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时间:2022-02-23 09:59:21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摘要]诚信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基石。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本,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率、提升个人和企业声誉及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长和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诚信缺失等问题,必须通过舆论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综合整治,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有效的诚信运行机制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来促进诚信作用的正常发挥和市场经济的顺畅发展。

[关键词]诚信;市场经济;作用;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由此可见,诚信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从学理上讲,诚信不仅仅是伦理学、社会学的范畴,更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因此具有多重属性和价值。从实际研究看,由于传统义利观的影响,长期以来,诚信的伦理属性与经济属性相对分离,学界从伦理学、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比较多,而从经济学角度对于诚信的经济价值分析相对缺失,因此对诚信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诠释和深入挖掘,并探讨构建合理有效机制以促进诚信作用的发挥,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诚信含义和意义的基本阐释

(一)诚信是一种价值品格

诚信是人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古今中外,在伦理学、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和学科中都有谈及。“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曾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逸周书》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进行使用:“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表达的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诚信”。《说文解字》中也对诚信作了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即诚实守信。从“诚”与“信”的区分来看,“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内涵丰富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守诺,践约无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二)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看作是“人之道”“国之宝”,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构筑社会道德大厦的坚固基石。无论是孔子在《论语》中讲到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还是李白在《侠客行》中写到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及千百年来民众广为信守和践行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中,以儒学为支撑、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体系,所强调和恪守的君臣之道、孝道、妇道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操守,都是把“信”作为根本支点和核心要素。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这才是“国宝”;如果“口言美,身行恶”,那是“国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在我国古代商业文化中,诚信也一直是一道绚丽的色彩,“童叟无欺,货无二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等宝贵的诚信传统世代相传。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这就是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的秘诀所在。

(三)诚信是现代社会的“营养剂”和“压舱石”

从古至今,诚信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脉和基石。尤其在经历工业革命、人类的经济运行方式由自然经济为主转向市场经济为主之后,对于诚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诚信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主体的道德底线和企业经营的无价之宝,并且把古代商业诚信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演变和沉淀为现代经营者和企业家所秉承的“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等商业规范和价值理念。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诚信”已不仅局限于商业文化的延伸和人格品行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核心理念,涉及自然人、市场主体、团体、行业乃至整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进步,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社会的“营养剂”和“压舱石”。

二、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是一种无形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本,它能够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利于促进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信誉提高和财富增进,促进政府公信力和形象提升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经济秩序“稳定器”、经济效率“加速器”和财富价值“倍增器”等多重重要作用。

(一)诚信为市场经济提供基本准则,是经济秩序的“稳定器”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基,体现着市场经济的价值与尊严。一个社会只有拥有良好的诚信环境和丰富的诚信资源,才能形成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使市场主体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进行等价交换和公平买卖,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保障经济健康运行。如果交换双方任何一方不守信用,就会使等价交换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带来经济秩序的混乱。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就越需要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日益复杂的交换关系和市场秩序,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因此,诚信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器”,没有诚信的有力支撑,就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就没有公平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诚信的市场秩序,应该体现开放、竞争、平等、求实、自主、自由等价值观念,以规范、创新、诚信为核心内容。在市场的交易行为中,做虚假广告、制假售假、合同欺诈等,在市场主体退出市场时,做假账、搞假破产等,都是不讲诚信的表现,都要坚决予以整治和摒弃,把市场经济秩序放回到以诚信为本的轨道和基点上来。有人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信用经济或契约经济,实际上是对诚信与市场经济紧密关系的高度概括。诚信作为一种准则,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规范的要求,它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他律,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需要市场主体和政府执法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良好的诚信机制和诚信氛围。

(二)诚信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是社会经济效率的“加速器”

世界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文中,逐一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美、英、法、德、意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特点,详尽地考察了社会信任度与各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三种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社会诚信为基石的社会资本是人们在一个组织中为了共同的目的去合作的能力。[1](P151)所以,诚信作为维护市场主体之间平等交易关系和整个社会全部经济关系的核心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如果市场主体都秉守诚信理念,坚持诚信经营,那么整个社会信任度普遍提高,社会交易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社会经济效率就得到提高,经济增长就会加快,社会物质财富也会不断增加,从而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反之,社会诚信缺失,经济秩序混乱,则会大大提高交易成本,给企业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诚信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内生性经济资源,而且这种经济资源不同于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的物质资源,因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而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可以重复和持续使用的经济资源,并且在不断投入的过程中,其价值还会不断自我增值。因此可知,诚信可以作为一种不断增值的社会资本和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来处理。诚信与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社会诚信度越高,经济增长和财富增进的速度就越快;反之,社会缺乏诚信,社会经济增长就慢或呈负增长。

