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9 10:47:08

互联网+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摘要:“互联网+”实现了中国经济机构的深度优化,同时也使市场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经济推动下,中国经济将走向产业服务化的新格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本文阐述了“互联网+”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分别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互联网+”对产业形态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形态。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经济;发展形态;转型升级

网络技术的普及带动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与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概念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并且推出国家经济结构升级到一个新高度。“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尤其深远,尤其是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形态的影响更加深刻。

1“互联网+”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

“互联网+”形成的机构转型能效主要体现在经济、市场、业态的结构优化中。中国整体经济结构的产业服务化转型,必须有“互联网+”的强大驱动力。“互联网+”会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促进中国经济创新转型。而创新的根源在于市场差异化供给,行业发展将以创新为导向,依托“互联网+”全速前进。以先进的网络科技为依托,有利于产业机构优化中高附加值问题的解决,进而促进“互联网+”业态比例不断增加,网络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元素中的一大热点,其增值应用也会更加广泛。在“互联网+”创新驱动下,市场经济将形成以下新特点:一是在“互联网+”竞争模式下,可沉淀成本会进一步增加,竞争机制更加完善,竞争垄断主要以各大电商平台为主,与以往同质化竞争有本质区别。二是“互联网+”将促进经济发展能效的增加,突出经济形式的多样性。三是“互联网+”将使劳动者属性更加多样,不但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还能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创造的机会和平台。“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将以网络为枢纽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在信息化形态之下,网络能够充分其资源配置作用,从而使有限的市场资源形成更高应用能效,而且网络配置的优越性远远高于以往行政调剂或者商业干预行为。与行政干预下的资源配置不同,网络资源配置能够为市场机制保持高度一致,实现扁平化资源分配。与市场机制不同,网络机制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不再局限于价格定量,而是以定性信息为主导,以此提高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进而形成更科学的市场定价环境,有利于国家经济健康理性发展。

2“互联网+”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历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制造”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重头戏。“制造业服务化”不是单纯的将制造业嫁接在互联网,而是通过网络经济促进国家制造业的深度转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重新梳理了互联网经济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美国制定了“工业互联网”计划,德国则实施了“工业4.0”计划。通过网络经济与制造业经济的融合,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呈现平稳增势,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进步。我国在“互联网+制造”中与德美两个有很大差异,我国注重市场创新,而美国注重技术创新,德国在关注中间环节创新。在这样的国际性发展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必须深入发掘自身优势,尤其是市场优势,强化服务创新。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大互联网经济整合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弯道超车,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上述分析可见,表面看来属于技术层面的论述,但是其本质在于“新业态”。在市场创新发展中,新业态也会随之出现,通过技术与市场的融合体现出新业态新的竞争优势:一是在“互联网+制造”环境下,制造业将呈现出服务化特点,从而使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通过智能化服务实现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二是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要充分体现互联网经济的服务特色。由于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发展实情,所以在制造业服务化演进中形式和内容也各有不同,我国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中,需要把消费性服务纳入其中,从而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服务新业态,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国际级平台运作的成功案例。在生成性支持服务中,中美两国实力相当,中国要通过自身的服务优势打造制造业发展的新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的定位作用尤其重要。三是突出“互联网+”制造业的多样性特点,以此提高产业附加值。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要突出个性化服务特点,从而降低制造成本,丰富其市场价值。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通过网络经济与制造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创新。“互联网+制造”模式的发展,需要充分体现技术与信息的融合性,通过“软硬兼施”加速行业做大做强。“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目标,而新业态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进而促使中国制造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3“互联网+服务”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互联网+服务”是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促使服务业多元发展,从而培育更为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业态,促使服务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互联网服务升级是国家服务业升级的重要标志,而互联网服务业首当其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先头军。网络经济具有平台化运动和生态化发展特点,具有先进的国际水平,对于流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影响,这些影响力促进了企业发展环境的变革,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深远影响。网络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之间相互分离的特点,“互联网+服务”迅速发展,覆盖了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交通、金融、医疗等方面影响更为深刻,并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资产与轻资产之间的分离,在这一变革环境下,创造成本会进一步下降,从而使服务经济的多元增长具有更便利的资产运营平台。在资产价值中,知识经济和知识资产的占比越来越高,这是互联网环境下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改变了传统服务业成本以固态成本为主的现象,继而提高了无形资产占比,实现了资产形式的有序转型。知识经济具有零成本复制特点,因此知识产权拥有者无需投入重复建设成本,进而实现经济价值的多元特色,尤其是在“以租代买”模式下,实现了与“工业4.0”发展模式的协调一致。二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服务业将改变以往“小生产”格局的局限性,进而转向“大生产”模式,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服务产业的个性化价值。在大生产环境下,生产性和支持性服务的差异更加明显,在生产性服务中,支持性服务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并不是其全部。而网络平台则成为促进支持性服务发展的主要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平台性服务虽然在网络环境下为公众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人工服务形式仅能视为“生成性”服务。这一点通过中欧电子商务的差异化发展就可见一斑。欧洲的电子商务发展远不及我国,但是无论是服务模式还是服务体验都优于我国。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电子商务中不具备大平台运作模式,没有像阿里巴巴或者京东一样的大平台,可以说当前这些网络服务平台就是“互联网+”体系内的“重工业”。而我国“互联网+服务”的核心主旨就是改变当前的小生产状态,继而向国际化大生产格局进发,实现以信息技术为驱动的生产力变革,通过生产模式的变革优化生产力质量,从而为服务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根本上促进服务业新业态的形成,并且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

4“互联网+”在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应用与影响

农业经济是我国传统经济的重要构成内容,一直以来,“农业大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传统农业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足,农业发展过于依赖外部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我国农业的有效发展。基于此,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注重新科技、新理念的导入,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真正突出农业产业现代化特色,为“互联网+农业”格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家庭式、作坊式农业生产形式较为普遍,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二产生产模式,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而在当前的网络经济环境下,农业生产与互联网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而农业产业的转型也将占融合三产目标,充分体现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特色,促进农民与市场、农业与网络经济的有序对接。在互联网经济驱动下,特种农业、珍稀农产品经营将带来更高的市场附加值,在网络交易模式下,农业订单流程将更加简化,这就使农民能够更便捷的参与到订单农业中,通过简易化操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这些变化对于农民参与互联网经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来看,网络经济有利于拓展广大农民的增收渠道,农民作为网络经济的直接参与者,能够通过网络直接与市场建立联系,直销模式减少了农业中介公司、中间商、供应商的抽成,农民直接进入市场,能够获得更可观的市场效益,同时也避免了农民与农业中介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已有本质性变化。通过电子商务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进步,同时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淘宝市”“淘宝村”,依托特色农业经济在网络中打拼出一席之地,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土地与市场的有序对接,同时也能够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市场需求,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帮助农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发展特色农业,通过网络经营形成更富成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5结语

“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对我国经济的转型、新业态的形成以及产业生产力的革新带来了强大的驱动力,通过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早日建成经济强国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孙军.互联网引领下的我国产业融合模式、困境与摆脱[J].现代经济探讨,2016(12).

[2]解梅娟,丛俊骐.以“互联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理论导刊,2016(05).

[3]刘玉仁.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1).

[4]袁建业.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影响、关系、政策[J].生产力研究,2016(11).

[5]沈艳.“互联网+产业经济”下新业态的创造性变革[J].商业经济研究,2017(03).

作者:张炜焱 单位: 山东省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