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特点及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03 11:10:33

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特点及因素分析

金融机构经营状况不断改善

七年来,全省金融机构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努力改善自身经营状况。一是资产质量明显好转。经过不断的剥离和资产置换。全省主要金融机构在减亏增盈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2012年,全省金融机构的当年实现利润分别为2.1亿元、31.9亿元、25.5亿元、92.2亿元、63.37亿元、164.7亿元、218.5亿元。吉林省金融机构整体能力明显提高。

吉林省各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发生较大变化

剥离后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比止住下滑,城市商业银行占比逐年增加国有商业银行2006-2012年贷款占比为38.5%、37%、32%、36%、37%、38.5%、37.8%,而吉林银行贷款占比从2006年的9%、10%、9.6%、10.2%、9.6%、9.7%、9.3%;农村合作机构贷款占比由2006年11.2%、14.1%、14.2%、15.2%、12.6%、12.3%、12.3%。1.国有商业银行贷款2012年是3500亿元,是2006年1563.5亿元的2.2倍,增加了1936亿元,每年平均增长14.4%。2.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比经过2001年到2005年快速下降后,现在已经趋于稳定。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的52.79%,到2006年38%,这以后的7年间基本稳定在38%左右。吉林省的政策银行分行只有两家(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从2006年的934.7亿元,到2012年达到2209.5亿元,增加1274.8亿元,增长136.4%。政策银行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从2006年的34.8%到2012年23.4%。下降速度较快。(四)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平稳发展2006年吉林省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307.2亿元,到2012年末为771.7亿元,增加了464.5亿元,增长了151.2%。股份制银行贷款增长情况(五)吉林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高速发展吉林银行2006年贷款余额为344.1亿元,占全省贷款的6.4%;到2012年为861.1亿元,占全省贷款8.3%。6年间贷款增加了517亿元,增长了1.5倍。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6年贷款余额为441.4亿元,占全省贷款的9%,2012年为1140亿元,占全省贷款的9.3%,增加698.9亿元,增长1.58倍。这主要的原因是城市银行改革和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资产置换,使这两家银行有了较大的发展。

吉林省金融机构贷款变化的因素分析

1.货币政策调控对贷款增长的影响。严格执行不断调整的货币政策,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对我省金融机构信贷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信贷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着我省信贷资金的投放规模,速度和经营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贷投放规模的增长,限制了货币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对大型金融机构已高达20%,以2012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2812亿元计算,全省金融机构有2562亿元资金存于央行,直接影响到全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规模。同时,国家采取抑制信贷投放的政策,直接形成对金融机构的双重压力,对我省许多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接导致信贷投放加大对重点支持行业、重点项目和优质客户的投放力度,向行业内领先企业倾斜。而其他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减少,面临较大的融资问题和经营风险,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但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也会形成新的市场机遇,有利于我省金融机构研究市场战略,提高信贷资金定价水平,防范风险,从而增加信贷收益。相对于增速放缓的信贷投放规模,金融脱媒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迅速发展使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压力减小,减少了不良资产的增加,提升了资产质量。2.各金融机构贷款管理方式的变化对贷款增长的影响分析。随着我省各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进程逐步进行,各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方式基本实现了由“分散审批”到“集中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创建了集中权限、总体审核、全面监测、统一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形成了标准化、集约化、制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及流程。提高了市场营销能力的同时,风险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3.我省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大力调整信贷结构,加速了信贷资金周转,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使其经营实力得到明显增强。通过控制贷款投向,选择贷款主投行业的措施,完善了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为主体的行业信贷投放体系。通过对客户群体进行严格筛选,有效防止了新增不良贷款,确保了资产质量。建立完善的贷款制度和贷款决策机制,通过排查风险信号,从源头控制风险的发生,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本文作者:杨胜利冯雪丹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