(三)诚信为市场主体提供无形资本,是财富价值的“倍增器”

诚信不仅产生效益和物化的社会财富,而且产生和谐和精神化的社会财富。一是从个人角度看,个人是市场主体的基本单元,诚信是个人的履约原则和能力,是个人取之不尽的利益和财富源泉。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讲道:“一个人如果常常和别人做生意上的往来,他就不盼望从一件交易契约来图非分的利润,而宁可在各次交易中诚实守约。”[2]德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也反复强调“信用就是金钱”[3](P24-25)的信条。这都说明诚信是行为主体必备的“德行”品质,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积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否则,其财富源泉很快就会枯竭。二是从企业角度看,诚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社会,顾客是上帝,市场是铁面无私的审判官。企业如果背叛上帝,不诚信经营,其结果必然是被淘汰;而诚信经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会赢得消费者和投资者,不断发展壮大。著名管理学家克拉伦斯•沃尔顿曾说:“企业经理人应该用一种全局观念来看待企业的责任。因为在这种观点之下,企业被看成是讲诚信、讲声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因此,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仅要看其有形资产,还要看其无形资产,把诚信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三是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诚信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政府作为管理者,是一种“在行使暴力上有比较利益的组织”[4],其诚信程度对整个社会具有深刻影响。政府越诚信,就越能保证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的有效实施,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反之,如果政府“无信”运行,那么社会交易成本将急剧上升,进而导致整个社会交易无序和社会资本衰减。

三、构建有利于诚信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失信和道德问题,诸如权钱交易,假冒伪劣,商业欺诈,黄赌毒黑,“老赖”欠债,景区乱象,等等。所有这些,就像重重雾霾,污染着社会道德空气,遮挡了市场经济阔步前行的航向路标。要治理这些突出问题,就必须充分运用舆论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进行综合整治,建立合理有效的引导、运行和保障机制,扶正祛邪,惩恶扬善,消除负面效应,汇聚秉信尚义、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让诚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经济环境和法律支撑。

(一)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

舆论是前沿阵地和无形利器。舆论的力量可以排山倒海,众志成城,也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要在复杂多元的道德环境中,确立诚信为本的价值理念,就必须发挥好舆论的阵地和导向作用,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街头屏幕、社区板报、公益活动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诚信文化、主流价值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使之旗帜高扬,潮头永立,引领视听;对负面道德现象及其背后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及时进行揭露和批判,摆明危害,涤荡污渍,正本清源。宣传过程中,要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组织开展市场经济运行中道德诚信模范评选表彰学习和“道德讲堂”活动,通过集中交流、道德评议、自查自纠、志愿巡查等形式,发掘食品药品等各行业、各环节从业者的典型代表和感人事迹,立场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激浊扬清,彰显主流,让“郭傻子”“油条哥”“索道医生”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道德故事,让“地沟油”“瘦肉精”“毒胶囊”等一个个令人痛斥的道德“幽灵”,印入脑海,穿透心灵,激励企业和从业人员积极投入到“以义取利、见贤思齐”的道德实践中,让人们于通俗鲜活中把握诚信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言要义和价值真谛,使诚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像空气和水一样走进人们的生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内化为广大民众的价值共识。有了价值共识,才能真正形成引领时代前行的“主心骨”和“方向盘”,生成出亿万人民凝神聚力的“价值之魂”和“精神之钙”,真正汇聚崇德向善、秉公尚信的强大正能量。越是面对价值多元、信仰缺失、社会浮躁和道德滑坡,就越是需要我们把诚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培育诚信为本、昂扬向上的价值风尚和公民品格,形成诚信从业、相互感召、修身律己的自觉意识和良好氛围,构建符合时展需要的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让诚实守信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

(二)构建严格规范的企业诚信自律机制

诚信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生命线,只有以诚信为本,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拥有稳固的市场份额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利益诱惑,一些不法企业和黑心商人往往难守诚信底线,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制假售假,导致商务诚信缺失,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同遭重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企业所在行业、地区的声誉同遭损害。20世纪90年代的山西朔州假酒案,几乎使山西省白酒业遭受灭顶之灾;2001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不仅使本企业名声扫地,而且还牵连了众多无辜企业,致使当年全国月饼销量锐减四成以上;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使三鹿这个价值150亿的知名品牌化为乌有,而且使整个行业遭受重挫,被称作是奶粉业的“9•11”;2012年4月15日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波及浙江、河南、四川、重庆、江西、河北等6个省(市),涉及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暴露出药品行业的竞争和管理失序,再次震惊国人。这一桩桩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件,教训深刻,发人深省,必须警钟长鸣,综合防治。其中最为直接和根本的就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健全企业诚信自律机制,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产品安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严格生产经营规程,建立质量控制、检验检测和食品召回制度;已有行业标准的,企业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自我约束,规范发展,避免偷工减料、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尚无行业标准的,要在行业协会或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依托行业领军企业或龙头企业,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引导企业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有序运行,有效控制企业进行低端生产、粗制滥造和恶性竞争;健全企业诚信管理内部责任制,完善诚信内部核查、诚信风险信息收集评估、诚信危机处理和预警等各项规制;定期开展企业诚信管理自查活动,培育以守法、履责、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树立诚信形象,提升企业声誉,促进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不断取得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

