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

时间:2022-08-22 09:49:01

金融供给侧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

摘要:文章选取了我国31个省份2012—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对我国金融体系效率、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消费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2)金融体系的效率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也较大程度地推动了经济发展。(3)如果再叠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消费需求的提升作用,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改革,那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仍然不能忽视需求端问题。因为经济体供给方和需求方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经济持续健康运行中两者缺一不可。在需求端,就居民消费需求而言,我国居民消费层次低,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是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最有潜力的拓展方向。近些年来,在诸多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中,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并且也取得了一些经济成果。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金融供给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对此,当下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讨论集中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如何克服金融资源“脱实向虚”,如何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等问题,而较少关注改善金融供给对消费的提升作用。在我国,金融资源供给与居民消费需求发展不匹配。因此,对改善金融供给,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消费需求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如何提升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现有文献较多集中在从需求侧角度进行分析,分别从预防性储蓄动机、收入分配结构变化、流动性约束等维度探究此问题。由此基于“收入-消费”理论,运用“生存型消费需求→发展型消费需求→享受型消费需求”消费升级的动力框架,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是提升消费的必要举措。但是深入分析中国的现状来看,消费不足等经济问题的根源不在需求侧因素,而在供给侧。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需求管理的边际贡献在递减,为此需要向供给侧转向,迫切需要从“供给推动”的视角设计消费升级的动力框架。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推进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金融供给,提高金融供给效率在短期内可以触发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则使得金融不忘初心,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内涵和政策含义可以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实际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瞄准以消费者为主体的消费升级这个“靶心”。基于此,本文从供给侧角度探讨促使我国消费潜力释放的动因,考察改善金融供给助力消费升级的关系机理。

1“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架构下的消费升级动力机制

我国经济正在经历根本性转型,从投资转向消费、从工业转向服务业。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消费、服务业和创新的推动。然而,扎实推进消费升级,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新供给。从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的角度看,消费者偏好和消费支出引领社会资源配置,决定经济运行轨迹和趋势;而生产环节只有敏锐适应和捕捉消费需求变化,才能获得持久的原动力。一方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需求侧方面的响应和匹配;另一方面,消费总量增长和结构升级、新型消费空间的拓展等同样也需要诸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供给方面的推动。消费升级机制其作用路径能够有效对接和融合供给端的创新推动和需求端偏好拉动这两个驱动经济发展的双重动力要素。我国当前金融供给不适应消费需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费需求结构,二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价格不适应居民消费意愿和现实消费活动。例如,一方面,从我国近几年消费新业态发展趋势来看,线上线下、网络购物、分享经济等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传统的门店、百货商场却面临生存危机的发展困境。新兴消费获得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根源,在于这些消费活动得到了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部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支撑,而其涉及百货门店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金融供给尚未对居民消费升级做出有效准备,金融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消费需求转型升级不匹配、不尽合理。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变动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这表现在金融领域,就是对消费需求升级金融部门不能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支撑。《人民日报》刊发的权威人士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框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进一步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了上文给出的关于需求升级的“问题—动因—对策”分析线路。从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来看,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金融抑制和金融配置资源的扭曲造成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价格不适应居民消费意愿和现实消费活动。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联和互动作用角度来看,顺应消费偏好的变动,推动消费升级的对策框架是改善、改革金融供给,提高金融供给效率。上述关于改善金融供给助推消费升级的动力机制可以通过图1来描述。

2实证分析

2.1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本文尝试用多种短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分析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31个省份2012—2016年的面板数据。相关数据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用金融行业增加值与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值(jr)代表各省份的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在消费水平(xf)和经济发展(fz)方面,本文用各省份的消费水平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来衡量消费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状况。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2.2变量时间序列图的分析从图2至图4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金融体系效率、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发展的时间趋势大体是一致的,都处于上升趋势。2.3动态关系分析金融供给改革效率、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动态关系是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还是进行随机效应回归分析,需要首先对上述变量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的显著性P值(Prob>chi2=0.0004)远远小于1%,所以应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来描述金融供给改革效率、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动态关系之间的回归关系。以经济发展为因变量,金融体系效率和消费水平为自变量,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模型一),接着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检验模型中是否应该包含时间效应(模型二),具体实证分析结果见表2。在模型二回归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各虚拟变量的系数联合显著性来检验是否应该在模型中纳入时间效应的检验结果。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变量系数的联合显著性(F(4,30)=8.61;Prob>F=0.0001)是非常好的,接受了时间效应的初始假设,这进一步验证了模型中包含时间效应项的结论。从表2的结果可知,首先,消费水平的提升无论是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模型一),还是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模型二),其系数都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提升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其次,金融体系效率在构建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时,其系数是显著相关的。这说明在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金融体系效率的提升,对我国经济增长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再叠加金融供给改革对消费升级的推动作用,那么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更明显。

3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了我国31个省份2012—2016年的面板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固定效应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对我国金融体系效率、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消费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经济增长。(2)金融体系的效率,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也较大程度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3)如果再叠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消费升级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供给改善,那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显著。根据本文的结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提出如下关于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倾向消费需求的建议:第一,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引导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比如,以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抓手,补齐金融短板;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平台,提升金融支持消费者支出活动的资金供给质量和效率。第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去除消费需求提升的金融抑制。比如,适当放松金融市场的准入管制,为地方中小金融部门发展松绑;充分发挥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在本地生活消费场景和消费业态等长尾消费需求方面“软”信息优势,由此改善金融供给助推消费升级。第三,在我国消费支出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也要高度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变传统“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的金融政策,抓住新型消费空间拓展的重点领域,通过定向降准、定向信贷便利等,有针对性地“滴灌”,补齐新消费发展的金融短板,促进消费增长。积极开发出更多与新消费特点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对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消费者,可利用其收入流设置相关短期低额度消费信贷抵押,解决其有形资产不足的问题,可设计相关信贷消费组合贷款,分散信贷压力和风险。

作者:张晓波 单位:重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