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计量浅析

时间:2022-11-11 03:42:19

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计量浅析

一、公允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1.公允价值的特点

第一,公允价值即通常所说的公允价格,是以市场为核算基础,而并非以买卖双方(通常称为主题)为核算基础;第二,公允价值并非以“现实的交易”为前提,而是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其是作为当前的市场脱手价格;第三,公允价值的计算对市场参与者是有条件的,市场参与者必须主动、自愿,而非被强迫。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应该是关联方,即不具有利害关系;第四,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性。所谓顺周期性,是指在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就公允价值而言,在市场景气时,资产或负债的价格总体上是上升的、平稳的,反之,在市场不景气甚至经济衰退时,资产的价格总体上就会下降甚至是暴跌;第五,公允价值需要后续的计量,即按公允价值计量时,计量并非一次性完成,在持有期间可能存在有好多个计量日。

2.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基于与其他计量属性的比较,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允价值强调以市场为计量基础,不同于其他计量属性基本都是以特定主体为计量基础;第二,其他计量属性所计量的是现实的、已完成的交易,而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则是假想的交易,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中保留了“交换价格”这个说法,交换价格产生于市场的交换。第三,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主要参数的估计价格为依据,其他计量属性都是以交易产生的实际数据为依据。由于公允价值并非采用实际数据而是估计价格,所以它并非完全可靠,但公允价值计量始终面向未来,在它的时间、金额安排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二、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

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较多指责和非议,但是会计界仍然认为公允价值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是我们的最终选择。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笔者根据内外因分析法,从外生合理性和内生合理性两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

1.外生合理性

①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现代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一种多重的计量模式,即在会计核算中包含着多种的计量属性。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会计主要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无论从哪个分支出发,最终都是为了各利益相关者服务。为了能给利益相关者提供更相关、更有效的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已经成了现代会计的首选。具体阐述如下:第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与会计本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相关的、更全面的、更能反映未来情况的会计信息,这也要求了在会计核算中需运用公允价值核算。第二,新型经济业务的出现。会计是经济环境的产物,会计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很多新型经济业务的出现使得原有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能满足会计计量的要求,这也促使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第三,会计目标的转化。会计目标已从原来单纯的“受托责任观”转化为目前的“经济决策观”和“受托责任观”并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决策观”有高于“受托责任观”的趋势。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要为各利益相关者做决策提供依据。为了体现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公允价值的运用时必然的选择。②历史成本计量的局限性。历史成本计量在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面前的扭扭捏捏,已经暴露了自身的短处。历史成本计量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的基础上,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反映的主要是企业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可靠性,这是它的优点,却也暴露了它的缺点。由于历史成本计量不涉及后续确认问题,所以忽视了对经济事项做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而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历史成本因无视市场变化而使所提供的数据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常会与不断变化的现时价格脱节,无法提供信息使用者有助于未来判断的数据。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少有两个方面使得历史成本在运用中穷于应付:一是不少市场参与者在决策时对历史信息不感兴趣,而想要了解能有助于预测的信息,历史成本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二是金融创新使得企业的投资结构和融资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少企业的投资,尤其是金融性质企业的投资是通过买入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或者通过发行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众所周知,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大、杠杆性强、收益和损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会计核算能够跟踪反映其价值变化,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显然,历史成本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的。

2.内生合理性

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和特点,我们可以得知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具体阐述如下:第一,能使计量结果更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由公允价值的定义可知,公允价值是面向未来,而资产与负债的主要特点就是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的可能性很大,强调的是未来,公允价值计量恰能反映;第二,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决策时预测性的,需要的信息也是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是以现时市场价格为基础的一种计量方法,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所获得的现金流量,并能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更好地为决策提供依据;第三,在提高会计信心相关性的同时又不过分损害可靠性,公允价值能够反映物价、汇率变动及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贬值等因素对资产、负债价值的影响,从而动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四,资本保全概念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全部采用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有效维护企业的食物生产能力,并且更好得保全企业资本;第五,符合全面收益的要求;第六,混合及来那个造成资产负债管理的不配比和套期会计的复杂性。

三、发展障碍

1.现实阻碍

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救市法案《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授权美国证监会出于保护公众利益或者保护投资者的需要暂停上市公司或者某些交易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同年10月15日,欧盟也决定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国际会计准则做出修改的相关意见。根据修改后会计准则的变化,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将有权对一些特定的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使这些资产从自己的交易账簿中移除,而修改前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这些资产必须以“公允”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修改后的会计准则使得银行在为某些资产估价时有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紧随美国和欧盟之后,日本也打算逐步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对日本的影响。2009年4月2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投票表决,以3:2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决定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对会计界来说,公允价值计量的放宽和松动无疑是一种倒退,尽管是出于“救市”的目的。

2.公允价值本身的局限性

除了金融危机说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外,公允价值本身也存在局限性。公允价值是建立在三个基础上的:首先,它的初始确认不是实际的,而是假想的交易;其次,作为计量属性,它仅仅是估计价格;最后,它的计量是以市场为基础,而不是两个主体间的交换。从这三个基础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二,公允价值计量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对未实现损益的处理存在问题;第三,公允价值确定的技术方法难度大、不易操作,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一定的困难;第四,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人为制造虚假信息现象等。

四、展望

虽然公允价值存在缺陷,虽然某些利益相关者要求暂停和修改公允价值计量,但其理论基础仍然存在,而且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基础方面已日趋完善,并且在理想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也得到了可行性论证。不过,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尤其是因为全面推行公允价值计量的理想环境在现阶段还没有完全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可能暂时会停滞不前。即便如此,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是大势所趋,然而对于会计实务领域目前的情况来说,在具体实践中,应在采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之间找到一个衔接口,实现优势互补。

本文作者:朱宇嘉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