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趋势

时间:2022-01-18 03:27:01

试议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趋势

1自我组织或是“自创”系统

为了理解高等教育、产业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理论。在这里,我们采用Luhmann1984年在社会学理论中提出的自我组织(或称“自创”)系统的概念来加以解析。在Luhmann看来,人们通过开发个体的技能和大学的培训来满足行业的需求,而要达到供需之间的和谐发展只能依托时间维度上的稳定功能加以实现。在这个系统中,动力源于良好沟通中的功能差异、自我反思和自我组织。Luhmann特别指出:社会沟通体系与所谓的“个人意识体系”(即行动者)在结构上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社会沟通体系如果没有沟通的个体就不能运作。可是,沟通的内容仅仅是信息(即行动),而不是行动者。这样,沟通行动对于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以及社会沟通体系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因为它们各自的参照系统不同。人们在互动中通过理解现实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然而,社会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动能,它能够使得大学渐渐地被市场经济体融合在其中。当我们应用Luhmann的理论纵观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就不难发现不同的平衡是适应特定社会环境的历史证据。上流人士或公共机构官僚的学习需求通过高等教育实现,而职业技术教育只涉及一些不太受人尊重的职业。教师职业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一些国家,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而成为小学教师,通过高等教育而变成中学老师。这些教师缺少教学实践经验则通过导师计划加以弥补,尤其在他们开始入职的第一年以及接下来的两三年中是如此。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就总存在一个如何平衡的关系问题。近年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渐渐地要求要有一种新的平衡。社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例如雇主、雇员、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政府也都在尽己之力,努力推动一种新的动态平衡的实现。日本通过建立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再以生态学的概念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过程。生态学关注的是生命的系统及其相互间充满活力的关系。适应性是生态学当中一项关键的生存能力。生态环境中有了稳定性,生态就取得一种平衡。当一种生态平衡被打破或受到干扰,替代物就会通过适应来做出反应。生态并不是一个模式或是一系列的发展进程,而只是一个导向。“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复杂、多样、充满动能且可适应的框架,并以此给予我们在当代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的新视角”。

2趋势、关注点及解决方案

近期,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关系的讨论大致涉及四个领域,即政治、经济、认识论和人类发展,所展现出来的发展趋势与结构变化、知识经济需求、对于知识这个概念的诠释以及社会个体的反应和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等内容相关。至于环境的复杂性,我们还是运用Luhmann的理论加以理解,即社会体系拥有自己的动力,其运行的结果是高等教育被市场经济逐渐融合。在2005年于德国波恩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①上,专家学者提出,大学学位以及学术课程与劳动力市场分离的观念对于大学的发展而言是负面的,因为它忽视了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学生。学术课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分离的教育往往不能够为其毕业生提供足够的适用于就业的技能。许多大学和政治家都认为,高等教育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及机会相联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和重要议题,在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一个富有成效的动态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与实施教学和科研并列的大学基本使命之一[19-20][21]。为此,社会需要建立一套监管机制及框架,并根据现实的需要建立特定的政策。从发展趋势上看,专家学者们认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结构上出现了三大亮点:1)区分一流大学(拥有严格挑剔的入学标准的大学)以及普通大学(向所有高中毕业生开放的大学)的做法可能会使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院校变化的范围受到影响;2)在大学层次开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声誉,此举可以被视为拉近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关系的有效方法。中国大力开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们已经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分支;3)建立一个通用的资格证书框架体系,即涵盖职业技术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通过资格证书反映教育体系的证书构成和劳动力领域使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构成,反映教育和社会的变化,这样就能够提供一种机会,使得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协同发展。站在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的角度,专家学者们认为会有如下几项发展趋势:1)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跨学科的联系,淡化学科界限,找出新方法,创造新知识;2)开发适合经济体内各行业所需的就业技能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本科学生为了提升就业能力和机会,毕业后再修读一个学徒课程,这在德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22]。3)以终身学习回应知识的激增和市场的变化,这在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都已经成为基本的方略。再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以及社会个体的发展角度看,基于生活的学习能够促进政策以及实践的发展,使得学习更加个性化,即自我导向的、情境化,工作生活相结合、整体化、学习者自我设计、可调整和可持续[4]50。面对上述变化和发展趋势,参加波恩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认为如下要点应给予特别的关注:1)社会各行各业为适应全球经济竞争而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要求学校的毕业生要适应这种经济的发展;2)就质量和标准而言,人们应该划分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供的短期和中期的资质证书课程,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教育档案体系,给人们提供长期学习以获取大学资质证书的机会,以此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和能够为大众提供长期实用的专业教育的目标[23];3)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与大学教育对接;4)社会需要大学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教师。这种教育既需要涉及专业知识,也需要有教学方法的培养;5)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因为各国高等教育职业化的环境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发展现实,与会的学者们就高等教育职业化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法:1)在高等教育层面上,应该重新设计课程,融入更多的职业技术导向的内容,例如,将工作现场出现的问题用作教学资源,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包括实习期、现场实习计划、制定学习课程之外基于工作环境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规定等),允许个体学生参与到选取学习内容的讨论之中,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语言以及管理技能的课程,以此武装学生,帮助他们毕业时能够适应职业生涯的要求;2)在大学中实行跨系选课,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克服将知识条块化开发和学习的弊端;3)高等院校需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市场推广的方式推出自己的新课程,比如与商业、贸易以及人类学科相关的课程;4)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无关但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的活动(通常通过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例如在本硕毕业生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反思并记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在提高他们学术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个性成长并取得成就;5)在学习课程中嵌入属性发展内容,彰显雇主方的意见,保证行业代表参与到高等教育的决策、制定策略以及实施过程当中。中国的职业院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范例;6)在研究生教育中将顶岗培训及经历作为教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如医科学生),或根据行业协会的要求作为选修内容,以此作为学生投身专业的前提条件(如律师);7)在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中认可先前的学习经历。以上对高等教育职业化趋势、关注点及范例的讨论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在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些过程视作是经济、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各个体系通过解读它方动向和事件,在实现信息交换基础之上的自我组织,这种发展动态可被视作大学受到市场经济融合,走向和谐的过程。

3结论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明辨了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走向紧密的趋势。这些趋势涉及结构的变化、知识经济的要求、对于知识内涵的诠释以及个人的反应和他的行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等。本文运用了Luhmann的社会学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环境的复杂性,解释为何现有的平衡在特定的情境各不相同。我们应该以自我组织的概念作为我们制定新政策,实践新发展的一个有用的框架。

作者:马敬言曾宝强单位:香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