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探析

时间:2022-06-13 04:23:51

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探析

摘要:本文围绕玉树州金融精准扶贫贫困信用户创评情况,从创评标准、创评流程、创评环境着手,对贫困户信用创评工作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总体呈现出的信用信息采集难、维护难、应用难等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银村联动协调机制、信用评定与信贷挂钩、建立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建立金融扶贫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扩大金融扶持产业扶贫力度等对策建议,破除瓶颈。

关键词:精准扶贫;信用建设;信用共同体;信贷扶持

玉树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青海省贫困户的聚居地,所辖的六个市县(县级市)均为省定及国定贫困县,其中四个县为国定贫困县,全州贫困户数达3.5万余户,近年来,玉树州通过积极开展信用培育、信用创评全面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玉树州信用创评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青海省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创评要求,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组织辖内4家金融机构为精准扶贫主办银行,积极开展了贫困户信用档案建立和信用评定工作,实现了玉树辖区贫困户信用档案建档全覆盖,以“信用创评+信贷扶持”的金融精准扶贫思路,积极推动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全省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统一部署,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组织辖区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贫困户信用档案建立和评定工作,根据玉树州扶贫局核定精准扶贫贫困户为35748户,其中低保户为19070户,非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6678户,截至2017年2月末,玉树辖区累计建立贫困户信用档案25149份,占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100%;累计对25023户农牧户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占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100%;累计对19567户符合信用评定标准的农牧户开展信用评定,并评定为贫困信用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54.74%,累计为1676户贫困信用户提供直接信贷融资支持金额达5995万元,全面完成了金融精准扶贫建档和创评任务。

(一)精准建立创评机制

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积极转发贫困信用户信用评定标准,制定贫困户信用评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金融精准扶贫阶段任务,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意见办法方案。建立了贫困户信用创评工作督导机制和通报机制,建立了以贫困户为点、贫困村为面、贫困县为片的“点、面、片”相结合的三级联动创评机制,为贫困户通过信用获取金融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精准识别建档对象

设立了4家金融精准扶贫主办银行,按照“分片包干”的原则,组织主办银行对258个行政村所辖的2.5万户贫困户开展信用档案的建立和评定工作,实现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摸清了贫困户的金融需求信息和信用信息,为精准施策提供了支撑。

(三)精准开展信用培植截至

2017年2月末,通过对贫困户进行宣传教育、信贷培育、能人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培育,已完成评定贫困信用户19567户,占全部贫困户的54.74%,占金融精准扶贫贫困户的117.32%,探索开展专业合作社的信用培育和创评工作,在全州范围试点创评信用专业合作社10家,实现了让贫困户及新型农业组织通过积累信用从而获得融资的机会。

(四)精准探索信贷模式

主办银行制定年度扶贫贷款投放计划,因地制宜创新信贷模式。目前,玉树农商行的“五人签字法”模式、农业银行的“三级联保”模式、青海银行“FS”农贷模式、邮储银行的“能人大户带动”模式基本成熟,正在复制推广。截至2017年2月末,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发放扶贫再贷款2亿元,主办银行累计向1676户贫户发放信用贷款,累计金额达5995万元,向辖内10家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信用培育,累计发放信用专业合作社贷款450万元、特色优势企业贷款2200万元,累计帮扶和带动贫困户达2000余户。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玉树地区虽然将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作为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信用信息采集难、维护难、贷款获得率低等问题制约,深化金融精准扶贫普惠力度面临较大瓶颈制约,直接影响着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信用信息采集难

为顺利开展好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高度重视,组织辖区各金融机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信息采集内容及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多重因素制约,呈现信用信息采集难的问题。一是基层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少,采集服务对象多。玉树州共有贫困村104个,贫困户数达3.5万户,而四家精准扶贫主办银行经办人员仅有约120人(每县平均仅有17-23人),平均每位金融机构经办人员对应承担采集6个村、约292户贫困户信用信息的工作任务,信息采集任务量之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所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语言交流障碍,信息采集困难。由于玉树当地贫困户95%以上为少数民族,因个人因素制约,80%以上的贫困户未接触过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信息采集员在翻译采集内容时,需要用通俗的藏语理解和翻译金融专业术语,信息采集员翻译能力及被采集对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导致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度大打折扣。三是信息采集对象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加大了信息采集成本。由于玉树地区地域辽阔,95%以上的贫困户为农牧户,游牧而居,所居村社基础设施不完备,一个乡镇中最远的村与村之间的距离长达近90公里,只能骑着马或摩托采集信息,造成信息采集成本高、效率低。

