多,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借入款总额/总收入×100%(4)速动比率。该指标是评价高校的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可以体现公立高校偿还流动负债的水平。该指标的正常数值应为1,上线限范围为(1±0.5),若超出上下限范围则表示财务出现极大风险。

(二)运营绩效指标

公立高校中资产和资金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能够正常进行,若无法完成任务,则表明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具体包括:(1)收支比率。该指标能表明高校收支的平衡度,指标最大值为1,若小于1,则表明高校本年的收入比支出少,财务风险较大。计算公式:收支比率=实际收入/实际支出(2)总资产收益率:该指标能体现公立高校总资产的综合使用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资产利用越合理,学校运营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计算公式: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均额×100%=(年终总收益-年初总收益)/([年初资产+年终资产)/2]×100%(3)资本增值率:表明公立高校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收益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年度的财务管理能力越好。计算公式:资本增值率=(年终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4)招生计划现金比率:该指标反映出公立高校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指标最大值为1,即所有学费都已缴齐,若比值小于1,则表示有被欠费。计算公式:招生计划现金比率=实际收缴学费/应收缴学费

(三)总体失衡能力指标

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机构,因此其总体财务失衡情况和企业也略有差异,出现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流动资金不足则时常发生,进而导致开支资金不足和拖欠教师薪资等情况发生。具体包括:(1)年终借贷经费比。公立高校年终借贷的总和占学校总资金的比率,它既体现了公立高校承受财务风险能力,也反映出了公立高校出现总体失衡能力风险的严重程度。计算公式:年终借贷经费=(年终银行借款+其他现金借款)(/政府投资+预算内经费+办学经费+学费收缴+社会捐助资金+其他经费)(2)专用资金使用率。该指标是用来衡量公立高校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评估是否有被挪用到其他开销。该指标是变量指标的最小数值,专用资金使用率越低,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专用资金使用率=(借出+应收与垫支款+投资总额-20%收益-事业基金)(/总资产-事业资金-固定资金)×100%(3)银行存款保障率。一般用公立高校一元货币资金所承担的负债表示,该指标能够体现公立高校资金调节的能力和承受还债的能力,是体现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效率的主要参考依据。在特定的区间内,该指标的数值和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以及财务风险成正比,数值越大,则表明公立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越差,财务风险越大。计算公式:银行存款保障率=债款(/银行存款余款+现金余款)×100%(4)学校货币资金支付比率。通常可用年终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持有债券的总额来表示,这是考量公立高校财务风险作情况的重要标准。指标数值越大,证明可用支配的资金越多,财务风险就越小。

本文作者:徐航工作单位:广西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