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财政货币协调配合方式

时间:2022-04-13 03:43:00

小议财政货币协调配合方式

99年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新特点1999年财政货币政策是1998年扩张性财政配以适当的货币政策的延续,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若干新的特点。第一,财政扩张和货币配合的力度都将大于1998年。今年年初财政部门估计,包括去年增发1000亿元基础设施国债中用于今年财政支出的500亿元在内,财政赤字估计为1053亿元。与1998年相比,增长数目不会很大。但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已明确今年财政赤字将高达1503亿元,比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1998年460亿元财政赤字高出了两倍多,远远超出了人们年初的估计。货币供应量也将明显高于去年。其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幅计划为14%左右,比1998年实际增长率11.9%高出约2.1个百分点,如果把今年GDP增长的因素考虑进去,则狭义货币供应增长的幅度会更高。第二,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作用将增加。1999年在继续增加财政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政府将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集体、个体和社会其他方面增加投资,并以消费信贷方式扩大发展消费需求。3月份央行颁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由于社会投融资和消费信贷都属于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所以1999年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会比1998年进一步加强。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方式

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是通过其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来体现的。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都属于支出政策工具。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收入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中运用得最频繁的是间接政策工具,诸如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央行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但是,政策效果更显著的还是货币政策中的直接政策工具——银行贷款。它能起到直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效果。

我国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1998年财政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银行增加配套贷款1000亿元,从而使财政项目总投资扩大一倍,达到2000亿元,将投资乘数计算在内,预计两年内可以相应拉动经济增长2.5——3个百分点。

财政货币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央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发行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1998年5——10月份我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投放基础货币1162亿元,保证了当年国债的顺利发行。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9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99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辅之以适当的货币政策。但从中长期来看,仍然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逐步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方面各有侧重。财政政策的公平分配功能要求政府运用税收和社会保障手段,限制收入分配过分集中,适当缩小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而货币政策的效率优先功能则使商业银行偏重于从盈利目标考虑信贷投向,要求货币政策对信贷结构和利率的调节能大体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投资领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财政货币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体现在:第一,“适当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第二,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其中,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不排斥市场调节功能

财政货币政策都属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就当前来说,就是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人口。但是,宏观调控并不排斥市场调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去年以来,财政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这当然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但是我国目前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指望都由财政投入来解决,相反,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优化产业结构。

1999年在继续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同时,应该逐步加强市场调节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在增加国家投入的基础上,重视和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等社会投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把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并让消费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2、以消费信贷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关键是塑造“中产者消费阶层”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人民的消费需求发生了两个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人们已经满足了吃、穿、用方面的生活需求,对商品住宅和私人汽车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形成;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消费层次的差别日益显著。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正处于由短缺经济下单一的生产性贷款向消费信贷转变过程中,消费金融服务还相当欠缺。3月份央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决定从今年开始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但是,在指导思想上依然把消费信贷对象作为一个同一的整体,没有区分不同收入水平下的不同消费信贷群体,也没有与此相关的政策措施。

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有一个特殊的消费者群体来推动。这就是中等收入阶层或“中产者消费阶层”。在发展中国家,中产者阶层已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即使是人均GDP只有335美元的印度,中产者人数估计也有1.5亿人,相当于总人口数的16%(《亚洲华尔街日报》1999.12)。这个消费阶层的消费升级将对低收入阶层消费产生示范作用。消费结构升级将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

3、处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从1988年以来,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有效地化解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其中包括1988年建立银行呆帐准备金制度。为了解决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分离,1994年又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1995年央行拟定了银发(1995)130号文件,提倡兼并企业承担被兼并企业所欠银行贷款。1997年央行重新界定贷款期限,新增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减少人为增加不良贷款因素。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使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国有银行抵御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

这次政府政策措施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把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处理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在今年1月19日人行工作会议上戴相龙行长就提出,四大国有银行将分别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后,可以通过破产、拍卖、债权转股权等各种形式改组债务企业,从而避开了我国《商业银行法》有关商业银行不得向企业投资,不得从事股票业务等法律限制。1999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最关键的一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将加快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