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转换

时间:2022-11-14 04:51:22

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转换

本文作者:常婕工作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以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布局指向,随之形成城市。这种区位优势所决定的产业分工强化了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单一产业结构,也使城市的发展直接受制于自然资源的约束和影响。资源型产业盛,城市盛;资源型产业衰,城市衰。由于新材料新能源广泛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和市场体制的确立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目前已有51个资源型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未来20年还将有近百个城市成为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分析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数是建国以后建立的,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1.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因而计划经济的色彩极为浓厚。我国有名的资源型城市,基本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从规划、建设、投产到销售都是国家一统到底。因此计划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和渗透远远超过综合型城市。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枯竭了,国家会安排新建设项目,以使城市继续发展。正因为国家统一计划安排,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积累了许多问题。在工业化初期,我国资源型城市与农业一样,承担起社会经济建设原始积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截至到2001年,累计上缴国家利税3165亿元,此外,国家还拿走了矿产差价4000多亿元。由此可见,我国资源型城市从产生到发展都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正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目前除了乡镇以下的一些小煤窑,县级以上的煤矿,都归国家所有。2.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首先,由于计划经济,完全靠国家指令,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基本上等于采掘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湖北黄石市为例,在煤炭发展鼎盛时期,采矿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4%;其他大多是围绕矿业服务的产业。其次,经济结构低效化。建国以来,我国资源产品和加工产品之间实行价格剪刀差,造成矿业资源型城市比较利益下降、利益流失,在计划价格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国家首先放开了加工产品的价格,而煤炭、电力等能源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由国家计划控制。价格体系扭曲和价格改革的不同步,不仅维持了原来的剪刀差,还导致了加工产品按市场形成的高价值向工矿城市返销的局面。3.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经济的效益较差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度的进程。(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缺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是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和受到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因此,及时转变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型城市的出路之一。

二、黄石市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全会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把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湖北省黄石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工矿城市,“老、重、粗”一直是困扰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黄石市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路径依赖”的影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摆在黄石市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黄石市要切实转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着力推进“三个创新”:1.必须着力推进“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就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机制环境。体制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体制创新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发展观念。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始终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转变把经济增长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念;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学会尊重、爱护和建设自然,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在发展经济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其各自边界约束。政府行为超过这个边界,就意味着“越位、错位、缺位”。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探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各级地方政府受某种利益驱动,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说不是祸端之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政府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惯性,将注意力转到经济发展、经济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要彻底改变过分关注微观基础的构造,将注意力转到宏观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上来;彻底改变过去过分关注有形市场硬件建设,将注意力转到优化发展环境上来。三是转变考核体系。彻底转变政府以GDP为中心、以企业利润为中心的考核和核算体系,建立一套符合政府和企业绩效的考核和核算体系。政府绩效考核应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目标的统一;企业绩效的核算应体现经济目标、要素配置效率目标和环保目标,实现企业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的有机统一。2.必须着力推进“结构创新”结构创新就是以自主创新为支撑,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要素的最优配置。结构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推进结构优化,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实现传统产业由“大”变“强”。冶金、建材、能源、机械等传统产业既是黄石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该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十一五”期间,要抢抓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调整和改造,全面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二是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实现接续产业由“弱”变“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接续产业既是黄石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必然选择。从总体看,黄石市接续产业块头不大、竞争力比较弱。“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对纺织服装、轻工业食品、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的扶持和培植力度,实现接续产业由弱变大、使之成为黄石市重要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3.必须着力推进“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就是彻底改变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坚持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发展模式创新,就黄石市来讲,必须致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是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要实现两个转变,即,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二是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根据黄石市资源条件和环境承受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在区域产业布局中要把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布局的主攻方向。三是构建节约型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受能力,严格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等重要资源。四是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全市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