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对策

时间:2022-01-12 02:42:17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对策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发展的不平衡,既有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经济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也包括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更包括农村地区金融结构分布不合理、融资效率差异等各种问题。对此,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整体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对策

农村地区在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八成的资金被用于扶持城市发展,对待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支持明显不够。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受制于资金的瓶颈,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差距的扩大和差异的不断凸显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在金融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应对和解决农村与城市存在的差异性问题,积极探索我农村地区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新道路,促使金融改革的落实和实现,为我国的和谐发展添砖加瓦。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分布的区域差异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明显不均衡。在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广大农村居民拥有的金融资源非常有限。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金融结构在农村地区直接设立营业网点的数量比上年度不但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交通不便、人口少、地域广、不利于开展集中性金融业务等因素,是造成我国金融机构不不乐意开展部分空白乡镇金融业务的直接原因。以贵州省为例,可见部分边远落后地区不仅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与发达地区营业网点分布密度具有明显差别,其服务水平也明显不足。[1]除了上述分布不均衡的弊端之外,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内控机制长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坏账率较高,信贷审批权限小、额度低,风控能力较差等。

(二)农村金融规模的区域差异

从现有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看,农村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差异,部分边远落后地区金融发展长期滞后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城市差距更是巨大。发达地区由于市场规模大、企业数量较多,这些为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了有力条件。而落后地区因为缺乏上述优先,造成在申请贷款、开展各种衍生金融品服务中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区域差异

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本就不高,以农村地区的储蓄资金投资率为例,很多农村居民习惯上把资金存入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获取稳定的储蓄收益,而把这部分资金进行在投资的人员却相对较少。2013年,银监会公布过去三年农村存贷款变动情况,发现除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少数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农村都存在存款余额高于贷款余额的现象。这与城市贷款高于存款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部分欠发达的边远落后农村,部分居民已经习惯于储蓄,不愿意把资金用于消费。当然,造成这种储蓄率长期较高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因素的结果。传统存贷款业务在农村地区开展本就先天不足,更无论其他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拓展。因此,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发展看,金融市场效率比城市相对要低很多,不同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效率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四)农村金融供给的区域差异

金融供给一般侧重于能够更好开展各种金融业务的地区。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也出现明显的差异性现象,如发达地区金融供给数量明显要高于欠发达地区。部分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本就缺乏金融融资的欲望,加上他们对融资额度大小不一、融资需求也不同,有的农村居民是临时性需要获得贷款等因素,造成这些地区的金融供给不便于操作。对比发达地区和恰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储蓄产品种类和攻击率明显要多于欠发达地区。从金融服务方面看,我国很多边远落后地区由于金融需求小、金融消费多边性等特点,造成这些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也相对不足。商业银行一般把绝大多数的业务范围限定在城镇等发达地区,给农村居民提供贷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有农村居民获得贷款的主要渠道还是农村信用社,这几乎成为农村金融贷款业务的唯一来源。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金融发展历史较短,在金融管理和产权等方面与商业银行等差距明显,这造成它本身金融供给能力比较有限。[2]

(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

我国金融机构分布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长期存在,正如上面所述我国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的营业网点在2014年不但没有比2013年增多,相反还有所减少。即便是统一省的不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设计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的现象。这种地区性差异造成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金融发展中始终出现相对滞后的状况。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本就不如城市地区,部分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更是不容乐观,如果不从法律、制度和业务等方面开展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入创新,最终会让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始终处于低端水平。这不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之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种地理条件,政策因素的差异是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就当前我国的发展情况而言,不仅东西部经济存在着差异,沿海和内陆存在着差异,即便是同样是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可以说在交通、经济的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交通设施也较为完备,因此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环境相对优越;而欠发达地区在环境条件方面则相对较弱,加上我国政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待不同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同,加之金融机构为了获得自身收益而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执行有利于农村地区发展的金融政策,这些无疑都造成了不同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3]

(二)农村经济领域的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农村金融发展差异性的根本性原因。除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一直明显滞后,这使得该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也相对滞后。北方某省数据统计显示,城乡之间农村金融信贷规模之比为3.5:1,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信贷比为2.6: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与城市地区相比差距更是惊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居民金融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本身诚信意识不高,还有农村信用机制建设不完善等原因。这带来农村地区金融信贷工具一直较少,金融服务能力相对其他地方要低很多。2.农村经济结构影响。农村发达地区的居民,农业收入已经不占据主要的收入来源,大多数发达地区的农民主要通过当地的乡镇企业和从事第三产业等新型就业方式获得自己的收入。这些地方严格来说已经不能够称其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因此,这些地方的金融发展相对较好,比以往传统的农业贷款范围要广的多。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一般是在经济比较活跃,居民收入相对较高的地方健全,这些地方开展金融风险的难度较低。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还是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获取收入的方式,农业生产贷款需求比其他产业要低得多。这些造成当地的金融发展一直缓慢,如果单靠开展农业生产性金融服务,一是贷款规模小,二是农户还本付息的风险高。这也是造成这些地区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营业网点不但没有增加,相反数目还有所减少的直接原因。[4]毕竟金融结构开展金融业务的目的也是为了盈利,如果没有一定的利润它们不会轻易在这些地区开始新的营业网点。

