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小体量生态经济论文

时间:2022-05-29 10:56:32

高原小体量生态经济论文

被誉为“中华水塔”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青海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省份之一。早在2008年青海省就提出实施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目标。在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生态立省第一要务的前提下,经过多年艰苦探索,青海省不仅走出了一条遵循自然规律、符合青海省情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同时在倒逼压力之下,青海省正在探索出一条建立在内生保护基础上的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新道路。

一、走出内生保护之路,让稀缺高原资源生金变银

青海省为了实施所承担的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任务,从2007年就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GDP指标的考核,加大了对环境质量指标的考核。但这并不意味着青海省放弃了经济发展,相反,在保护底线不能破、保护战略不能变的倒逼动力推动下,探索出了一条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新思路和新做法。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融保护与发展为一体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始被各地所接受的背景下,青海省在让高原稀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生金变银,高原生态经济开始浮出水面,成为大美青海与绿色融为一体的风景线。目前,青海省正在兴起的生态产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保护青海湖中衍生出的生态、科考与文化之旅新产业。青海湖是青海省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部级自然保护区。从2001年青海湖部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期工程启动以来,一方面,青海省在按照保护规划完成一系列青海湖保护工程和科研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着如何利用大自然赐给青海如此稀缺的生态资源使其变成生金变银的生态产业。为了提高青海湖的知名度,从2002年开始举办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来,到2014年已经举办了13届。目前该项赛事已经成为与国际环法赛、环意大利赛、环西班牙塞等职业巡回赛并列为世界4大自行车赛事,而且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湖不仅拥有具有独特自然景观,青海湖地区也是民歌的海洋,是格萨尔史诗广为传唱的地方。为彰显和挖掘青海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从2007年举办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位列国际7大诗歌节第2位品牌的节日。这些“四两拨千斤”的节日活动,极大提高了青海湖的品牌效应,使青海湖生态旅游、保护教育旅游、科普考察旅游成为一个的快速成长新兴产业。到青海湖旅游的人数从最初的几万人到目前已经接近100万人。青海湖的生态旅游,一方面创造了使青海湖生态资源生金变银的奇迹,另一方面,这种收入又成为保护青海湖的资金来源。由于青海湖旅游是环青海湖牧民参与致富的旅游,牧民在青海湖旅游中获得的收益,反过来使牧民更加认识到保护青海湖的重要性。在这种内生利益驱动下,环青海湖周边牧民主动地加入到青海湖保护中来。一个有牧民参与的青海湖社区保护模式也正在形成之中。总之,在保护中发展起来的青海湖旅游,形成了保护与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这种机制不仅为青海湖保护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且也为青海湖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青海湖内生保护模式的成功,使青海省得到极大启发。在此之后几年时间内,立足青海稀缺高原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优势,又打造了四张“青海名片”:三江源国家摄影节、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国际唐卡艺术节暨文化遗产博览会。这四个文化节与青海湖国家诗歌节一起,成为青海文化的“五朵金花”。最近几年给青海的生态文化旅游带来井喷式增长。2013年的省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二是高原稀缺民族文化资源在产业化中走向世界。青海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也形成了青海省特有的文化资源。目前作为青海省民族文化产业的藏毯、穆斯林产品已成气候,发展前景看好。藏毯是用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绒和羊毛线为材料,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产品。在工业化中过程,中国其它地区的传统手工业走向消失的情况下,而有着600年历史的藏毯,作为独特手工业在青海得到保留传承。目前藏毯已经成为青海的支柱产业,青海藏毯产品60%以上销售海外。为了鼓励与推动藏毯产业发展,在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内开办了藏毯工业园,已经有10多家企业入驻。从2004开始,在西宁举办的中国(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到2014年已经举办了10届,2013年成交额突破1亿美元。此外青海的穆斯林产品发展势头也非常好。青海省有100多万穆斯林人口成为这个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被誉为“青海小江南”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已经成为穆斯林产品集聚县。从循化走出的青海伊佳哈拉集团有限公司,其穆斯林产品的产值达4亿多,其产品的销售网络遍及全球伊斯兰国家的区域。在青海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用他们的智慧也创造了另一种具有民族的特色的产业“拉面经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化隆农民带着家乡特有的拉面手艺,开始在厦门、上海经营清真牛肉拉面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目前拉面经济已经成为化隆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输出经济。截止2013年底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达到10万多户,从业人员11万人,收入达到4亿元。三是高原生态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青海省独特的高原生态气候,为青海省发展高原生态农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对生态农产品需求市场的发展,青海省高原生态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看好。目前青海省已经建立起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牛羊肉、奶牛、毛绒、枸杞等10大优势生态农业产业基地。作为高品质高原枸杞生产地的海西州,目前种植枸杞30多万亩。特别是已经成为品牌的“枸杞故乡”都兰县,这里出产的枸杞黄酮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的30%,糖分含量高于12%。许多村家家种枸杞,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四是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循环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地处高原的青海虽然不具备发展传统工业的条件,但却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按照太阳能资源分类,青海省属于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一类地区。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在格尔木市已经形成集聚效应。占地150平方公里的格尔木光伏产业园,其发电总计已经达到15亿千瓦时。按照目前已修订完毕的《青海省格尔木光伏发电总体规划》,光伏产业园区未来发展面积将达到475平方公里,装机容量7033兆瓦以上,其规模处在国内领先水平。

