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视阈生态经济思想解读

时间:2022-09-28 09:18:31

农业发展视阈生态经济思想解读

摘要:从政以来围绕我国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发表了诸多见解,这些生态农业思想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走向。生态经济思想注重追求以高科技引领农业发展,追求农业发展的绿色化和效益化,主张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和谐共生,是当今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南。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建设应从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抓好生态海洋农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三方面入手建立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关键词:生态经济思想;生态农业;生态经济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毋庸置疑的主题。而在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系列讲话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对于指导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十分必要。本文从农业产业发展视阈分析的生态经济思想,以期能为未来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推进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思维理路。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我国经济基础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团结。结合在地方任职期间的经历,不难发现不仅对于农业问题非常重视,并站在生态经济维度提出了一整套完备的生态农业理论。

1坚持因地制宜为主导,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河北省正定县与北京、河北省石家庄相毗邻,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优势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到1985年期间,主席在此担任领导职务,而他的生态农业理论,也在此初步得以实践。河北正定县作为20世纪70年代有名的“高产穷县”,在主席的治理下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主席在正定县任职期间,积极走访,深入人民群众中间,了解实际情况。通过调研走访,对于正定“高产穷县”的窘境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正定作为一个产粮大县,却难以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主席主动承担责任,向上级部门沟通反映实际情况,要求降低当地上交粮食任务指标,缓解当地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但调整上交粮食总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正定贫穷的经济状况,对此主席进一步对正定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改革。首先,从分配方面入手,他提出实行“大包干”,将土地分产到户,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其次,针对当地农业经营管理僵化的问题,他提出产权分置经营管理的原则,主张便宜行事,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种植,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1]。如何处理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先级关系,是正定农业发展必须要面临的一大问题。主席指出正定农业发展应当面向市场需要,支持经济作物种植,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适当压缩粮田面积,鼓励开展多种特色种植[2]。最后,根据正定沙荒面积较大且无法有效种植作物的实际情况,主席提出将荒滩变废为宝大力发展林业。主席主张的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而且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充分发挥了正定现有的资源优势,使正定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得以可持续;不仅改变了“高产穷县”的落后面貌,还开创了正定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3]。主席治理正定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农业发展要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挖掘区域优势,建设特色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业,使当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2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抓好生态海洋农业发展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多省地相毗邻,同台湾省隔海相望,海上交通便捷,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南线起点,地理位置优越。福建的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海洋资源丰富,适宜海洋生态农业的发展。1985年到2002年期间,主席在福建各地主持工作期间的经历,不仅催生出了他的生态海洋农业理论,而且使生态经济思想得以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主席十分重视海洋农业的价值,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提出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抓好生态海洋农业发展。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他曾多次提到当地农业发展要“靠海吃海念海经”。所谓“念海经”就是指依托临海资源优势,除了开展传统海洋捕捞业以外,还要有长远眼光,充分利用滩涂资源,开展特色养殖业。福建省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滩涂众多,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要根据资源优势做到合理开发、物尽其用、有效利用滩涂,着眼于海陆生态农业协调发展,以科技引领农业创新,拓宽海洋农业产业链,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共生型海洋农业发展,而且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耕地面积紧张的问题[4]。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海洋农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多次强调海洋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生态建设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改善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这句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真真正正深入到我国生态海洋农业发展的实践之中。那么,如何发展生态海洋农业呢?主席在福建任职期间的工作做法给了人们重要的指引:必须研究和把握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的发展规律,即依托科技和管理创新实现海洋大生物圈中整体生物链多层次良性循环,并与外界形成互动机制,释放巨大的生态生产力,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和健康综合效益[5]。遵循和运用“生态生产力”“多层次循环经济”原则是其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3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地带,经济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但陆地面积较小、人口密集、对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对农业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2002年到2007年期间,主席主政浙江,结合浙江实际情况,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他的“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理论都是在此期间得以升华发展的[6]。浙江省陆地面积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传统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浙江省农业发展而言,无疑是一剂毒药。农药、化肥、农机具的大规模使用,不仅难以为浙江省的农业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会给浙江的生态环境带来永久性损害。高效生态农业在强调高投入与高产出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价值。强调将现代生态原则和经济原则运用于农产品的销售与开发,力求将广泛农业和二、三产业相结合来[7]。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席认为,高效生态农业应当是现代农业的典范,是要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与生态化为目标的有机结合体。“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高效生态农业应当包含有以下品质:第一,农产品更加绿色,更有特色,更具品牌效应;第二,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产品产业链有效加长,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第三,农业发展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和生态化生产,对农业资源的使用更加节约、高效、可持续;第四,农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产品具备高产、优质、绿色和安全等特质;第五,建立工农商业,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反映出专业化、企业化的生产主体与工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有效联系。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使我国农业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契机[8]。对于如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这一问题,主席在浙江任职期间已经有了详尽的解决措施。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的投入,提高管理水平,采用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和现代化工业管理,提高土地出产力和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参与国际国内分工的特色优势产业。对生态经济思想新时代的解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以新时代生态经济思想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也必将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9]。但人们可以从因地制宜、面向海洋、科技引领这三个方面去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生态经济思想中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思维理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国区域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区的建设,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动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1).

[2].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4]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5]杨承训,承谕,咏梅.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发展规律与方略——学习关于经略海洋思想的启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1):77-83.

[6]李敏.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7(8):111-113.

[7]张占斌,戚克维.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J].环境保护,2017(22):20-22.

[8]阮朝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的历程[J].前沿,2015(2):105-107.

[9]周晓敏,杨先农.绿色发展理念: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丰富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6(5):12.

作者:邢军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