(二)信用信息维护难

玉树州在积极采集贫困户信用信息过程中,发现信用信息受扶贫环境因素、家庭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信用信息采集受到制约;而“贫困户信用档案”中“资产情况”与“玉树州贫困户信用评定表”中“家庭劳动力占比”、“家庭劳动技能”等信用信息为动态信息,具有时效特性,易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失效、失真”的情况,导致贫困户信用信息在一定时期后不具参考价值。一是受扶贫环境因素影响。在调研中发现,玉树藏区农牧民群众大多以游牧而居,贫困户“资产情况”基本以牛羊牲畜及房产为主,目前,地方有关部门为按照精准扶贫精准帮扶脱贫相关要求,积极通过筹措资金免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赠送牛羊,派专家指导牲畜养殖技术,并及时与畜产品加工企业衔接开展“产业扶贫”,因此,贫困户家庭资产出现送即“增”、卖即“减”的动态变化,造成已采集的信用信息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失真”的情况出现;同时开展对贫困户的培训教育,将完成教育的贫困户协调安置集约生产类企业参与就业,促使“家庭劳动力占比”、“家庭劳动技能”等贫困户重要信用指标呈现加快变动态势,造成已建立的信用信息档案内容逐步“失效”。二是受家庭因素影响。由于受到玉树灾后重建及城市化进程因素的影响,近年农牧民群众迁移率较高,贫困户呈现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贫困家庭年轻人逐步倾向于前往城市打工生活,或因贫困户中年轻人另立新户分开生活,为贫困户家庭基本信息以及房屋等固定资产信息的采集与二次维护加大了难度。三是受自然因素影响。玉树州地处高原,全年极端天气为常态,贫困户家庭牛羊牲畜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死伤率较高,贫困户家庭牛羊牲畜的寿命一定程度影响着贫困户信用信息的精准度;玉树地区农牧民群众常年以虫草采挖为主要收入来源,因环境、数量等因素导致虫草价格的波动,同样影响贫困户“脱贫”或“返贫”情况的出现,其资产变动幅度较大,导致“家庭资产”指标存在时效性。

(三)贫困信用户贷款获得率低

为全面推进玉树州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玉树州金融系统积极推动精准扶贫信贷扶持工作,截至2017年2月末,辖区各金融机构投放各类扶贫贷款累计达10934.76万元,其中对1676户建档立卡贫困信用户直接投放扶贫贷款,金额达5995万元,占扶贫贷款投放总金额的54.67%,平均每户获得4.85万信贷扶持,贷款贫困信用户数占贫困户总户数的3.45%,占已创评贫困信用户总数的6.30%,扶贫贷款获得率占比仍然较低。一是“诚信度”评价指标缺乏参照价值。在“贫困户信用评定表”“诚信度评价”栏中“有脱贫发展意愿和发展思路”、“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积极维护地方稳定,民族团结”、“服从管理,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尊老爱幼、邻里关系和睦”四项指标分数占比达36%,但由于指标缺乏有效参照,采集信息时容易受到被采集人因理解偏差、为套取优惠政策,借助信息不对称优势,影响四项“诚信度”评价指标真实度,造成“诚信度”评价过于主观,从而增加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评定结果开展信贷扶持风险、影响信贷扶持力度。二是信用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风险补偿基金的设立对贫困户的个人信用起着“担保人”的作用,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贫困群体获得信贷扶持机会,基金基数越大、放大倍数越低,金融机构对贫困户开展信贷服务的积极性越高,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相应越低,贫困户通过借助自身信用获取融资机会就越高,为全面协调推动精准扶贫风险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与玉树州扶贫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使用村级互助资金建立扶贫贷款风险防控资金的通知》,利用各行政村村级互资金组成扶贫开发贷款风险防控资金,落实全州风险防控资金0.5亿元,而贫困信用户贷款户数仅为1676户,贫困户信用贷款余额为5995万元,未能够达到扶贫风险补偿基金按照1∶5放大倍数的要求,风险防控资金数额较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对贫困户的信贷投放积极性。三是自身发展意愿不强、信贷需求不高。玉树州杂多县、曲麻莱、治多县处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域,多数贫困户享受“生态补偿基金”、“草原补偿基金”、“林业维护基金”等各项国家特殊补贴政策,贫困户依赖国家兜底、依赖政府补贴思想严重,造成部分贫困户产生惰性,自身发展意愿不强,影响信贷需求,造成区域性贫困户信贷需求疲软,以玉树市小苏莽乡扎秋村调查为例,该村共有贫困户92户,年户均可获得各类补贴达2000元以上,全村无产业,合作社仅有1家,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有政府2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暂无信贷需求,中支通过对该村贫困户宣讲金融扶贫的相关优惠政策及“贷款必还”的扶持条件后,所调研的贫困户均表示暂无信贷需求。

三、对策建议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信用评定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让更多贫困户通过自身信用的积累,享受信贷便利,实现信贷脱贫,因此,建立银村联动协调机制、信用评定与信贷挂钩、建立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建立金融扶贫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扩大金融扶持产业扶贫力度等措施成为金融与扶贫攻坚有效对接的关键环节和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