二、青海省小体量经济蕴含生态经济发展思路、新模式

青海省正在发展中的高原生态经济,从经济体量看,特别是与以百亿元投资为起点的重化工产业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如果以GDP总量来评价,更是摆不到桌面。但是从发展生态经济的新标准看,正在兴起的青海省小体量的高原生态经济蕴含传统工业经济所没有的功能和成长优势。一是青海省小体量高原生态经济,正在探索出一条融保护与发展为一体的内生保护新模式之路。在保护底线不能突破、保护第一要务不能动摇的前提下,青海省走的不是就保护而保护之路,而是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新保护之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模式,就是这样一种资源保护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旅游产业发展反过来,为保护提供了内生动力和资金支持。目前青海省,正在尝试把这种保护模式推广到三江源保护中,让牧民成为生态保护工人参加到保护中,使牧民收益与保护挂钩,形成牧民收益增加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的新模式。二是青海省小体量的高原生态经济,具有大体量经济所不具有的独特功能。青海省生态经济虽然体量小,但却承担着传统工业经济所不能承担的三个功能。首先,以民族文化为资源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不仅是有形的物质财富,还是青海省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些产业发展使青海省稀缺的高原游牧文化、穆斯林文化,通过产业发展找到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走向世界的新通道。中国是世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可以说青海省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如何使中国五千年文化资源在与市场相结合中实现传承的一个新探索。其次,这些来自民间的手工业产品,虽然体量小,但却是高就业率的民生产业。如化隆县的拉面经济,其总量虽然只有4个亿,但带动的却是11万农民的就业。都兰县枸杞种植,可以使每户人均获得1万元收入。最后,这些产业虽然体量小,但却是没有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三是青海省小体量产业潜力巨大,今天丑小鸭就是明天的白天鹅。纵观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在一个新经济时代刚刚开启的时期,真正能够成为引导未来发展的新经济,恰恰是那些不引人注意的微小企业和小体量产业。20世纪80年代成为引领美国和世界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恰恰来自在硅谷那些名不经传的微小企业。青海省目前正在发展的这些小体量产业,恰恰是适应生态经济时代消费市场应运而生。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证明,一个产业到底能够成长多大,最终决定的是市场需求的容量有多大。我们坚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青海省高原生态小体量产业,它们会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今天的丑小鸭就是明天的白天鹅。

三、培育完善青海省高原生态经济的若干建议

一是探索适应青海高原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市场模式:“有管制的市场经济新模式”。青海省特有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青海省生态经济的发展不能走传统经济模式。按照稀缺资源原理,三江源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向是要在保护这种稀缺资源的前提下,为这种稀缺的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找到一个合理的市场价值和定价机制。从理论上看,青海省生态经济模式,应是传统生态生产方式加稀缺定价的市场模式。青海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青海省生产产出的有限性。青海省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不能按市场需要来确定,而是根据青海省人与自然均衡前提下能够生产多少来确定。以产定销是青海省市场模式必须坚持的规则,如果突破这个规则,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二是完善基于新财富观的高原生态经济管理模式。稀缺资源决定的有限制高原生态市场经济模式,需要建立与此相匹配的新财富核算评价体系和新经济管理模式。三江源的生态经济管理,不能简单地从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发展中找答案。与生态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青海省需要一种全新的财富观。青海省的财富形态是多元化的生态财富。基于青海省特有的多元化的财富形态,需要探索与这种新财富体系相适应管理模式。由于青海省的财富形态是货币化、市场化、私人化程度很低的财富,主要以使用价值、公共财富、遗产财富等形态存在,这决定了青海省必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财富评估、统计和核算体系。三是建议中央赋予青海省高原生态经济特区发展发展的权利。青海省高原生态经济特区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资源类型的独特性;产业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市场模式的独特性;财富类型独特性。把青海省高原生态经济特区作为青海省生态立省探索改革的一部分,使青海省的生态经济发展成为内生、长效保护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四是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青海省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所需制度体系创新的若干问题。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有:首先,如何建立符合青海省新财富形态的统计、测算和考核体系;其次,如何建立与生态经济管理目标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第三,如何建立与稀缺资源相适应的有管制的市场经济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和开发模式;第四,如何建立适应财富增值与幸福生活均衡发展的小康社会;第五,如何建立以牧民为主体的多层次生态保护产业化发展模式;第六,如何建立满足两栖牧民需求的三江源特有的城乡统筹新模式;第七,如何围绕青海省高原生态经济特区,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环保政策等;第八,围绕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探索建立高原生态经济风险预警体系;第九,探索建公正公平的新财富分配体制;第十,探索建立高原生态经济区的新兴企业准入体系。

作者:张孝德单位: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