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的运用

时间:2022-03-10 08:30:09

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的运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升级,我国的机械制造设计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在冲压机械设计过程中,对PLC的应用能起到优化作用,对促进冲压机械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主要就冲压机械设计中PLC内涵以及特征体现加以分析,对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的软硬件设计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冲压机械;设计应用;PLC

冲压机械设计是通过压力进行设计的类型,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冲压机械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多样化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通过对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的应用研究分析,可对冲压机械设计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的内涵及特征体现

1.1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的内涵

新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升级,有助于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应用PLC技术这一可编程控制系统方便了机械设计,在生产控制的安全层面有了很大保障。PLC系统当中的中央处理单元是可编程控制器的重要控制中心,在数字和逻辑运算方面发挥作用,对PLC运用系统发挥了协调作用[1]。我国在当前机械制造产业中,PLC系统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

1.2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的特征体现

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的应用特征也比较突出,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系统性能也不断完善。其中通信功能方面的作用和优化也愈来愈重要,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也愈来愈简单化,能够将这一技术系统和通信协议得到有机结合。在对PLC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和总线以及现场作业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就能发挥PLC的作用。PLC技术的应用中,在抗干扰能力上也在不断加强,在软件技术的优化下,对继电器的替代能够在机械设计制造的安全稳定性层面得以保障。

2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的软硬件设计应用

2.1冲压机械设计中PLC应用的作用

冲压机械设计过程中对PLC技术的应用,在可编程控制器的作用下,能有助于冲压机械设计的方案优化,在提高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以及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积极作用。PLC技术系统应用下,对冲压机械设计行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提高了机械设备的整体工作效率,对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积极作用[2]。在PLC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下,应用的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解决了传统的控制系统弊端问题,从技术上有了突破。

2.2冲压机械设计中PLC软硬件设计的应用

1)冲压机械设计过程中的PLC系统应用,要注重软硬件的设计优化应用。在硬件的设计过程中,有诸多层面需要进行完善设计。其中的硬电路设计过程中,在控制电路层面主要是对信息控制电路的设计,在电路中最为突出的元件以及触点是双重设置的,以及在电路上实施重复控制,这样就能发挥互检及监控的功能。在大功率的感性负载通断方面会引起火花,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包含低频以及高频的电磁干扰,对PLC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为了保障压力机系统的安全,在控制系统方面就要增加除PLC控制电路外的冗余控制电路[3]。2)注重对PLC的选型应用。在PLC的设计应用中,要注重其抗干扰性以及可靠性的保障,在对冲压机械设计过程中的PLC技术应用,选择型号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通用化以及系统化的选择。并要在实际选用过程中,对输入以及输出点留有裕量,尤其是对高速压力机控制系统设计方面,注重周边设备的运行状态输入接口。在的元件选型层面也要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对电气控制箱内外布线层面加强质量的控制。3)冲压机械设计过程中的PLC应用,要注重软硬件电路的科学设计,这对保障冲压机械系统的作用发挥有着直接影响。在对PLC的应用过程中,就要能对实际运用的环境充分考虑,保证安全性的要求。一些部件的关联性比较突出,并且都有着相应制约,在进行实际设计过程中,就要能对冲压机械的电机降噪工作方面加强处理。在进行设计后,对压力机的正常稳定运行要充分重视。PLC的应用在设计单独安全控制模块方面要注意,在故障的防治措施实施上要采取科学措施加以实施[4]。要充分发挥硬件控制的功能,在冲压机械的指定位置设置开关,如此就能有助于解决压力机的检测问题,在可编程控制人机交互界面方面充分发挥触摸屏的设计功能。

3结语

冲压机械设计过程中,为能保障设计的科学性,就要充分注重PLC技术的科学应用,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重视,才能保证冲压机械设计的优化和质量。通过实践发现,冲压机械设计中PLC系统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机械设计的质量,冲压机械的运行安全稳定性也得到了保障。

作者:杨晓勇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东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特点与优势[J].技术与市场,2016(11).

[2]李真真,冯婧.浅谈机械设计与公差实验室建设[J].科技资讯,2016(25).

[3]李之光.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2).

[4]肖万选.机械设计中的常见错误十二例[J].电子机械工程,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