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时间:2022-09-29 04:22:00

浅议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从上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

1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社会进步的“共赢”[1]。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先进经济形态,内容包含了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服务业、能源以及建筑物等各个方面,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基本形式是清洁生产,根本目标是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减少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2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单向的开环式线性经济,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显然,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会真正来临。

从上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现在,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的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如德国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也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概念。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植田和弦指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体系曾经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但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旧的经济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在废弃型社会里,人们把废弃物在数量上的增加和性质上的恶化,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生活富裕”的结果和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这种经济体系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它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大部分废弃物都是潜在的资源,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为此,必须推动废弃型社会向循环型社会转变。近几年来,日本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2000年召开的“环保国会”上,还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如《推进形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这些法规均已在2001年4月份之前相继付诸实施。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加紧制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念[2]。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3]。

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地方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实现途径[4]。在实践中要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来布置新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淘汰老产业,逐步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例如各地在开发兴建工业园区、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不能再走老路,而要按照产业生态园区、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思路和模式来规划和实施。地方新上项目,从设计的一开始就要按单个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同时,地方政府要把各方面科技人员组织起来,协同作战,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技术开发必须保护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遵循生态道德。公务员之家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方面,应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制定详细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方面的鼓励措施,使循环经济型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在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方面,应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押金制度等,从生产到消费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应健全相应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文件,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统一规划,明确决策者、生产者、设计者、销售者、使用者、处理者等的相应责任,提高可操作性[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颁布并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里程碑[6]。各地区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强化该法规的执行力度;修改或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提高政府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滚动发展,专款专用;改变政府作为防治污染主体的地位,实施“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推动企业自觉进行污染防治的技术改造;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股票债券融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筹融资体系,为循环经济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7]。

参考文献:

[1]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4(10).

[2]李赶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3]贺新元,王晓林.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建构探略.学术论坛,2004(5).

[4]吴易明.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凉山大学学报,2002(4).

[5]王成新,李昌峰.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抉择,2003(01).

[6]范连颖.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日本经验.贵州社会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