(三)建立严密高效的市场监管机制

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公众对健康安全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一旦出现问题,哪怕是个别的偶发事件,也会在国内外迅速传播扩散,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媒体聚光的焦点。如果应对不力、处置不当,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就有可能演变为全局性问题,酿成重大的公共危机,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履行好市场监管责任,严格防范市场竞争中败德失信行为的发生。一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整风肃纪,治理腐败,切断官商合谋、权钱交易的利益链和结合点,整饬商务诚信缺失背后潜存的政德不彰问题。引导党员干部把党性作为最高原则,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己任,远离声色犬马和利益诱惑,主动与以权谋私、吃拿卡要、傍“大款”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制假售假暗中保护等政务失信行为作斗争,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定位和本色,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和良好形象。要促进政务信息公开,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依法行政,打破地方保护,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二是要构建诚信体系,涵养诚信之泉,使之澄澈透明、涓涓不息、滋润心田。要构筑政务、商务、社会三大诚信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各类征信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体系,使个人、企业和政府的信用状况均有案可查,并通过征信机构评定企业守信的等级,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和信用信息服务体系。继续强化分级分类动态监管,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分别在海关、税务、银行、公安等政府部门,加快建设“金关”“金税”“金卡”“金盾”工程等信息网络监管系统,实现政府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联手合作,共同整治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利用媒体、网站等平台公布失信者名单,对失信者严管重罚,提高失信成本,让失信者代价高昂,不敢失信,寸步难行,让守信者道路宽广,畅通无阻,使诚信真正成为“人之道”“国之宝”,成为构筑道德大厦的坚固基石。

(四)构建完整有序的社会监督机制

缺乏信用不仅造成经济关系的扭曲,社会交易成本增加,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构筑完整的社会诚信体系,发挥诚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除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责任,建立和完善企业自律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外,还必须建立由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体系和机制,通过社会舆论、媒体监督、消费者举报投诉等方式监督企业的行为。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教育、监督、约束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引导企业树立依法生产、诚实守信、以质取胜、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行业和企业自律机制,保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舆论监督,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披露和对查处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扶正压邪,彰显市场经济自由、平等、诚信、合作的精神,不断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崇尚诚信、维护诚信的浓厚舆论氛围。要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机构,尤其是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传输机构,进一步发挥其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功能,通过信用信息的集中搜集、整理和,引导和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并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要把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信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当中来,逐步建立全国联网、统一实名制标识、信息互通互补、动态实时更新的诚信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借助于此,建立向社会公众产品质量公告制度,逐步扩大消费者的知情权,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逐步由粗浅盲从走向成熟和理性,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制止违反安全规程的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通过信息披露,引导市场优胜劣汰,让诚实守信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让见利忘义的企业声名狼藉。

(五)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道德和法律、德治和法治在治国理政中刚柔相济,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道德是法律的向度,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治既是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强力保障。但道德和法律之间又往往界限难分,现实中的许多道德问题,特别是诚信缺失问题,同时也是法律问题。诚实守信原则是社会道德和商业道德的法律化。要解决当前与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失信失德等突出问题,除了用好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等道德自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外,还要用好法律手段,对那些突破道德底线、严重危害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丑行恶举必须高扬法律利剑,威压震慑,严惩不贷,以体现法律威严,增强道德底气,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保驾护航。要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促进全民守法。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法律制度,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诚信管理法律体系,重点围绕惩治失信、保护救助人利益等,加快和完善相关立法,明确行为禁区,加大惩戒力度,提高法律成本,对失信企业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法律手段促进人们养成避恶趋善、知耻明荣、诚实守信等良好道德习惯。尤其对于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管理失职等突出问题,必须重典治乱、严惩重处,坚决维护“舌尖上的安全”,守住食品行业道德底线。要把好司法公正这个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大司法公开和监督力度,不断提升司法质量和公信力,做到“言出法随”,以司法公正维护主流价值,引导民心所向,为全社会诚信建设作出表率,让诚信成为整个社会的尊崇和共识,使每一个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就像爱护生命一样致力于培植自己的诚信品格,提升信用和信誉价值,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和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作者:张国强 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