(一)建立“银村信用协调机制”,提升贫困户信用信息采集和维护能力

建立以银行主导、村支部协调,贫困户参与的银村信用协调机制是提升贫困户信用信息采集和维护的重要途径。一是定期组织金融精准扶贫“村支部培训班”。承办金融机构定期对村级主要领导干部普及金融知识,培训如何采集和维护贫困户信用信息。二是贫困户信用档案信息由村支部负责。金融机构与村支部签订银村合作协议,明确将整村信用信息采集维护及信贷协管的任务交由村支部负责,村支部通过以半年或一年为一个周期,定期对本村贫困户的信用信息集中采集、更新与维护,并由村支书签字确认,以确保信息有人采集有人负责。三是村级互助资金做担保。由村支部组织,将村级互助资金存放于承办银行,签订担保协议,为向该村投放的信贷资金做担保;四是以村为单位,村支部在再次申请贷款时,将全村贫困户信用档案交由承办银行定期审核,审核通过后承办银行按照信用状况及该村信贷需求投放信用贷款为贫困户提供金融脱贫的机会。从而有效形成“银行+村支部+村级互助资金+信用贷款”的银村信用协调机制模式,做到承办银行一次性建档,村支部终身维护,村级互助资金始终做信用担保,承办银行定期投放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

(二)“诚信度”评价指标与村级信贷信用培育挂钩

探索和建立整村“履约增信、失信惩戒”机制,金融机构所投放的信用贷款应从几百元、几千元起步,让贫困贷户按时还款、积累信用,逐渐提高授信额度,若全村贫困户均守信,均可享受“诚信度”提级加信的信用奖励,反之一个或部分贫困户失信,全村所有贫困户都将受到“诚信度”评价降级减分和授信额度降级减信的信用处罚。实现贫困户“诚信度”评价指标体系有科学具体的参照数据,同时也可促使贫困户在参与“村级信用共同体”建设中积累自身信用,实现一人信用影响全村的局面,提升个人价值,提高拥有脱贫致富的外部融资机会。

(三)建立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

为有效提升贫困户信用信息的维护和监测水平,建议探索建立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贫困户信用信息评定情况及信贷扶持情况由金融机构负责录入并共享应用,由地方人民银行负责对系统进行维护与监测,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一是信用档案电子化管理。目前贫困户信用档案均为纸质档案,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可将贫困户信用档案及信用评定实现电子化管理,以防止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纸质档案丢失的风险,同时可实现多金融机构间的共享应用。二是具备动态监测功能。通过数据分析对比,能够实现动态监测辖区贫困户信用评定变动状况,及时对变动地区因地施策,提高金融扶贫信用风险监测水平。三是具备金融机构信贷扶持情况监测功能。为有效督促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及时了解金融机构开展信贷扶持进度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应具备信贷扶持监测功能,实现对辖区金融机构推进信贷扶贫的实时监测和督导。

(四)建立“四位一体”信用风险分担机制

金融精准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信用风险分担状况直接影响着金融精准扶贫的有序推进,因此,建立以扶贫基金设立一部分、政策保险承担一部分、地方财政补偿一部分村级互助资金担保一部分的“四位一体”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符合实际需求,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扶持力度和提升农牧地区金融机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风险抵御能力。一是提升扶贫风险补偿基金基数,降低放大倍数。存放在金融机构的扶贫风险补偿基金是信贷投放的保护伞,有条件地提高存放在金融机构中风险补偿基金基数并降低放大倍数有利于扩大金融精准扶贫推进成效,降低贫困户信贷风险。二是推广政策保险,增信贫困农牧户。全面启动并扩展藏系牛羊保险业务,持续扩大参保牲畜数目,政府给予承办保险公司相应补贴,降低保险成本,金融机构可根据农牧户参保情况开展信贷扶持,以降低风险。三是地方财政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建议地方财政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有条件的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风险进行二次分担,财政部门通过对风险补偿基金存放基数的调整,刺激金融机构不断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四是村级互助资金参与信用担保。以村级为单位,将村级互助资金作为承办银行对该村信贷服务的信用担保,以确保扶贫贷款风险降到最低,实现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五)扩大金融扶持产业扶贫力度

精准扶贫贫困户直接融资由于受多因素的限制,存在信贷扶持瓶颈,而金融扶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是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玉树地区基于丰富的资源要素禀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牧业、新能源优势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产业扶贫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协调形成“组合发力”。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与扶贫、发改、民政深化合作,实现全面有效的政策和机制、形成夸行业夸部门产业扶持的“组合发力”。二是培育和扶持优势产业。按照地区特色,通过金融扶贫政策,扶持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农畜产品加工、虫草产业等农村经营主体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生产和就业。三是构建财政预算资金存放与金融支农扶贫业绩挂钩机制。进一步完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涉农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正向激励金融资源向扶贫产业倾斜。

作者:郭建平 旦周嘉措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