三、运用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实施有区别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传统的金融制度中,针对农业地区的发展一般设立不同类型的三种金融机构: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一般负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保教护航,该银行不对普通居民开放金融信贷业务;二是商业性农业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但是今天的农业银行金融业务的侧重点也在城市;三是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农业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办理贷款的主要来源,但是其金融成本相对商业银行要高。因此,从未来农村地区发展看,要想促进当地金融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巨大作用,要进一步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当然,首先要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晰的问题,要结合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新型农村信用合作社。特别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我国政府必须要重视制定金融扶持政策,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的金融扶持。我国政府可以鼓励其他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地区,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同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还要针对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相应的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要真正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要做到回归农村地区,二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强化自己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优势地位。要逐渐在欠发达地区尽力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样才能够满足这些地区农民融资的渴求,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更加有利于金融机构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最终要在农村地区建立良性的可持续性的金融发展环境,为农村地区持续发展提供融资帮助。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我国政府应当指导金融机构指定灵活的货币政策。对发达农村地区可以逐步推行城市地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欠发达崎岖,我国金融机构要建立严格的担保机制,可以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这样可以让当地经济发展获得更多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同时我国政府还要进一步依据不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策等。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防止出现挤占挪用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资金的行为。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结构本就机构数量少,规模较小,因此我国人民银行应当根据农村地区发展忒点,建立欠发达地区金融专项辅助政策,进一步拓宽农村地区金融信贷规模,降低金融信贷的成本。同时,要建立严格的金融风险内控机制,防止出现金融信贷中呆账、坏账的产生。总之,畅通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加强信贷金融监管,是我国未来农村金融发展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对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执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要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货币供应,尽快推动它们快速赶上发达地区。我国央行还可以通过制定欠发达农村地区利率优惠和利率补贴等方式,帮助这些地方实现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减少办理贷款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加借助于金融力量实现自己融资目标,进而推动自己家庭事业的发展,进而增加自己的收入。

(三)实施有差别的农地金融制度

我国目前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性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金融制度是治本之策。我国农村地区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经济模式,要求我国金融机构必须要围绕这一特点制定完善可控的金融发展与风险控制机制。要想建立这一机制,需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动积极地进入农村,充分了解农村金融信贷业务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农业金融市场拓展制度。当然,针对目前农村融资中普遍采用的土地、房产抵押等方式,我国政府应当制定严格的规范政策。要防止大量农村土地等资源被挪作他用,否则最终不利于农业地区长远健康的发展。农村地区要想发展非农产业,也要在保障完善有序的土地流转前提下,实现对农村土地经营权的风险可控性。同时,为了解决农村日益增长的土地市场化运营状况,我国政府可以建立灵活的土地政权回收方式,让农村土地市场化运营能够得到更加妥善的监管。土地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尤其是农村土地主要承担着生产粮食的重任,这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口口粮安全。因此,对待各种农村金融中的农业土地抵押要深入考察,把各种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如果一些必须要进行的土地流转,应当由当地政府出面进行土地资本的运作,这样可以保障广大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同时也可以让社会资本或者私人资本进入农业土地流转领域,可以进一步拓宽农业资金的来源渠道。

(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要想推动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发展,除了做好金融工作之外,最根本的是要转变目前农村传统的以种植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方式。要在有条件的欠发达地区适当发展其他产业,如对待一些边远落后但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依托资源进行矿产开发、冶炼等。要重视发展农村服务,对待农村服务也执行适当优惠政策,让更多农村居民转变以往单纯依靠农业生产为主的收入方式,更加积极的从事其他产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还可以为农村地区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饱和,未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起点。农村地区应当积极主动走出去,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资金等。这样可以极大推动农村地区快速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而形成新的农村地区发展的特色,实现城市与农村真正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总而言之,我国当前农村区域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仅与城市地区存在的明显的差异,存在着东西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而且,即便是农村地区内部相比较,也存在着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金融行业发展规模不高、融资效率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无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进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必须通盘考虑,针对性地制定扶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援助政策,采用切实有效的积极措施,通过减小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资金的支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来不断推进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有效的经济动力。

作者:吾买尔江·艾山 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莫任珍.浅析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金融经济,2015(4):197-199.

[2]孟兆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差异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415-418.

[3]解运亮,刘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6):79-85.

[4]付园元,李敬,付陈梅,刘洋.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度量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4(11):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