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制革新情况及对策

时间:2022-08-25 03:03:33

农村金融机制革新情况及对策

一、前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分重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把“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入《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强调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因此,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变革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完善农村金融制度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机构。2007年1月银监会公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3月首批村镇银行在6个省(区)试点,10月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试点由6个省(区)扩大到31个省(市、区)。2009年银监会公布了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的通知,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设立129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旨在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逐步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并且也能够接受社会的监督,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2011年初,银监会在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继续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模式。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力图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主要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九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但是“农”字号银行支农功能呈现出“边缘化”趋势。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为邮政储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与信用社两足鼎立的局面。但邮政储蓄只发放小额贷款,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使得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法律的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推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但是农村金融法律仍不健全。虽然农村信用社依然为农村金融的主体,我国也制定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内部管理结构、运营机制等的法律。另外,虽然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等文件,但这些规范性文件是中国银监会制定的专门针对村镇银行的指导性文件,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此外,对村镇银行监管的具体内容还不完善,还没有建立独立的村镇银行监管体系。另外,对于民间融资我国也缺乏法律的规范。

2.农村资金外流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大量的农村和农业资金外流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为邮政储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邮政储蓄与信用社两足鼎立的局面。农村信用社由于其自身规模小、不良贷款比例高等特点限制了农贷的规模,难以满足农村资金的需求,随着农村信用社商业化的转变,其资金非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邮政储蓄于2007年3月1日试办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但效果并不明显,小额信贷业务仍发展缓慢,其农村资金“抽水机”的现状并未有较大改观。随着农村存款金额的增加,这些农村资金通过农村金融机构流入到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使得农村资金缺口加大,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如何解决农村资金问题,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农村金融产品结构单一,农村金融服务覆盖不全面

我国广大农村金融产品较少,只是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及邮汇业务等等,中间业务及基金类中间业务等尚未开通或普及。此外,一些专门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产品还尚未推出。农村金融产品的单一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发展的滞后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需要。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相对完善,金融机构分布密度大,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来讲,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金融服务覆盖率低,甚至有些乡镇出现金融机构“零空白”情况。截至2011年底,全国实现乡镇机构和服务双覆盖的省份(含计划单列市)有24个,比2010年共计减少服务覆盖空白乡镇616个,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1696个,这些多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

4.民间借贷活跃,地下钱庄盛行

民间融资因其方便容易获得的特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满足了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对农村金融市场起着重要的补充。民间借贷也有值得警惕的情况,首先,增长太快。2010年达到1.7万亿,现在是3.8万亿。其次,民间融资很混乱。在我国地下钱庄的存在是个公开的秘密,地下钱庄通过“高利贷”的形式向企业、个人贷款,资金数额巨大,严重危害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危害极大。

四、关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对策

1.完善农村金融立法,加大风险管理

我国应该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法》的制定,明确其产权、性质、内部管理结构、运营机制、服务方向等内容,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尽快出台《村镇银行法》,对其资金来源和用途加以明确,防止农用资金的抽逃。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组织,促进民间组织的正确发展方向,发挥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制定《民间金融组织管理法》,规范民间组织的组织形式,对符合条件的民间组织承认其存在,并给予正式的法律形式承认其合法性。另外还应加快《农业保险法》的制定,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支撑。

2.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

农村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小、风险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风险高、费用大、收益低、工作辛苦,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农村,转而进入城市,使得资金外流。如果也按照《商业银行法》对这些农村金融机构要求太高则会加速农用资金的外逃,不利于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就要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建立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鼓励民间组织、私人和有关金融机构组织参与农村金融市场,吸引外部资金的介入,创造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构建由农村合作组织、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相结合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3.加强农村资金回流,拓宽产品业务,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建立和强化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形成农村资金回流的有效机制。对农村资金的用途加以监管,确保其来源于农村用于农村,使其真正的服务于三农,将资金最大限度的用于农村,缓解农用资金的紧张,强化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大力扩展各类中间业务如:农民工工资、代缴电话费、学费、等类业务;代为保管贵金属、珠宝等保管类业务等。积极发展银行卡业务,向农村发行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刺激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各地区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服务网点,在各方面给与适当的优惠和便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范围的拓展。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有条件的要设立网点,条件不便的农村可以指定人,定期进行金融服务以保证农户最基本的金融服务。

4.加强民间融资的监管,打击地下钱庄

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既有促进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一面,同时也存在剥削性、高风险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对于农村民间借贷组织加以引导和规范,予以合法化,对符合条件的可以保留,规定其借贷利率,鼓励其参与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对于高利贷和地下钱庄要严厉打击和坚决予以取缔,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